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到禁牧对草地土壤有机碳累积及其主控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刘敏敏 赵鸿彬 +4 位作者 张圣微 叶德成 林汐 赵星宇 王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739-8748,共10页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人为影响因子,禁牧则是修复退化草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不同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及其累积量(SCS)的时空分布。为了明确从放牧到禁牧草地SCS变化过程及其...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人为影响因子,禁牧则是修复退化草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不同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及其累积量(SCS)的时空分布。为了明确从放牧到禁牧草地SCS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对锡林郭勒盟额里图牧场2019—2021年从放牧到禁牧SOC及土壤容重、水分、pH和生物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区SCS逐年呈递增趋势,尤其是60cm土层SCS从2.54kg/m^(2)增加到4.61kg/m^(2),增加了81.5%。放牧区则呈递减趋势,从5.27kg/m^(2)下降到4.05g/m^(2),降低了23.15%。放牧既破坏了土壤结构又影响了草原植被,使草原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同时Mantel-test分析和结构方程表明,土壤容重、全氮、温度、水分、地下生物量对SCS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较明显,本研究可为草地生态研究及管理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管理模式 土壤理化指标 土壤有机碳累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口盐沼滩面演化的有机碳累积效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庆强 周菊珍 +2 位作者 孟翊 胡克林 顾靖华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4-623,共10页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地3个典型高程部位(高潮滩、中潮滩、光滩)柱样的元素(C, N)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与C/N比等的测定,研究盐沼有机质的来源、更新特征及垂向累积.结果表明,光滩柱样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颗粒有机...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地3个典型高程部位(高潮滩、中潮滩、光滩)柱样的元素(C, N)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与C/N比等的测定,研究盐沼有机质的来源、更新特征及垂向累积.结果表明,光滩柱样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颗粒有机碳(POC)含量、C/N比等上下高度一致,有机质的多源性不明显;中潮滩柱样有机质为陆源与海源的混合,陆源成分略占优势;高潮滩柱样有机质的多源性明显,但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与当地植被.随着滩面演化,柱样上部层段的有机质含量增加,陆源物质与当地植被逐渐成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个别POC含量高的层段,原地植被对POC的贡献高达58%.长江口盐沼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低,POC与黏土含量的垂向分布主要受控于滩面沉积过程,与盐沼高的淤积速率直接相关.从物质净累积看,盐沼是大气中CO_2的一个汇.长江口盐沼高的淤积速率,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及其优良的封堵效应,使埋藏存储成为盐沼碳汇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 稳定同位素 碳累积 C/N比 有机质来源
下载PDF
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与碳排放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白军红 刘玥 +4 位作者 赵庆庆 王军静 张光亮 陈国柱 刘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滨海湿地作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巨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潜力,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盐变化通过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排放过程实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 滨海湿地作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巨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潜力,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盐变化通过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排放过程实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碳排放过程的影响,以及滨海湿地土壤碳排放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盐驱动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生物作用机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湿度和盐度敏感性及其水盐-温度的协同作用机制,氮磷输入和多重污染胁迫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过程与氮磷硫代谢过程的耦合作用及其水盐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揭示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的作用机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的碳汇功能提升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变化 土壤有机碳累积 排放 微生物分解 滨海湿地
下载PDF
森林经营管理对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郭锦山 尤文忠 +1 位作者 张慧东 马绍刚 《辽宁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34-36,共3页
