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文轨道周期及火山活动对中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有机碳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喜 张廷山 +6 位作者 赵晓明 祝海华 MIHAI Emilian Popa 陈雷 雍锦杰 肖强 李红佼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2-744,共13页
基于野外露头资料,通过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运用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化学风化指标数据序列,滤波输出记录在沉积物中的天文轨道参数,探讨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及火山活动对中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有机碳聚集的影响。研究表... 基于野外露头资料,通过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运用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化学风化指标数据序列,滤波输出记录在沉积物中的天文轨道参数,探讨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及火山活动对中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有机碳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气候变化控制不同级次海平面波动,斜率周期调制的气候变化驱动海洋温盐循环,将位于高纬度区营养物质向中低纬度区转移,温盐循环是低纬度扬子区海洋生产力的主要动力。赫南特晚期海洋生产力指标Ba/Al及Ni/Al值显示,火山活动对海洋生产力贡献有限,对有机碳保存效率有显著影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指标Th/U、V/Cr及V/(V+Ni)值显示,火山活动与古海洋含氧量有显著关系,火山活动通过调节大洋含氧量来控制有机碳的保存效率,不同地区火山活动强度的差异是有机碳差异保存的重要因素。天文轨道周期驱动的有机碳输入动力及火山活动影响有机碳保存效率,二者耦合控制中上扬子区有机碳聚集。图10参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有机碳聚集 化学风化指标 温盐循环 火山活动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下载PDF
黑海全新世腐泥中的有机碳聚集
2
作者 S.E.Calvert 周立君 《海洋地质动态》 1998年第9期14-16,共3页
黑海被认为是全新世典型的缺氧盆地(Glenn和Arthur,1984)。因为缺氧环境促进沉积有机物质的优先贮存。这个沉积环境被用作地质记录中富含有机沉积物的聚集作用的现代模拟(Woolnough,1937)。黑海现代... 黑海被认为是全新世典型的缺氧盆地(Glenn和Arthur,1984)。因为缺氧环境促进沉积有机物质的优先贮存。这个沉积环境被用作地质记录中富含有机沉积物的聚集作用的现代模拟(Woolnough,1937)。黑海现代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聚集速率与其有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海 全新世 腐泥 有机碳聚集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肖黎姗 王润 +2 位作者 杨德伟 孙艳伟 刘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7,共7页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有利于设立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和战略,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碳总量和碳强度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空间上出现了高值的聚集现象。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碳排放聚集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碳排放区划方案。区划结果显示出资源丰裕程度与碳强度的关系,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极化格局 碳聚集 排放区划
下载PDF
早白垩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来自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6号煤的证据 被引量:9
4
作者 闫志明 邵龙义 +3 位作者 王帅 Large D J 汪浩 孙钦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现代泥炭地中蕴藏着巨量的碳,泥炭地生产力的高低会影响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前人对全新世以来泥炭地生产力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前第四纪的"深时"阶段的泥炭地生产力则极少涉及,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精确的定年方法。以二连... 现代泥炭地中蕴藏着巨量的碳,泥炭地生产力的高低会影响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前人对全新世以来泥炭地生产力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前第四纪的"深时"阶段的泥炭地生产力则极少涉及,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精确的定年方法。以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早白垩世6号煤为例,利用地球物理测井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并获得煤层中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参数(123 ka(偏心率):38.1 ka(斜率):22.1 ka(岁差)),将米兰科维奇旋回作为"深时"地层时间的"度量"工具,计算出6号煤层碳的聚集速率为35.1~38.9 gC/(m^2·a),进一步推算出其所代表的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为46.2~51.2 gC/(m^2·a),净初级生产力(NPP)为231~256 gC/(m^2·a)。将该计算结果与全新世同一纬度带泥炭地生产力水平比较,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得出早白垩世泥炭地生产力水平主要受温度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控制,而这两种因素又与气候相关联,则泥炭地生产力的研究可能对进一步了解古气候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米兰科维奇旋回 碳聚集速率 净初级生产力 深时 早白垩世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邵龙义 汪浩 Large D J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3-480,共8页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是古环境研究中重要的时间"度量"工具。文中以贵州普安糯东17号煤层和云南富源天佑10号煤层为例,对晚二叠世煤层的地球物理测井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以获得其中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参数。研究发现,测井信号... 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是古环境研究中重要的时间"度量"工具。文中以贵州普安糯东17号煤层和云南富源天佑10号煤层为例,对晚二叠世煤层的地球物理测井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以获得其中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参数。研究发现,测井信号所反映出的煤层灰分含量变化受泥炭地发育时期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123ka(偏心率):35.6ka(斜率):21.2ka(岁差))驱动。以煤层剖面中的轨道周期为时间尺度,进一步计算出晚二叠世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为54.3~77.0gC/(m2.a),对应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为543~1540gC/(m2.a)。基于晚二叠世、晚石炭世和现代热带泥炭地的NPP与各个时期大气成分的对比结果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对陆相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科维奇旋回 晚二叠世 泥炭地 碳聚集速率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中侏罗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响应——以吐哈盆地沙尔湖煤田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杨杨 李新宁 +4 位作者 黄蝶芳 周家民 孙斌 王兴刚 邵龙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2-1572,共11页
