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1
作者 张香凝 史福刚 +2 位作者 李太魁 郭战玲 寇长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7-1754,共8页
为探讨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布及有机碳库的影响,设置375条/m^(2),250条/m^(2),125条/m^(2)三种蚯蚓投放密度,将威廉腔环蚓接种于信阳有机茶园土壤中。结果表明:接种蚯蚓能显著提升>2mm大团聚体的比例而降低<0.2... 为探讨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布及有机碳库的影响,设置375条/m^(2),250条/m^(2),125条/m^(2)三种蚯蚓投放密度,将威廉腔环蚓接种于信阳有机茶园土壤中。结果表明:接种蚯蚓能显著提升>2mm大团聚体的比例而降低<0.25mm粒径的微团聚体的比例;提高水稳性小团聚体(0.25mm≤d≤2mm)比例,但对水稳性大团聚体d>2mm的影响不显著;高密度蚯蚓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NWD)以及分型维数(D),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及对照(CK)。接种蚯蚓使得结构性孔隙(土壤颗粒间和团聚体间孔隙)所占比重增加,其中以团聚体间孔隙增加最为显著,其次为颗粒间孔隙,对由粘粒及矿物层间形成的毛管孔隙分布无显著影响;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颗粒间孔隙度变化不显著而团聚体间孔隙度的相对值和绝对值均显著增加。添加蚯蚓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库总量。接种密度的增加对活性有机碳库总量影响不大,但对土壤呼吸速率提升较多,故从温室气体排放角度考虑低接种密度更合适。可见,有机茶园中少量接种蚯蚓即能达到改良土壤结构的效果,并能缓解由于采茶造成的土壤压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径分布 土壤有机碳库 有机茶园
下载PDF
夏闲期耕作下旱地土壤有机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季节变化及关系研究
2
作者 薛建福 濮超 +1 位作者 祁泽伟 高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 为明确夏闲期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库与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设置夏闲期免耕、翻耕和深松3种耕作处理,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地麦田SOC和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以及碳库与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翻耕和深松处理0~5和5~10 cm土层SO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xC含量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发现,5~1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P<0.05),与POxC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P<0.05),尤其与免耕和深松处理相比,翻耕处理拟合效果更佳。此外,0~5和5~1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与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日最高温度、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与POx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不同夏闲期耕作下旱地麦田0~10 cm土层POxC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而SOC含量变化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旱地麦田碳库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闲期耕作 旱地小麦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冰冻灾害对森林碳库的影响及灾后恢复措施——以九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3
作者 付甜 胡琦 +5 位作者 来德安 辜忠春 戴薛 杨佳伟 庞宏东 唐岚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冰冻灾害在南方是一种不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往往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通过对武汉市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在2024年2月遭遇的严重冻雨冰雪灾害情况的初步调查,从灾后森林的受灾表现探讨此次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造成的直接... 冰冻灾害在南方是一种不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往往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通过对武汉市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在2024年2月遭遇的严重冻雨冰雪灾害情况的初步调查,从灾后森林的受灾表现探讨此次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对森林植被的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灾害 森林碳库 损害 灾后恢复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江苏滨海盐碱土农田生产力和碳库的影响
4
作者 何苏南 陈环宇 +9 位作者 郁凯 王凯 孙果丽 朱小梅 贺亭亭 邓晔 邢锦城 张倩 王绪奎 郁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3,共10页
[目的]有机肥施用是江苏滨海轻度盐碱地主要的改土提质技术,本试验通过研究在有机替代模式下夏玉米种植系统农田生产力和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探索在粉垄耕作模式下有机肥还田同氮肥减量的最佳比例。[方法]按照等氮量投入原则,以当地氮... [目的]有机肥施用是江苏滨海轻度盐碱地主要的改土提质技术,本试验通过研究在有机替代模式下夏玉米种植系统农田生产力和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探索在粉垄耕作模式下有机肥还田同氮肥减量的最佳比例。[方法]按照等氮量投入原则,以当地氮肥施用(CK)为对照,设置25%有机肥+75%氮肥(CT25)、50%有机肥+50%氮肥(CT50)、75%有机肥+25%氮肥(CT75)、有机肥全量替代氮肥(CT100)处理,开展粉垄耕作模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氮肥玉米种植田间试验,对玉米农田生产力和土壤碳库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与氮肥全量施用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在25%~50%时,玉米籽粒产量可增加8.74%~11.21%,其中CT25处理的玉米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较单施氮肥显著增加,有机替代比例超过50%以上时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较纯施氮肥无显著变化。相较于纯施氮肥,有机肥替代比例在25%~75%时土壤碳储量提升9.47%~14.61%,这主要依赖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容重的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粉垄耕作模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氮肥在25%~50%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碳储量,提升农田生产力,可作为江苏滨海旱作玉米种植推荐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替代比例 产量 土壤碳库 粉垄