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是处于人为控制下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是影响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几种主要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整地、施肥、间伐、林地清理、采伐等)对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增强人工... 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是处于人为控制下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是影响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几种主要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整地、施肥、间伐、林地清理、采伐等)对人工林土壤碳累积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增强人工林的土壤固碳潜力,发挥人工林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 土壤碳累积
下载PDF
不同浓度盐存储液对纯钛表面碳累积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恺洺 邱憬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93-197,203,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存储液对纯钛表面碳累积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SiC砂纸逐级打磨、抛光制备光滑纯钛试件,清洗干燥后分别保存于空气、双蒸水、0.45%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10%氯化钠溶液中两周。通过扫描电镜、光学接触角仪、X...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存储液对纯钛表面碳累积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SiC砂纸逐级打磨、抛光制备光滑纯钛试件,清洗干燥后分别保存于空气、双蒸水、0.45%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10%氯化钠溶液中两周。通过扫描电镜、光学接触角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较分析不同存储条件下钛表面的微形貌、接触角、表面能和化学元素组成。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空气、双蒸水)钛表面相对洁净,三种盐存储液实验组钛表面见散在氯化钠晶体,但各组钛表面的微形貌无明显差异;经盐溶液存储后,钛表面接触角减小,表面能增加,表明亲水性增强;XPS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盐存储液实验组钛表面的碳含量显著减少,且存储液浓度越高,碳含量越少。结论盐存储液能减少钛表面的碳累积,保持其亲水性,具有抗老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存储液 碳累积 抗老化
下载PDF
长白山区泥炭地近200年来碳累积过程模拟
6
作者 李佳鑫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61-65,共5页
基于长白山区2个近200年210Pb定年的泥炭剖面数据,利用不同分解模型(单指数分解模型、双指数分解模型、线性分解模型)拟合估算了活跃层泥炭好氧分解过程中碳的输入率(p)、分解率(k)。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p、k变化对泥炭地碳累积的影响... 基于长白山区2个近200年210Pb定年的泥炭剖面数据,利用不同分解模型(单指数分解模型、双指数分解模型、线性分解模型)拟合估算了活跃层泥炭好氧分解过程中碳的输入率(p)、分解率(k)。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p、k变化对泥炭地碳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0年来,老里克泥炭剖面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34.4%~44.8%,碳累积速率(Rate of carbon accumulation,RCA)均值为79.9 g(/m^2·年);白江河泥炭剖面的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4%~42.5%,RCA均值为62.4 g(/m^2·年)。2个剖面的碳累积质量-年龄曲线都呈凹形,表明近200年来泥炭持续分解。3种模型中,单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根据模拟结果,老里克泥炭地的碳输入率为109.9407 g(/m^2·年),分解率为0.0055;比较而言,白江河泥炭地的输入率稍低,为87.4788 g(/m^2·年),而分解率更快,为0.0103。敏感性分析表明,在输入率恒定的情况下,增加分解率会使曲线向上移动(泥炭累积减少);而在分解率恒定的情况下,降低输入率会使曲线向上移动(泥炭累积减少)。与分解率相比,输入率对泥炭累积变化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碳累积速率 分解模型
下载PDF
施用无机碳肥对小麦生长及全碳累积量的影响
7
作者 赵海宏 索全义 +1 位作者 孙蕾 杨敏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探究施用无机碳肥对小麦的促生作用及补碳效应。【方法】在保证氮素供应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盆栽试验,以硝酸铵为对照,在追肥后2、5、10、30 d取样,分析土壤施用碳酸氢铵对小麦生长及全碳累积量的影响。【结果】无机碳肥的施... 【目的】探究施用无机碳肥对小麦的促生作用及补碳效应。【方法】在保证氮素供应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盆栽试验,以硝酸铵为对照,在追肥后2、5、10、30 d取样,分析土壤施用碳酸氢铵对小麦生长及全碳累积量的影响。【结果】无机碳肥的施用促进了小麦生长,与对照相比,追肥后5、10、30 d,小麦株高增幅0.36%~9.45%、叶面积增幅6.15%~19.95%、鲜重增幅3.81%~20.80%、干重增幅3.13%~29.65%;无机碳肥的施用影响小麦植株体内的全碳累积量,与对照相比,在追肥后5、10、30 d时,小麦植株体内全碳含量增幅0.17%~0.68%、全碳累积量增幅3.83%~28.82%。【结论】无机碳肥碳酸氢铵中的碳能够被小麦吸收利用并参与碳素代谢过程,促进小麦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氢铵 小麦 生长 碳累积
下载PDF
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 被引量:30
8
