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的选择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万宁 宋宁 +2 位作者 于站良 杨妮 包崇军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6,共4页
碳质还原剂占工业硅生产成本的25%~35%,合理选择碳质还原剂可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论文介绍了工业硅冶炼对碳质还原剂的选择要求,对工业硅常用碳质还原剂的应用现状及国内外关于工业硅生产用新型... 碳质还原剂占工业硅生产成本的25%~35%,合理选择碳质还原剂可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论文介绍了工业硅冶炼对碳质还原剂的选择要求,对工业硅常用碳质还原剂的应用现状及国内外关于工业硅生产用新型碳质还原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硅 还原剂 木炭 烟煤
下载PDF
碳质还原剂在电硅热法冶炼FeV50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东明 卢永杰 +3 位作者 孟旭光 万贺利 贾立根 王方 《河北冶金》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介绍了电硅热法、碳热法冶炼钒铁的原理。对比分析了碳质还原剂在电硅热法冶炼Fe V50时,加入时间和剂量不同对最终产品含碳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方案。实施后,有效降低了电硅热法冶炼钒铁的生产成本,且钒收率提高1%-2%。
关键词 钒铁合金 电硅热法 热法 还原剂
下载PDF
钢铁厂含铁尘泥处理碳质还原剂选择性研究
3
作者 辛莹娟 蒋绪 +1 位作者 张静 邢相栋 《工业加热》 CAS 2015年第4期36-39,共4页
基于非高炉炼铁技术,选取焦粉、半焦粉及无烟煤为还原剂,采用内配碳方式对钢铁企业含铁尘泥中铁氧化物的还原行为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碳质还原剂种类、还原温度、碳氧比n(C)/n(O)等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半焦粉为还原剂... 基于非高炉炼铁技术,选取焦粉、半焦粉及无烟煤为还原剂,采用内配碳方式对钢铁企业含铁尘泥中铁氧化物的还原行为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碳质还原剂种类、还原温度、碳氧比n(C)/n(O)等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半焦粉为还原剂有利于提高压块平衡反应分数和缩短还原时间,在还原温度为1 200℃、碳氧比为1.2的条件下,反应时间超过10 min时,含铁尘泥压块还原反应过程物相组成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剂 含铁尘泥 反应分数 还原行为
下载PDF
采用新型混合碳质还原剂进行工业硅冶炼工业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海涛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8-52,共5页
通过对国内多种碳质还原剂的调查和研究,寻找一种符合技术要求适合工业硅冶炼的新型碳质还原剂。以此还原剂与木炭和油焦等按一定配比组合成新型混合碳质还原剂进行工业硅冶炼试验。试验取得了理想的生产工艺运行效果和技术经济效果,... 通过对国内多种碳质还原剂的调查和研究,寻找一种符合技术要求适合工业硅冶炼的新型碳质还原剂。以此还原剂与木炭和油焦等按一定配比组合成新型混合碳质还原剂进行工业硅冶炼试验。试验取得了理想的生产工艺运行效果和技术经济效果,扩大了工业硅冶炼碳质还原剂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剂 工业硅 工业试验
下载PDF
硅冶炼中还原剂改进与电炉容量扩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科彤 卢国洪 +1 位作者 包崇军 赵兴凡 《云南冶金》 2013年第4期30-34,共5页
用油团聚法处理的洗精煤与石油焦混合搭配替代工业硅冶炼木炭还原剂,探讨大容量矿热炉工艺特性,通过实验摸索最佳配比,实现了还原剂质优价廉的组合替代,减少森林破坏,节能降耗,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得到极大改善,各项技术指标较为良好。
关键词 洗精煤 石油焦 碳还原剂 硅冶炼 矿热炉
下载PDF
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妮 刘宝云 +1 位作者 田林 郑艳姬 《云南冶金》 2020年第4期82-87,共6页
实验以石油焦粉为原料制备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研究了微硅粉含量、润湿介质的种类、含水率、成型压力、润湿介质(NaOH溶液)浓度、粘结剂含量对球团湿球抗压强度、干球抗压强度、抗碎率、热强度与孔隙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 实验以石油焦粉为原料制备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研究了微硅粉含量、润湿介质的种类、含水率、成型压力、润湿介质(NaOH溶液)浓度、粘结剂含量对球团湿球抗压强度、干球抗压强度、抗碎率、热强度与孔隙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硅粉含量为8.0%,润湿介质选用NaOH溶液,其浓度为5.0 mol/L,含水率为10.0%,成型压力为30 MPa,粘结剂含量为4.0%时,制备的球团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硅 还原剂 球团 工艺参数
下载PDF
粘结剂对工业硅碳质还原剂球团性能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刘宝云 田林 +4 位作者 谢刚 李小英 杨振 林琳 杨妮 《云南冶金》 2021年第4期47-52,共6页
以石油焦粉为原料制备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研究了不同种类粘结剂腐植酸钠、木质素磺酸钠、水玻璃、淀粉A、淀粉C的含量对球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腐植酸钠、木质素磺酸钠、水玻璃为粘结剂制备的球团不能满足工业硅... 以石油焦粉为原料制备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研究了不同种类粘结剂腐植酸钠、木质素磺酸钠、水玻璃、淀粉A、淀粉C的含量对球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腐植酸钠、木质素磺酸钠、水玻璃为粘结剂制备的球团不能满足工业硅生产需求;分别以淀粉A、淀粉C为粘结剂制备的球团能满足工业硅生产需求。当以质量分数4.0%淀粉C作为粘结剂时,制备的球团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硅 还原剂 球团 淀粉 粘结剂