下载PDF
生物炭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5
作者 丁苏雅 马姜明 +5 位作者 覃云斌 黄芳玲 宋丽丽 刘文清 李梦霞 何昕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漓江上游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毛竹废弃物高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为供试材料,通过一年野外施用试验,探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0(CK)、10 t·hm^... 为探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漓江上游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毛竹废弃物高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为供试材料,通过一年野外施用试验,探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0(CK)、10 t·hm^(-2)(BC1)、20 t·hm^(-2)(BC2)、40 t·hm^(-2)(BC4))毛竹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分析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高添加量生物炭(BC4)后土壤pH值、速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氮等含量显著提高,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生物炭对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pH、NH_(4)^(+)-N、EOC、P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路径分析模型表明在生物炭添加下,土壤性质和可利用性养分直接影响活性碳组分,进而影响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综上所述,毛竹林中施用生物炭是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壤碳固存及合理利用竹林废弃物的有效手段,其中生物炭添加量为40 t·hm^(-2)的处理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生物炭 土壤有机 碳库管理指数 活性有机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不同针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异性
6
作者 贾匡迪 王勇强 +1 位作者 高雨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系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均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出现最大值。3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库中,稳定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约占总有机碳的80%以上。在0<h≤10 cm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低于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混交林(P<0.05),前者分别比后两者低22.32%、21.69%。相关性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林分类型的转变对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根系生物量显著促进了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土壤养分及根系生物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P<0.05)。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可以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碳库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 碳库管理指数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7
作者 林丹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郭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变化规律,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解析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碳库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6.80 g·kg^(-1)(1 800 plant·hm^(-2))>5.01 g·kg^(-1)(1 500 plant·hm^(-2))>4.73 g·kg^(-1) (2 400 plant·hm^(-2))>4.17 g·kg^(-1) (3 000 plant·hm^(-2))>2.78 g·kg^(-1) (700 plant·hm^(-2))>2.68 g·kg^(-1) (3 500plant·hm^(-2))>0.52 g·kg^(-1) (CK)。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PM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密度刺槐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PMI最大。与对照相比,0-40 cm土层,6种林分密度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别提高了77.3%-94.9%、55.8%-91.3%、86.0%-94.2%、81.4%-93.5%和79.8%-91.2%。6种林分密度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解释率最大。因此,从森林土壤固碳功能而言,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 800 plant·hm^(-2),该林分密度能较好提高土壤碳养分供给水平与碳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分密度 刺槐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及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8