作者 郝彦宾 王艳芬 崔骁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98-906,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 采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的季节和年度变化。结果表明:平水年羊草草原的日最大GPP和Re分别为4.89和1.99g C·m-2·d-1,而干旱年GPP和Re分别为1.53-3.01和1.38-1.77g C·m-2·d-1。与平水年相比,干旱年日最大GPP、Re分别下降了38%-68%和11%-12%。平水年羊草草原累积的GPP、Re分别为294和180g C·m-2,而在干旱年分别为102-123g C·m-2和132-158g C·m-2。和平水年相比,干旱年的GPP、Re分别下降了58%-65%和12%-27%。用Van't Hoff模型模拟的8个窄土壤含水量(θ)跨度生态系统呼吸(Re)对土壤温度(Ts)的敏感程度表明:曲线斜率在θ=0.16-0.17m3·m-3范围内达到最大,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阈值,Re对Ts的敏感度降低。干旱胁迫降低了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量。与平水年相比,干旱年的GPP比Re下降的幅度更大,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使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累积 干旱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羊草草原 净生态系统交换
原文传递
氮肥种类和油菜秆还田对水稻苗期碳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文亭 俞霞 +3 位作者 龙昌智 朱树伟 鲁美娟 黄国勤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117-123,共7页
为探讨不同氮肥种类和油菜秆还田对水稻苗期碳氮累积的影响,设置了氮肥种类(尿素、碳酸氢铵和硫酸铵)和秸秆还田的双因素的盆栽试验,测定了移栽后水稻苗期碳氮累积量和碳氮比。结果表明,相比施用尿素,硫酸铵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累... 为探讨不同氮肥种类和油菜秆还田对水稻苗期碳氮累积的影响,设置了氮肥种类(尿素、碳酸氢铵和硫酸铵)和秸秆还田的双因素的盆栽试验,测定了移栽后水稻苗期碳氮累积量和碳氮比。结果表明,相比施用尿素,硫酸铵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显著降低了不添加油菜秸秆条件下的水稻地上部和根碳氮比。添加油菜秆条件下,施用硫酸铵较尿素显著提高了播后57 d时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碳素累积量。相比不添加油菜秆,油菜秆还田显著抑制了播后57 d时水稻地上部和根氮吸收累积,显著增加了播后71 d时水稻根部氮碳素累积和57 d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处理下的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碳氮比。综合来看,稻油轮作系统中油菜秆还田时配施硫酸铵能更好的促进水稻苗期碳氮的吸收累积。研究结果为南方稻油轮作系统中氮素养分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素 水稻 碳累积
下载PDF
盐城滨海湿地近现代碳、氮累积历史 被引量:1
10
作者 鲍锟山 全桂香 刘复刚 《自然科学》 2015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湿地生态系统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但其碳储量占全球陆地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75%。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氮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滨海湿地碳累积变化远没有泥炭地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但其碳储量占全球陆地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75%。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氮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滨海湿地碳累积变化远没有泥炭地研究广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近现代碳、氮累积速率变化历史,并估算近150年来盐城湿地碳累积通量。利用210Pb放射性测年方法,结合沉积物干容重、碳和氮含量等基本理化参数,计算近现代碳累积速率(RERCA)和近现代氮累积速率(RERNA),进而估算近150年来碳储存通量。互花米草滩地和光滩沉积柱芯(SAF-1和BAF-1)的平均RERCA分别是165gC?m?2?a?1和116gC?m?2?a?1,平均RERNA分别是3.99gN?m?2?a?1和1.68gN?m?2?a?1。近150年来,RERCA和RERNA随着时间不断增加,展现出极强的固碳潜力。盐城湿地过去150年来的碳、氮累积通量被估算为17.4~24.8kgC?m?2和0.25~0.59 kgN?m?2。RERCA和RERNA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将有助于对滨海湿地碳、氮累积历史和潜力变化的评估,也能增进对在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盐城滨海湿地的相应反馈作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累积 累积 滨海湿地
下载PDF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 被引量:10
11
作者 武婕 李玉环 +1 位作者 李增兵 董晓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4,共11页
通过构建基于SPOT-5光谱参数的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碳氮累积量的遥感估算模型,为耕地生产力估测、农田生态保护和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依据。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析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碳氮累积量与同期14个预选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 通过构建基于SPOT-5光谱参数的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碳氮累积量的遥感估算模型,为耕地生产力估测、农田生态保护和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依据。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析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碳氮累积量与同期14个预选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适宜的光谱参数;通过回归分析,比较得出最优遥感估算模型。在构建的14个光谱参数中,土壤校正植被指数(SAVI)与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和碳累积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1和0.846,因此以SAVI为底数的幂函数模型估算生物量和碳累积量的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698和0.722,在0.01水平下的F检验均呈显著性;与氮累积量相关性最强的是由近红外波段和绿波段构建的比值指数(R3/R1),相关系数达到0.844;从而以R3/R1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对氮累积量拟合效果最佳,决定系数(R2)达到0.713,在0.01水平下的F检验呈显著性。因此,利用SPOT-5的土壤校正植被指数(SAVI)、近红外波段和绿波段的比值指数(R3/R1)构建的遥感模型来估算玉米成熟期生物量、碳氮累积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估算模型 SPOT-5 玉米地上生物量 累积