下载PDF
矿热炉冶炼铁合金的方法及其所用的碳质还原剂
8
作者 张瑜 《中国金属通报》 2022年第13期89-91,共3页
铁合金广义的铁合金是指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元素添加剂等加入铁水中使钢具备某种特性或达到某种要求的一种产品。铁合金可以作为脱氧剂进行使用,在炼钢过程中出帮助去除水中的氧气,同时,铁合金还可以帮助炼钢中的其他杂志进行清除,增加... 铁合金广义的铁合金是指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元素添加剂等加入铁水中使钢具备某种特性或达到某种要求的一种产品。铁合金可以作为脱氧剂进行使用,在炼钢过程中出帮助去除水中的氧气,同时,铁合金还可以帮助炼钢中的其他杂志进行清除,增加材料坚韧度,多用于钢铁行业。本文主要以矿热炉冶炼铁合金的方法以及所用的碳质还原剂进行探讨,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冶炼中的损耗,增加产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热炉 冶炼铁合金 还原剂 方法
下载PDF
工业硅生产过程中还原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思帅 王辉 杨帅 《当代化工》 CAS 2014年第12期2627-2629,2631,共4页
在工业硅的生产中主要用碳质还原剂。主要的碳质还原剂包括木炭、石油焦、烟煤和蓝炭,通过对各种还原剂的介绍,可以找到各种还原剂的优缺点,主要集中在原料的来源、对生产条件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还有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硅 还原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氟碳铈矿制取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
10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72,共1页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热还原氟碳铈矿制取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方法,其主要工艺过程是将氟碳铈精矿在550~750℃焙烧,然后在过量碳质还原剂条件下造球;以稀土球团、硅石、木炭、焦炭按如下原则配制批料,其稀土金属与硅的比率为0-3~0.6...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热还原氟碳铈矿制取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方法,其主要工艺过程是将氟碳铈精矿在550~750℃焙烧,然后在过量碳质还原剂条件下造球;以稀土球团、硅石、木炭、焦炭按如下原则配制批料,其稀土金属与硅的比率为0-3~0.6,碳质还原剂的量为理论值的0.9~1.0倍,均匀入矿热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硅铁合金 铈矿 还原 工艺方法 制取 还原剂 铈精矿 工艺过程
下载PDF
还原熔炼铜渣回收铜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牟兴兵 杨雪 +5 位作者 杨大锦 刘俊场 付维琴 欧根能 陈华君 邹维 《云南冶金》 2017年第3期31-34,共4页
采用石油焦粉还原熔炼铜冶炼厂废弃的自然冷却铜渣,考察了熔炼温度、碳还原剂石油焦粉用量、熔炼保温时间等因素对铜渣中铜钴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熔炼温度1 400℃、石油焦粉用量6%、熔炼保温时间2h条件下,铜、钴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 采用石油焦粉还原熔炼铜冶炼厂废弃的自然冷却铜渣,考察了熔炼温度、碳还原剂石油焦粉用量、熔炼保温时间等因素对铜渣中铜钴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熔炼温度1 400℃、石油焦粉用量6%、熔炼保温时间2h条件下,铜、钴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4.12%、9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还原熔炼 碳还原剂 回收率
下载PDF
微波场中不同配碳量钛精矿的吸波特性 被引量:22
12
作者 黄孟阳 彭金辉 +3 位作者 黄铭 张世敏 李雨 雷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6-480,共5页
采用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定了碳质还原剂和钛精矿混合物料的吸波特性,研究了碳质还原剂配入钛精矿不同比例时混合物的吸波特性与材料的复介电常数(ε″)、微波场内热源强度p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粒度为147~175μm时,钛精矿的吸波特... 采用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定了碳质还原剂和钛精矿混合物料的吸波特性,研究了碳质还原剂配入钛精矿不同比例时混合物的吸波特性与材料的复介电常数(ε″)、微波场内热源强度p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粒度为147~175μm时,钛精矿的吸波特性优于椰壳碳、焦碳和无烟煤的;且通过比较复介电常数的大小确定了椰壳碳和钛精矿最佳配比为20%,焦碳和钛精矿最佳配比为14%,无烟煤和钛精矿最佳配比为5%;并在此配比条件下得到了ε″和p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精矿 还原剂 吸波特性
下载PDF
微波场中不同配碳量锌窑渣吸波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牛皓 彭金辉 +5 位作者 魏昶 李静 黄孟阳 杨晶晶 张世敏 黄铭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101,共6页