作者 苏立城 陈晓珊 +4 位作者 罗志忠 胡英 陈煜佳 吴道铭 曾曙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17-2733,共17页
氮添加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有效性的改变。受此影响,森林植物的地上碳同化能力和地下碳分配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总体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固碳,增加凋落物和植物根系沉积碳输入土壤,并改变上述植物源有机质的数量和化学成分。与... 氮添加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有效性的改变。受此影响,森林植物的地上碳同化能力和地下碳分配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总体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固碳,增加凋落物和植物根系沉积碳输入土壤,并改变上述植物源有机质的数量和化学成分。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也会受到氮添加的影响,由于土壤中的有机碳分解、转化和稳定等过程均受到微生物的驱动,因此,氮添加所引起的底物供应差异和微生物响应会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并最终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稳定和CO_(2)排放。但目前关于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能力和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为此,以森林土壤的碳循环过程为线索,综述了氮添加对底物供应、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微生物碳代谢等过程的影响,并尝试梳理在氮添加影响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和稳定的微生物驱动机制。这有助于预测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氮促碳汇”的实际效果,以便研究人员在未来氮沉降日益严重背景下更好地预测森林土壤的碳循环特征,寻找提高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固存能力和降低CO_(2)排放相关途径提供参考。同时,还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微生物 有机矿化 激发效应 CO_(2)排放
下载PDF
青海东部表层土壤碳库特征研究
9
作者 刘庆宇 马瑛 +2 位作者 程莉 田兴元 喻光建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通过整合青海省东部地区33 092 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青海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碳的总储量及平均碳密度,并分析了表层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单位... 通过整合青海省东部地区33 092 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青海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碳的总储量及平均碳密度,并分析了表层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单位碳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碳总储量为272.81 Mt,平均碳密度为8 243.85 t/km^(2);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均对表层土壤碳密度及分布规律产生影响;与土壤二普数据有机碳储量对比,青海东部地区整体属于碳源区,在过去20多年里青海东部表层土壤共释放约53.21 Mt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土壤储量 表层土壤 土壤类型 青海东部
下载PDF
苏北低山丘陵区典型森林土壤碳库质量分析
10
作者 彭光煜 唐雨淇 +3 位作者 于法展 陈子熙 林结丰 李亚 《土壤科学》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研究森林土壤不同土层SOC、ASOC含量和SOCD可以为土壤碳库质量的量化分析评价提供参考。以苏北低山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SOC、ASOC含量和SOCD的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 不同森林类型SOC、ASOC含量和SOCD... 研究森林土壤不同土层SOC、ASOC含量和SOCD可以为土壤碳库质量的量化分析评价提供参考。以苏北低山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SOC、ASOC含量和SOCD的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 不同森林类型SOC、ASOC含量和SOCD均随土层深度呈递减趋势,并且SOC含量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ASOC。(2) 弃荒裸地除外,针叶林SOC、ASOC含量高于其他森林类型,而针叶林SOCD低于其他森林类型。(3) 6种森林类型ASOC/TOC(%)均小于对照的弃荒裸地,而6种森林类型CPMI(%)均高于对照的弃荒裸地,针叶林CPMI(%)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叶林的固碳潜力较强。(4) 不同森林类型能够维护森林土壤碳库质量的稳定性,加强地表凋落物的科学管理,可以提高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库的赋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有机 碳库质量 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关中平原地区果园和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超玉 王洋 +3 位作者 牛晓倩 刘腾腾 李键 贾小旭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3,共6页