下载PDF
区域累积碳足迹测度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宾 陈兴鹏 王元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7-42,共6页
面对中央支持加快藏区跨越式发展和国家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两大历史机遇,针对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基础,提出用区域碳足迹测度作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管理的考量指标。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累积碳足迹测度模... 面对中央支持加快藏区跨越式发展和国家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两大历史机遇,针对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基础,提出用区域碳足迹测度作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管理的考量指标。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累积碳足迹测度模型,并对2005—2020年甘南州全州及其各市县的累积碳足迹测度进行仿真与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时序上,全州总体呈现"碳亏",但近期减碳重点在畜牧养殖,远期区域内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将成为碳排放的主导因素;空间分异上,牧区的"碳亏"较其它地区大,而地域面积较小的合作市和临潭县的"碳亏"最小。最后,建议在遵循"生态优先"和"限制开发"的原则基础上,依据产业梯度发展,区分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针对各自特点明确发展重点,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碳汇交易试点,确保区域的生态安全和藏区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 生态安全 循环经济 累积足迹测度 系统仿真
下载PDF
基于累积碳减排的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63,共11页
基于相对基期累积碳减排量所定义的环境产出概念,从"水平—结构—动态效率"三个维度改进提出了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评价指标集,应用于国际比较,分析了中欧美德日巴印7大经济体间环境生产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环境生产努力水... 基于相对基期累积碳减排量所定义的环境产出概念,从"水平—结构—动态效率"三个维度改进提出了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评价指标集,应用于国际比较,分析了中欧美德日巴印7大经济体间环境生产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环境生产努力水平等因素的关系,指出:考察期内,各国环境技术进步水平和环境友好程度呈现趋同趋势。中美欧对经济和环境生产的政策偏好相近。中国作出的环境努力最大,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实现同等经济产出规模,中国环境产出水平高。但是,中国环境友好程度仍低。进而,对未来中国和国际碳减排行动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排 累积减排努力 环境生产 环境友好性 国际比较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继东 孙栋 +1 位作者 王春生 杨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32,共11页
海洋碳汇作用是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中国大洋48航次采集自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山区海盆的沉积物样品和资料为基础,对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 海洋碳汇作用是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中国大洋48航次采集自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山区海盆的沉积物样品和资料为基础,对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F_(orgc))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变化范围为1.41~1.73 g/(m^(2)·ka),均值为1.60 g/(m^(2)·ka),以中部偏西海区的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最高;全区平均净初级生产力转移效率约为0.0031%。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转移效率均低于东太平洋海区和赤道太平洋海区。本区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受水层和沉积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驱动因素,如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有机碳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受距海山距离、水深等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量累积速率 净初级生产力 转移效率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211
15
作者 伍芬琳 李琳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35-2039,共5页