泥炭地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作为泥炭地的最终产物,保存有丰富的泥炭地发育时期的古环境信息,成煤泥炭地碳聚集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的替代指标。吐哈盆地南缘沙尔湖煤田ZK... 泥炭地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作为泥炭地的最终产物,保存有丰富的泥炭地发育时期的古环境信息,成煤泥炭地碳聚集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的替代指标。吐哈盆地南缘沙尔湖煤田ZK9E02钻孔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视厚度为121.97 m的煤层(C8),本研究使用频谱分析对其进行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的识别及成煤泥炭地发育时限的估算,然后利用该时限,结合煤的碳含量以及煤化作用阶段的碳损,计算出成煤泥炭地的NPP,进而探究成煤泥炭地的碳汇能力与碳循环关系。研究发现,所研究煤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中蕴含着约405 ka长偏心率、约95 ka短偏心率、约37.6 ka斜率、约18.2 ka岁差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周期,计算出该成煤泥炭地发育的煤层沉积约2218.54~2347.03 ka。该煤层碳含量74.54%,考虑到煤化过程中的碳损失约为26.75%,恢复出成煤期泥炭地碳聚集速率为66.11~69.86 g C/m^(2)·a,NPP为265.2~280.2 g C/m^(2)·a。控制泥炭地NPP的主要因素有CO_(2)含量、古纬度、古大气温度等,研究区较低的泥炭地NPP水平与当时CO_(2)含量过低或古纬度较低有一定关系。泥炭地NP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气中CO_(2)的变化,进一步用来揭示全球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这对"深时"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预测泥炭地NPP的水平,研究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最终去向,亦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到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泥炭地的"碳汇"角色,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西山窑组 巨厚煤层 碳聚集速率 净初级生产力 循环
原文传递
胜利煤田早白垩世泥炭地初级净生产力研究
7
作者 杨恒 《科学技术创新》 2019年第22期45-46,共2页
本文以胜利煤田早白垩世胜利组厚度巨大的6号煤层为例,通过地球物理测井信号并进行频谱分析,采用米兰科维奇周期作为时间“测度”,得到煤层堆积期,介绍了煤中碳的积累率,计算出6号煤层的碳积累率为39.8-42.7克/(m^2·a)。经进一步计... 本文以胜利煤田早白垩世胜利组厚度巨大的6号煤层为例,通过地球物理测井信号并进行频谱分析,采用米兰科维奇周期作为时间“测度”,得到煤层堆积期,介绍了煤中碳的积累率,计算出6号煤层的碳积累率为39.8-42.7克/(m^2·a)。经进一步计算,它所代表的泥炭地的碳聚集率为51.8-57.7克/(m^2·a),净初级生产力(NPP)为259-288克/(m^2·a)。本文以胜利煤田为研究对象,将计算结果与全新世同纬度带泥炭地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对影响泥炭地生产力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泥炭地的生产力其水平主要与温度和空气中CO2含量有关,古火灾事件泥炭地的生产力水平影响不大,煤层中高惰质组含量与与早期泥炭化阶段受到强烈的腐败作用和生物化学氧化作用有关。为了了解地质历史上碳循环的特征,同时,为本区域气候系统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泥炭地 米兰科维奇旋回 净初级生产力 碳聚集速率 煤层
下载PDF
B型石墨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8
作者 吴家立 柯绿 +2 位作者 童建华 张启秀 周玉清 《现代铸铁》 CAS 1990年第2期49-53,共5页
将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灰铸铁中的B型石墨分为紧密型、混合型、开放型和松散型四种类型,并用铁水中碳质聚集体CmXn的变化来探讨它们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灰铸铁 B型石墨 聚集
下载PDF
Role of Organic Matter and Carbonates in Soil Aggregation Estimated Using Laser Diffractometry 被引量:17
9
作者 I.VIRTO N.GARTZIA-BENGOETXEA O.FERNANDEZ-UGALDE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66-572,共7页
>Aggregation in many soils in semi-arid land is affected by their high carbonate contents.The presence of lithogenic and/or primary carbonates can also inffuence 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ggregation.... >Aggregation in many soils in semi-arid land is affected by their high carbonate contents.The presence of lithogenic and/or primary carbonates can also inffuence 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M) in aggregation.The role of carbonates and SOM in aggregation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n two carbonate-rich soils(15% and 30% carbonates) under conventional tillage after different disaggregating treatments.We also compared the effect of no-tillage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on the role of these two aggregating agents in the soil with 30% of carbonates.Soil samples were treated as four different ways:shaking with water(control),adding hydrochloric acid(HCl) to remove carbonates,adding hydrogen peroxide(H2O2) to remove organic matter,and consecutive removal of carbonates and organic matter(HCl + H2O2),and then analyzed by laser diffraction grain-siz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of carbonates and SOM to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depended not only on their natural proportion,but also on the soil type,as expressed by the major role of carbonates in aggregation in the 15% carbonate-rich soil,with a greater SOC-to-SIC(soil organic C to soil inorganic C) ratio than the 30% carbonate-rich soil.The increased organic matter stocks under no-tillage could moderate the role of carbonates in aggregation in a given soil,which meant that no-tillage could affect the organic and the inorganic C cycles in the soil.In conclusion,the relative role of carbonates and SOM in aggregation could alter the aggregates hierarchy in carbonate-rich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egate stabilization conventional tillag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NO-TILLAGE semi-arid la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