由于果树经济效益高,关中平原地区广泛推广农田转为果园。为明确关中平原地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土壤碳库指数的差异,采用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关中平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果园和农田的土壤碳组分... 由于果树经济效益高,关中平原地区广泛推广农田转为果园。为明确关中平原地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土壤碳库指数的差异,采用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关中平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果园和农田的土壤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0、20~60、60~100 cm土层中,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含量较农田分别增加了33.91%、49.95%和35.37%;与农田相比,果园显著增加了20~60和60~100 cm土层LOC/SOC值,提高了深层土壤碳库活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利用;在0~100 cm土层的垂直梯度上果园和农田L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果园的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大于农田,增幅分别达6.12%和72.7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活度、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如有效磷、速效钾相关性密切,可以作为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的主要监测因子。研究表明,关中平原土地利用方式从农田转变为果园,将有效活化深层土壤的固有碳库,促进有机碳的分解与利用,土壤性能向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 土壤有机 碳库管理指数 碳库活度 关中平原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广东木荷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碧珍 魏书精 +2 位作者 罗斯生 胡海清 王振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59-3369,共11页
森林碳库在调节CO_(2)浓度及减缓温室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广东木荷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相邻样地法,进行植被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土壤样品的采样与分析,研究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各碳库(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及生态系... 森林碳库在调节CO_(2)浓度及减缓温室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广东木荷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相邻样地法,进行植被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土壤样品的采样与分析,研究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各碳库(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及生态系统碳库产生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植被碳密度随着林火干扰强度增强而减少,但不同组分的植被碳密度表现不同,乔木碳密度在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变化与植被碳密度变化一致,而草本碳密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同林火干扰强度下,植被各组分碳密度均以乔木层降低幅度最大。林火干扰均显著降低了凋落物碳密度(P<0.05),并随林火干扰强度的增加其降低幅度增大,但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凋落物碳密度的影响有所差异。林火干扰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且降低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2)林火干扰有效改变了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格局。对照样地木荷林土壤有机碳库占比为61.59%,重度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库占比为70.96%呈上升趋势,占生态系统碳库的优势地位,而植被和凋落物碳库占比呈下降趋势,处于生态系统碳库的次要地位。(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火干扰强度和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显著影响。林火干扰强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8.78%,土层深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70.29%,林火干扰强度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8.16%。研究发现:林火干扰降低了生态系统碳库,且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生态系统碳库减少幅度增大。轻度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对深化亚热带森林固碳效应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生态系统 碳库 木荷林 广东省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 被引量:27
13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1 位作者 孙波 李海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3,共5页
对水稻土、早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3个库,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 对水稻土、早地潮土和红壤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分解速率和平均驻留时间进行了分析,根据有机碳周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土壤有机碳库划分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和惰效性碳库3个库,其遵循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变化,用此方程在SAS8.2软件上拟合出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的大小及其分解速率.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各剖面的活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0.6%~3.7%,平均驻留时间为4~45 d;缓效性碳库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37.7%~81.2%,平均驻留时间为5~24年;利用酸水解测得的惰效性碳一般占土壤有机碳的17.1%~48.1%.不同水型及不同母质下的水稻土中各碳库变化规律分别为: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第四纪红粘土>第三纪红砂岩类.不同水稻土和旱地土壤中,活性碳库变化规律为水稻土>旱地,而缓效性碳为旱地土壤>水稻土,表明旱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较水田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活性碳库 缓效性碳库 惰效性碳库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矿区复垦耕地的碳库时间效应和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守臣 王新生 +1 位作者 刘赛赛 张合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58-2868,共11页