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5年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释放方程对翻耕、少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释放和土壤碳累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翻耕、少耕、免耕3个处理下,5年间各项农田投入... 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5年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释放方程对翻耕、少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释放和土壤碳累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翻耕、少耕、免耕3个处理下,5年间各项农田投入造成的碳释放分别为312.60、295.4和280.52kg.km-2.a-1,表层30cm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30.59、32.76和31.61Mg.km-2,农田净碳释放量分别为312.60、-138.59和-76.52kg.km-2.a-1;与翻耕地比较,免耕和少耕地的相对净碳释放量为-236.08和-451.19kg.km-2.a-1;免耕地农田投入的碳减排量(32.08kg.km-2.a-1)为土壤碳增汇量(204.00kg.km-2.a-1)的15.73%,少耕地农田投入的碳减排量(17.19kg.km-2.a-1)为土壤碳增汇量(434.00kg.km-2.a-1)的3.96%。少耕地对减少大气CO2的贡献大于免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累积 释放 少耕 免耕
下载PDF
微生物关键种影响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木质素酚浓度——基于30年长期有机培肥试验
16
作者 祝玲月 王晓玥 +5 位作者 陈晏 卞清 包兴国 张久东 车宗贤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氮肥(N)、绿肥配施氮肥(GMN)、小麦秸秆配施氮肥(SWN)以及不施肥(CK) 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培肥试验。结果表明:GM和SW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小麦秸秆参与还田的处理显著提高了总木质素酚浓度以及3种木质素酚类单体的浓度,其中总木质素酚浓度在SW处理中分别比CK、GM、N、GMN和SWN处理高了109%、122%、115%、164%和57%;对比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植物残体还田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关键种F3(盘菌纲,Pezizomycetes)、F26(被孢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F173(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B74(阿尔法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B87(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共鉴定出15个关键种,其中关键种B831(属阿尔法变形菌纲)与木质素酚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SW处理下显著富集。本研究为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培肥方式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植物衍生的木质素酚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深入了解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用绿肥 长期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累积 木质素酚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吕真真 刘秀梅 +5 位作者 仲金凤 蓝贤瑾 侯红乾 冀建华 冯兆滨 刘益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636-2645,共10页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2017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矿化释放CO2-C量和速率等,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周转速率常数等。【结果】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NPK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了27.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平均较NPK处理提高了31.31%,以50F+50M和30F+70M处理较为显著。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的第1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排序为50F+50M>30F+70M>70F+30M>NPK>CK,随后下降,11 d之后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在整个培养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曲线关系。培养35 d结束后,NPK处理较CK未能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70F+30M、50F+50M和30F+70M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分别较NPK提高了50.99%、70.85%和86.39%。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变化范围为3%—4%,30F+70M处理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以30F+70M处理最高,较NPK提高了1.19倍。不同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均未明显改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及半周转期。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累积矿化量及累积矿化率均显著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投入碳量的影响,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土壤有机碳比值与所投入碳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常数(k)与土壤有机碳及投入碳量均未呈现显著性相关性。【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并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有利于红壤性水稻土的养分供应及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 有机矿化 碳累积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对农田净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查良玉 吴洁 +4 位作者 仇忠启 段华平 曹伟召 杜磊 卞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9-236,241,共9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集中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kg/m)。