采用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定碳质还原剂和锌窑渣混合物料的吸波特性,研究碳质还原剂配入锌窑渣不同比例时混合物的吸波特性与材料的复介电常数(ε")、微波场内热源强度P(P=ωε"E^2V)的关系。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粒度为147~175... 采用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定碳质还原剂和锌窑渣混合物料的吸波特性,研究碳质还原剂配入锌窑渣不同比例时混合物的吸波特性与材料的复介电常数(ε")、微波场内热源强度P(P=ωε"E^2V)的关系。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粒度为147~175μm条件下,通过比较复介电常数的大小确定了椰壳碳和锌窑渣最佳配比为18%,焦碳和锌窑渣最佳配比为28%,石墨和锌窑渣最佳配比为16%,在此配比条件下得到了ε"和P的最大值,并且3种碳质还原剂和锌窑渣混合物料的吸波特性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窑渣 还原剂 吸波特性
下载PDF
无烟煤部分替代焦粉生产还原铁粉的探讨
14
作者 李攀 杨玉 焦立新 《粉末冶金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通过焦粉和无烟煤混合作为还原剂,与焦粉单独做还原剂生产海绵铁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说明使用混合还原剂生产出的还原铁粉质量合格,同时可降低成本,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还对焦粉与无烟煤混合的比例进行了探讨,找出可行配比方案。
关键词 无烟煤 焦粉 还原剂 还原铁粉
下载PDF
废弃碳材料对工业硅冶炼的影响
15
作者 刘俊汝 马文会 +2 位作者 陈正杰 魏奎先 丁卫民 《矿冶》 CAS 2018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一种废弃碳材料替代部分还原剂,在8 MVA埋弧炉进行工业化试验。依行业经验对实际生产现状及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试验中电耗降低,产品中Al、Ca、Cr、Ni含量明显降低,Fe、P、Ti未得到改善。在碳排放方面,... 以一种废弃碳材料替代部分还原剂,在8 MVA埋弧炉进行工业化试验。依行业经验对实际生产现状及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试验中电耗降低,产品中Al、Ca、Cr、Ni含量明显降低,Fe、P、Ti未得到改善。在碳排放方面,通过废弃碳材料的替代使用,可使得每吨工业硅生产过程CO2排放量减少0. 865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材料 埋弧式电弧炉 工业硅 还原剂
下载PDF
一种高碳铬铁的生产方法
16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共1页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固体碳质还原剂生产高碳铬铁的方法。采用铬铁矿粉、铁矿粉、煤粉或焦粉、消石灰、硅石粉等原料,通过混匀、压块或造球、干燥后在1350~1500℃高温下还原。还原产物在冷却过程中自然粉化,通过筛分将铬铁颗粒从渣子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固体碳质还原剂生产高碳铬铁的方法。采用铬铁矿粉、铁矿粉、煤粉或焦粉、消石灰、硅石粉等原料,通过混匀、压块或造球、干燥后在1350~1500℃高温下还原。还原产物在冷却过程中自然粉化,通过筛分将铬铁颗粒从渣子中分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铁 生产方法 还原剂 铬铁矿粉 自然粉化 冷却过程 还原产物 消石灰 硅石粉 铁颗粒
下载PDF
不同类型红土镍矿的还原-磨选处理方法
17
作者 王元荪 《有色冶金节能》 2009年第2期67-67,共1页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红土镍矿中回收镍的技术,红土镍矿经破碎和磨细、按一定比例,加入碳质还原剂、复合添加剂与红土镍矿混磨,用球蛋成型机制成球团15~20mm,在200~400℃干燥4~6h,采用回转窑还原焙烧,温度控制在950~1300℃。还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红土镍矿中回收镍的技术,红土镍矿经破碎和磨细、按一定比例,加入碳质还原剂、复合添加剂与红土镍矿混磨,用球蛋成型机制成球团15~20mm,在200~400℃干燥4~6h,采用回转窑还原焙烧,温度控制在950~1300℃。还原焙烧后,进行粗破,然后按一定矿浆配比,进行湿法球磨后,采用摇床进行重选,重选获得的镍精矿采用0.3~0.5T的磁选机再进行选别,便得到高品位的镍铁混合精矿,其含镍可达到7%~15%。本发明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短、环境友好,以煤作为主要能源,不用昂贵的电力作为能源等特点,为处理不同类型的红土镍矿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剂 镍矿 红土 类型 磨选 还原焙烧 复合添加剂 原料适应性
下载PDF
Series Reports from Professor Wei's Group of Chongqing University:Advancement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s(1/4):Report 1:High-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
18
作者 Fa-Dong Chen Zhuo-Yang Xie +5 位作者 Meng-Ting Li Si-Guo Chen Wei Ding Li Li Jing Li Zi-Dong Wei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共27页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 Two major challenges,high cost and short lifespan,have been hind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of 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Professor Wei's group has been focusing on decreasing cathode Pt loadings without losses of activity and durability,and their research