对采矿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并探究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对于缓解人地矛盾、迅速提高复垦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煤矿区复垦耕地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总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AOC)含量、碳库管理指数(I_(CPM))... 对采矿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并探究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对于缓解人地矛盾、迅速提高复垦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煤矿区复垦耕地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总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AOC)含量、碳库管理指数(I_(CPM))和产量变化,探索有助于复垦土壤质量迅速提升的耕作模式。在小麦播种前设置免耕(NT)、浅耕(ST)、深耕(DT)、深耕-浅耕交替轮耕(DST)共4个耕作处理。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通过影响固碳速率(R_(CS))而对SOC积累有不同的影响。与NT相比,DT有助于复垦前期迅速提高各土层SOC和AOC含量,DST有助于复垦后期各土层保持较高的SOC和AOC含量。ST有助于表层SOC和AOC积累,对深层土壤SOC和AOC的影响小于DT和DST。(2)不同耕作措施对有机碳层化比(R_(S))有不同的影响。在复垦前期,ST、DT和DST处理的R_(S)都显著高于NT。但到复垦后期NT和ST保持较高的R_(S),DT和DST的R_(S)显著降低。(3)不同耕作措施通过影响SOC和AOC积累而影响各土层的碳库指数(I_(CP))和碳库活度指数(I_(A)),从而影响其I_(CPM)。复垦8a后,ST、DT和DST处理各土层的I_(CP)、I_(A)和I_(CPM)均大于NT。DST积累了最高的SOC和AOC,因此其I_(CP)、I_(A)和I_(CPM)为最高。DT由于长期过度翻耕促进了SOC的矿化分解,导致其I_(CP)、I_(A)和I_(CPM)低于DST。ST虽可提高表层SOC和I_(CP),但其I_(A)低于DT和DST,导致其I_(CPM)也较低。(4)不同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固碳也影响了作物生产。在复垦前期,ST、DT和DST的增产率和产量均大于NT,DT有最高的产量和增产率,而到复垦后期,DST的产量和增产率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在复垦前期DT通过迅速提高各土层SOC含量有助于产量提高,而到后期,DST则通过提高整个土层的SOC、AOC含量和降低SR有助于作物高产。总之,基于土壤固碳和作物生产能力,在复垦早期宜采用DT措施,到复垦后期DST则是更好耕作方式,而NT和ST不利于复垦耕地的土壤碳固存和产量的快速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时间效应 耕地生产力 土地复垦 耕作方式 速率 层化比
下载PDF
不同有机废弃物提升新围涂地土壤有机碳库与生物活性的效果
15
作者 尉吉乾 倪春霄 +1 位作者 许思嘉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了解不同来源有机废弃物在提升新围涂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开展了为期30周的施用等有机碳量猪粪、鸡粪、水稻秸秆、蔬菜收获残留物、厨余垃圾堆肥、沼渣、猪粪/稻草秸秆堆肥和生活垃圾堆肥等8种有机废弃... 为了解不同来源有机废弃物在提升新围涂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开展了为期30周的施用等有机碳量猪粪、鸡粪、水稻秸秆、蔬菜收获残留物、厨余垃圾堆肥、沼渣、猪粪/稻草秸秆堆肥和生活垃圾堆肥等8种有机废弃物后涂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施用各种有机废弃物对改善土壤性状均有明显的效果,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库、生物活性及农田碳库管理指数方面以经过生物发酵处理的猪粪/水稻秸秆堆肥、生活垃圾堆肥、餐厨垃圾堆肥和沼渣为佳;其次为猪粪、鸡粪和水稻秸秆;蔬菜收获残留物因主要由新鲜有机物质组成,其稳定性较差,对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的效果较差。施用有机废弃物后,土壤碳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他土壤性状可随试验时间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认为,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考虑,在新围涂地改良中应优先施用猪粪/水稻秸秆堆肥、生活垃圾堆肥、餐厨垃圾堆肥和沼渣等有机废弃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废弃物 新围涂地 土壤 有机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增施磷石膏与不同耕作措施对碱土碳库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杨彦明 周祎 +7 位作者 张子健 赵洋 高天宇 庞雅琪 王亚迅 包雪莲 郭方亮 刘景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42,共9页
盐碱地作物苗期遇降雨或漫灌容易导致土壤结皮,使土壤碳库代谢受阻、微生物生存环境恶化,为阐明施用磷石膏后旋耕、深松、镇压措施对碱土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设磷石膏+旋耕处理(CA),磷石膏+旋耕+苗期浅松处理(QCA),磷... 盐碱地作物苗期遇降雨或漫灌容易导致土壤结皮,使土壤碳库代谢受阻、微生物生存环境恶化,为阐明施用磷石膏后旋耕、深松、镇压措施对碱土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设磷石膏+旋耕处理(CA),磷石膏+旋耕+苗期浅松处理(QCA),磷石膏+旋耕+苗期镇压处理(ZCA),以不施磷石膏+旋耕处理为对照(CK),通过土壤pH、电导率、有机碳、无机碳及细菌、真菌群落结构揭示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施用磷石膏显著降低土壤pH、CaCO3含量,pH降幅以QCA处理最大、CaCO3降幅以ZCA处理最大;施用磷石膏可显著提高ZCA的土壤活性有机碳(D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磷石膏处理使总有机碳增加,增幅4.11%~6.45%;磷石膏显著增加可溶性K^(+)、Ca^(2+)含量,降低Na+含量。磷石膏可提高土壤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变形菌门较CK提高30.66%~34.75%,拟杆菌门较CK可提高21.79%~53.55%,以ZCA处理增幅最为显著;Spearman分析发现,变形菌门与土壤K^(+)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a+呈显著负相关。真菌主要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罗兹菌门,CA、ZCA处理子囊菌门的丰度较CK分别提高2.64%、3.98%,各处理担子菌门丰度较CK提高0.65%~9.44%;磷石膏可提高土壤镰刀菌属、被孢霉属相对丰度。Spearman相关性研究发现子囊菌门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K^(+)呈显著正相关;罗兹菌门与土壤Ca^(2+)呈显著正相关。ZCA处理可有效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DOC、MBC含量,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为科学指导盐碱地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碱土 碳库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秸秆与氮肥配施下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月 宋明丹 李月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146-151,163,共7页