设置沟埋深度为20cm(D2),30cm(D3),常规还田(CK)3个处理。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排放方程对CK、D2、D3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排放和土壤...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集中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kg/m)。设置沟埋深度为20cm(D2),30cm(D3),常规还田(CK)3个处理。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排放方程对CK、D2、D3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排放和土壤碳累积及农作物碳吸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K、D2、D3稻麦轮作各项农田投入造成的碳排放量分别为9 018.19,6 459.9,7 162.86kg/(hm2.a),表层0-28cm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8 375.98,15 854.42,10 954.36kg/(hm2.a),农作物年碳吸收量分别为10 912.42,12 863.95,12 585.51kg/(hm2.a);农田净碳排放量分别为-10 270.2,-22 258.5,-16 377.0kg/(hm2.a),与CK相比,D2、D3的相对净碳排放量分别为-11 988.30,-6 106.81kg/(hm2.a);D2、D3农业投入的碳减排量2 558.29,1 855.33kg/(hm2.a)分别为碳增汇量28 718.4,23 539.9kg/(hm2.a)的8.91%,7.88%,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农田储碳减排能能力较常规还田强,其贡献优先排序是D2>D3>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排放 碳累积 吸收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摇蚊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9
作者 申声曼 曹艳敏 +3 位作者 侯桂林 潘登 陈旭 王松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6-297,共12页
泥炭地是一种水-陆过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水体沼泽化过程中,植被等生物群落也随之改变,进而影响泥炭地碳埋藏和发育过程。作为泥炭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次级生产者,摇蚊群落结构变迁可以为追溯泥炭地环境演变和发育历史提供关键线索。泥炭... 泥炭地是一种水-陆过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水体沼泽化过程中,植被等生物群落也随之改变,进而影响泥炭地碳埋藏和发育过程。作为泥炭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次级生产者,摇蚊群落结构变迁可以为追溯泥炭地环境演变和发育历史提供关键线索。泥炭地在发育过程中将经历各种不同阶段,然而,现有的泥炭地摇蚊群落调查仅限于泥炭生境或泥炭地中开阔水域,较短的生境梯度不足以提供更为全面的摇蚊群落变化信息。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包含泥炭地、湖泊、临时性水体等多种生境,本研究选择该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不同生境的表层沉积物及水体样品,提取底泥亚化石摇蚊头壳,分析大九湖湿地中不同生境下的摇蚊群落结构差异,并对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大九湖湿地不同生境中摇蚊优势种迥异,泥炭藓藓丘生境中Limnophyes、Psilometriocnemus、Pseudosmittia等半陆生种类为主要优势种,湖泊生境中则以典型静水种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为主要优势种,而过渡性水域(泥炭地洼地、沟渠及水洼生境)中,静水种与半陆生种共存;2)烧失量、水位埋深和p H是塑造不同生境类型下摇蚊群落结构的显著环境因子,水文条件主要通过改变碳积累过程等其他环境条件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组成;3)沿水生-半陆生生境梯度,有机质含量和类型均发生显著变化,而摇蚊群落也由静水种、静水/半陆生共存转变为以半陆生种为主,摇蚊群落对生境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响应过程。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摇蚊群落的结构差异及影响摇蚊群落结构的潜在因子,为未来基于摇蚊的长时间尺度上泥炭地发育过程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 泥炭地 水位埋深 碳累积 大九湖湿地
下载PDF
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时空结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畅 韩梅 +1 位作者 王洪桥 王鹏举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4,共5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是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负面影响上升,其中,旅游交通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近年来,旅游碳足迹的测算与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景区交通碳足迹的却不多。论文从时空视角...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是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负面影响上升,其中,旅游交通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近年来,旅游碳足迹的测算与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景区交通碳足迹的却不多。论文从时空视角出发,测算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并分析其时间、空间分配均衡度及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2016年长白山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761198吨,旅游旺季交通碳足迹占比71,45%。(2)旅游淡、旺季碳基尼系数分别为0.71、0.68,碳足迹分布极不均衡。(3)旅游旺季呈现出空间分布广、碳足迹比重大的特点,旅游淡季,碳足迹主要集中在“南北两端”,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交通足迹 时空结构 月度指数 基尼系数 碳累积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