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20年来陕西省农作物碳截获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宏运
张艳芳
位贺杰
王姝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65-71,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生态脆弱区能源开发生态效应测评与调控研究"(413715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路径研究"(14XKS019)
-
文摘
[目的]研究近20a陕西省农作物碳截获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主要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等数据,运用系数法、灰色关联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1991—2012年陕西省主要作物的碳截获量呈波动式增加,其中粮食作物的碳截获量大于经济作物,且粮食作物的年际波动比经济作物稳定。(2)研究区主要作物碳截获量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4个地理区作物碳截获量的大小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陕北风沙区,且除陕南地区外,其他3大区域的作物碳截获量都呈增加趋势。主要作物碳截获的重心位于西安和咸阳地区,呈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变化趋势。(3)在各因素中,作物的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播种面积对其碳截获量的影响较大,且各因素与作物碳截获量的关联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结论]陕西省作物生长过程中起到明显的碳汇作用,但其碳截获的增速小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提高有效灌溉率和人为投入,有利于增加作物的碳截获量,对缓解区域碳减排的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农作物
碳截获量
重心动态演变
灰色关联分析
影响因素
-
Keywords
crops
carbon capture capacity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gravity center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affecting factors
-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