为了解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CO_(2)排放、碳固持和周转、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调节土壤碳氮比,具有激发效应,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较高;配施氮肥可促进还田... 为了解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CO_(2)排放、碳固持和周转、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调节土壤碳氮比,具有激发效应,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较高;配施氮肥可促进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土壤碳库中新碳储量,影响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周转;秸秆腐解后以不同组分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配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配施氮肥 碳库周转 碳库稳定性
下载PDF
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碳库及颗粒组成评价
18
作者 王鹏 陈炬廷 +6 位作者 杨杰 吴勇 石刚 殷如婷 张波 龙飞 王晶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6-8,20,共4页
为研究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基地单元(广元市汉阳镇)内采集植烟土壤样品,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采样时遵循“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采用S形布点取样,处理按前茬的... 为研究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基地单元(广元市汉阳镇)内采集植烟土壤样品,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采样时遵循“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采用S形布点取样,处理按前茬的不同进行划分,测定其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然后对该烟区土壤碳库形态、含量、碳库营养水平以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肥沃,土壤碳库营养水平良好;CPMI从高到低依次为撂荒、小麦、大豆、玉米、烟草;长期连作会影响植烟土壤质量和碳库营养水平,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影响;植烟土壤颗粒大部分为粉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碳库 颗粒组成 广元市汉阳镇
下载PDF
黄土高原撂荒草地土壤碳库对两年增温增雨的响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兴 钟泽坤 +4 位作者 王佳懿 简俊楠 杨改河 任成杰 韩新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3-534,共12页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及其交互作用(WP50%)下植被群落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碳库组分的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增雨显著增加了植被丰富度指数,而增温和增温增雨显著降低了植被丰富度指数。(2)增雨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酸解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在两个取样年均显著高于对照;增温增雨处理则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分配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各个活性碳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增温增雨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敏感指数在气候变化处理下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暖湿化的气候背景下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和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显著提高,有助于碳库良性发展,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撂荒草地 有机组分 碳库稳定性 敏感指数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核心是维持碳库稳定
20
作者 王明玖 《北方经济》 2023年第7期9-12,共4页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土壤是有机碳库的主体。由于“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内蒙古草原已成为重要碳源。本文基于把内蒙古草原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总要求,立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土壤是有机碳库的主体。由于“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内蒙古草原已成为重要碳源。本文基于把内蒙古草原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总要求,立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阐述了内蒙古草原的基本生态特点,提出内蒙古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核心是维持草原碳库稳定,根本途径是发展生态草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碳库 达峰中和 土壤有机 碳库稳定 生态草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