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生产的碳源效应及其价值计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毅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4-18,33,共6页
将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业灌溉、土地翻耕等6种农地利用活动视为农业生产的碳源,据此测算了1990-2013年福建省农业生产的碳源效应,并根据现行的碳价格计算得到福建省2013年的碳源损失值。结果表明:福建省的农业碳排放量逐年递... 将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业灌溉、土地翻耕等6种农地利用活动视为农业生产的碳源,据此测算了1990-2013年福建省农业生产的碳源效应,并根据现行的碳价格计算得到福建省2013年的碳源损失值。结果表明:福建省的农业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其中化肥碳排放与土地翻耕碳排放是两大主要的碳源,且农膜与农用柴油碳排放的比重也日渐增加;此外,由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密度决定的农业碳源效率在过去二十几年来总体下降,但仍波动不断。碳源价值计量发现碳价格严重偏低,无法补偿生态环境的修复成本或激励政府和农户的农业低碳行为。据此,文章从农业发展方式、农地利用效率和碳价格制定3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农业减排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碳源效应 碳排放测算 碳源价值
下载PDF
水库碳源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基于WOS和知网
2
作者 彭建梅 《内江科技》 2023年第9期72-74,共3页
为探究水库与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计量的方式,利用WebofScience(WOS)和知网两大文献数据库,从发文量整体趋势、涉及学科、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水库及其碳源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国内外... 为探究水库与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计量的方式,利用WebofScience(WOS)和知网两大文献数据库,从发文量整体趋势、涉及学科、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水库及其碳源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对水库及其碳源效应的研究虽逐年递增,但总量仍然较少,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的研究热点领域,方向较为分散。我国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未来环境、气象、信息、经济等学科交叉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文献数据库 发文量 科研机构 国内外研究进展 碳源效应 WOS 学科交叉
下载PDF
国内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视角、进展与改进 被引量:14
3
作者 罗怀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832-3841,共10页
结构复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地域特征显著的农业碳源/汇效应存在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区域尺度等多种研究视角。国内基于内部结构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多局限于种植业,且多以单一的碳源或碳汇研究为主;农业组分细... 结构复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地域特征显著的农业碳源/汇效应存在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区域尺度等多种研究视角。国内基于内部结构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多局限于种植业,且多以单一的碳源或碳汇研究为主;农业组分细化与组分关联的系统综合研究明显不足。在基于双重属性视角的研究中,自然生态视角侧重于碳吸收和直接碳排放,社会经济视角则聚焦于间接碳排放;由自然与经济相互割裂到相互融合的二元农业碳源/汇综合方法尚需深化。基于区域尺度视角的研究多集中在大中尺度和样地尺度,小尺度县域研究比较薄弱;农产品供应链关联的区域间碳流及减排值得关注。针对中国小规模家庭农场和种养关联的多种经营特征,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应将农业产业组分、农产品碳源/汇构成解析与种养关联碳源/汇综合并重,发展和完善评估模型、提高参数本土化程度,追踪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等区域间碳流全过程。研究综述国内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和区域尺度等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并提出基于我国农业经营特征的碳源/汇效应改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效应 内部结构视角 双重属性视角 区域尺度视角 种养关联
下载PDF
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宾津佑 唐小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目的]探究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为广东省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农业减排固碳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参数估计法、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2010—2020年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规律,并借助LMD... [目的]探究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为广东省科学合理制定区域农业减排固碳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参数估计法、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2010—2020年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规律,并借助LMDI因素分解模型探究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①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水平维持持续向好发展态势,减排增汇效应逐渐凸显。具体表现为:固碳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稻谷、甘蔗、蔬菜为主要的碳汇作物;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减排效应日益显现,稻田种植、农资投入为主要的碳源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增长有效抵消了碳排放增长。②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相对集聚分布态势,湛江为主要的高碳源—高碳汇地区,低碳源—低碳汇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③经济因素为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构因素表现出两面性且因地而异,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水平稳中向好,但区域分异明显,应结合各地经济、结构、效率、劳动力等因素的驱动效应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效应 LMDI 广东省
下载PDF
不同蔗糖浓度对山薯组培苗形态发生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严华兵 杨丽涛 +2 位作者 李俊玲 闭志强 李杨瑞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7期1325-1329,共5页
以山薯无菌组培苗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蔗糖浓度对山薯组培苗形态发生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蔗糖浓度(87.7 mmol/L)促进山薯组培苗增殖及试管薯的发生,较高蔗糖浓度(233.9 mmol/L)促进山薯试管零余子的形成及不定根的发生;蔗糖... 以山薯无菌组培苗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蔗糖浓度对山薯组培苗形态发生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蔗糖浓度(87.7 mmol/L)促进山薯组培苗增殖及试管薯的发生,较高蔗糖浓度(233.9 mmol/L)促进山薯试管零余子的形成及不定根的发生;蔗糖浓度的大小对山薯组培苗形态发生途径的影响是通过提供代谢底物和参与调节培养基溶液渗透压共同作用来实现,且碳源底物与培养基溶液渗透压对山薯组培苗形态发生途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阀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薯 蔗糖浓度 试管薯 试管零余子 碳源效应
下载PDF
A selective sensor for cyanide ion(CN^-) based on the inner filter effect of metal nanoparticles with photoluminescent carbon dots as the fluorophore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嘉 董良 俞书宏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785-791,M0004,共8页
Herein, we report a plasmonic metal nanoparti- cle-involved sensor for cyanide ion based on the inner filter effect by using photoluminescent carbon dots as the signal reporter. With commercial bee pollen as the carbo... Herein, we report a plasmonic metal nanoparti- cle-involved sensor for cyanide ion based on the inner filter effect by using photoluminescent carbon dots as the signal reporter. With commercial bee pollen as the carbon resource, we synthesized photoluminescent nitrogen-doped carbon dots by a one-pot hydrothermal process, and their fluores- cence quantum yield reached as high as 10.2 % ± 0.5 %.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carbon dots was insusceptible to the presence of many environmentally ordinary ions. Thanks to this “inert” property, we then developed a turn-on fluorescent sensor for cyanide ion in an inner filter effect manner by using carbon dots as the fluorophore and gold or silver nanoparticle as the light absorber. This detection technique is expected to be used for other metal nanoparticles-carbon dots ensemble fluorescent ass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Biomass CYANIDE Innerfilter effect Metal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