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BR法反硝化过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和碳源投加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7
1
作者 高景峰 彭永臻 王淑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3-737,共5页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构建了SBR法反硝化过程的模糊控制器 ,并进行了 3种碳源投加方式的实时控制试验 .结果表明 ,按较小的速率连续投加碳源是最佳投加方式 ,它不仅可以满足反硝化速率上的要求 ,还可以尽量地减少再曝气时间 .
关键词 SBR法 反硝化 模糊控制 设备设计 碳源投加方式 污水处理 生物处理
下载PDF
DO和碳源投加方式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玲 宋赬 陈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3,共4页
采用SBR反应器,以人工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为进水,研究DO质量浓度和碳源投加方式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投加碳源的条件下,当SBR内的DO质量浓度分别为3 mg/L、0.9 mg/L、0.5 mg/L、0.3 mg/L时,都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T... 采用SBR反应器,以人工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为进水,研究DO质量浓度和碳源投加方式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投加碳源的条件下,当SBR内的DO质量浓度分别为3 mg/L、0.9 mg/L、0.5 mg/L、0.3 mg/L时,都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TN的去除率分别为24.87%、33.80%、37.07%及29.06%;DO质量浓度为0.5mg/L时,TN去除效率最高。SBR内的氨氮负荷可以达到0.64kgN/(m^3·d),即使在0.3 mg/L的低溶解氧环境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控制SBR内DO质量浓度恒定为0.5mg/L,采用一次性投加碳源方式时,TN去除率仅有30.31%;当采用连续投加碳源方式时,TN去除率为50%~60%;采用半连续投加碳源方式时,TN的去除率可达81 48%。试验过程中,活性污泥絮体粒径为0.2~0.5 mm,大于普通的活性污泥工艺中的絮体。较大的絮体使得絮体内存在较大的缺氧区,有利于取得较高的脱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同步硝化反硝化 SBR DO质量浓度 碳源投加方式
下载PDF
碳源投加方式对低C/N污水脱氮除磷性能及菌群结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创 刘建新 +2 位作者 赵子玲 林国颖 刘晖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6,223,共7页
为揭示碳源投加方式对低碳污水氮磷去除影响,采用A^(2)/O系统处理模拟低C/N(C/N为2.0-4.0)污水,分别在污泥回流池、进水端投加碳源,对比研究2种方式条件下的系统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与传统进水端投加碳... 为揭示碳源投加方式对低碳污水氮磷去除影响,采用A^(2)/O系统处理模拟低C/N(C/N为2.0-4.0)污水,分别在污泥回流池、进水端投加碳源,对比研究2种方式条件下的系统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与传统进水端投加碳源方式(阶段Ⅳ)相比,在污泥回流池投加等量碳源(阶段Ⅲ),有利于实现更佳的脱氮除磷效果。阶段Ⅲ的TN、TP去除率分别为54.5%、63.9%,高于阶段Ⅳ的氮、磷去除率(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44.9%、21.7%)。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2种碳源投加方式均改变了微生物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且在污泥回流池投加碳源更有利于优势菌群的富集,该阶段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2.3%)、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1.6%)及生丝菌属(Hyphomicrobium,1.4%)为优势菌属,其比例均高于阶段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碳源投加方式 脱氮除磷 菌群结构
原文传递
碳源投加方式对短程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郭露 汪晓军 +1 位作者 秦嘉富 陈振国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0,共7页
短程反硝化是非常有前景的硝酸盐废水前处理方法,可为厌氧氨氧化提供必需的底物(NO_(2)^(-)-N),而不同碳源投加方式会影响短程反硝化的性能。在进水NO_(3)^(-)-N为100 mg/L、乙酸钠为碳源、碳氮比为2的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碳源投加方式(1... 短程反硝化是非常有前景的硝酸盐废水前处理方法,可为厌氧氨氧化提供必需的底物(NO_(2)^(-)-N),而不同碳源投加方式会影响短程反硝化的性能。在进水NO_(3)^(-)-N为100 mg/L、乙酸钠为碳源、碳氮比为2的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碳源投加方式(1次投加、3次投加、6次投加)对短程反硝化氮素转化特性及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投加碳源可以在短时间内启动高效稳定的短程反硝化,且6次投加方式条件下短程反硝化性能最优。6次投加碳源(t=0/10/20/30/40/50 min)条件下短程反硝化出水NO_(3)^(-)-N、NO_(2)^(-)-N平均浓度分别为7.33、60.92 mg/L,NO_(3)^(-)-N至NO_(2)^(-)-N的平均转化率(NTR)为86.55%,NO_(3)^(-)-N比还原速率和NO_(2)^(-)-N比还原速率分别为26.79、4.14 mg/(g·h)。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是短程反硝化系统中的优势菌门。在研究过程中,短程反硝化功能菌属Thauera丰度逐渐增加,3种投加方式下其相对丰度分别为0、14.29%、17.11%,说明与短程反硝化相关的优势菌得到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反硝化 碳源投加方式 亚硝酸盐积累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进水COD及投加方式对A^2O-BAF工艺反硝化聚磷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彭永臻 吕冬梅 王淑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06-1413,共8页
为了提高系统的反硝化除磷脱氮效率及碳源可利用性,主要研究了进水COD及投加方式对A2O-BAF工艺反硝化聚磷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同的进水ρ(C)/ρ(P)(25~71)及COD投加方式(1次投加、3次投加、连续投加),分别考察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试验... 为了提高系统的反硝化除磷脱氮效率及碳源可利用性,主要研究了进水COD及投加方式对A2O-BAF工艺反硝化聚磷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同的进水ρ(C)/ρ(P)(25~71)及COD投加方式(1次投加、3次投加、连续投加),分别考察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ρ(C)/ρ(P)≤34时,A2O中出现磷和硝态氮的累积,去除效果恶化;当45≤ρ(C)/ρ(P)≤59时,磷的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出水ρ(P)低于0.5 mg·L-1;当ρ(C)/ρ(P)≥63时,磷的去除率随ρ(C)/ρ(P)的增加而下降.当ρ(C)/ρ(P)≥39时,ρ(C)/ρ(P)的变化对COD和TN去除率影响不大,平均去除率分别高于83%和76%;当ρ(C)/ρ(P)=57时,系统处理效果最佳.相同质量浓度的COD,连续投加的方式可以提高碳源的可利用性,增加厌氧释磷量,提高缺氧反硝化除磷脱氮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BAF工艺 进水籽(C)/籽(P) 反硝化除磷脱氮 碳源投加方式
下载PDF
东营地区某污水厂强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
6
作者 王长运 于方田 +2 位作者 张东生 徐红燕 陈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8期22-25,共4页
本文采用DN-RTC碳源投加优化控制系统,研究碳源投加方式对硝化反硝化脱氮效能的影响,并且对DN-RTC系统的运行状况、灵敏度、出水TN(总氮)达标以及碳源单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N-RTC碳源投加优化控制系统相较于手动控制表现出更好... 本文采用DN-RTC碳源投加优化控制系统,研究碳源投加方式对硝化反硝化脱氮效能的影响,并且对DN-RTC系统的运行状况、灵敏度、出水TN(总氮)达标以及碳源单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N-RTC碳源投加优化控制系统相较于手动控制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碳源自动投加比手动投加平均出水TN降低10.44%,出水TN稳定达标;经过优化的自动投加相较于手动投加年度碳源单耗降低19.98%,碳源成本大大降低,证明碳源自动投加对反硝化脱氮有更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脱氮 碳源 碳源投加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