advances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re briefly reviewed herein.Regarding the Pt-based catalysts and the low Pt usage,they have firstly tried to clarify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t/C catalysts,and th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three strategies:regulating the nanostructures of the active sites,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support materials,and optimizing structures of the three-phase boundary.For Pt-free catalysts,especialiy carbon-based ones,several strategies that they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nitrogen-/heteroatom-doped carbon catalysts are firstly presented.Then,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for carbon-based catalysts is discussed,and followed by the corresponding stability enhancement strategies.Also,the carbon-based electrode at the micrometer-scale,faces th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active-site density,thick catalytic layer,and the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which require 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 for the integral cathodic electrode.This review finally gives a brief conclusion and outlook about the low cost and long lifespan of cathodic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cel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Pt-based catalyst Carbon-based catalyst
下载PDF
Cu single-atom electrocatalyst on nitrogen-containing graphdiyne for CO_(2) electroreduction to CH_(4)
19
作者 Hao Dai Tao Song +8 位作者 Xian Yue Shuting Wei Fuzhi Li Yanchao Xu Siyan Shu Ziang Cui Cheng Wang Jun Gu Lele Dua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23-132,共10页
Developing Cu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with well-defined active sites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producing CH4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Here... Developing Cu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with well-defined active sites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producing CH4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Herein,a new graphdiyne analogue with uniformly distributed N_(2)-bidentate(note that N_(2)-bidentate site=N^N-bidentate site;N_(2)≠dinitrogen gas in this work)sites are synthesized.Due to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Cu and the N_(2)-bidentate site,a Cu SAC with isolated undercoordinated Cu-N_(2) sites(Cu1.0/N_(2)-GDY)is obtained,with the Cu loading of 1.0 wt%.Cu1.0/N_(2)-GDY exhibits the highest Faradaic efficiency(FE)of 80.6% for CH_(4) in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at-0.96 V vs.RHE,and the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CH_(4) is 160 mA cm^(-2).The selectivity for CH_(4) is maintained above 70% when the total current density is 100 to 300 mA cm^(-2).More remarkably,the Cu1.0/N_(2)-GDY achieves a mass activity of 53.2 A/mgCu toward CH4 under-1.18 V vs.RHE.In situ electrochemical spectroscopic studies reveal that undercoordinated Cu-N_(2) sites are more favorable in generating key ^(*)COOH and ^(*)CHO intermediate than Cu nanoparticle counterparts.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ective pathway to produce SACs with undercoordinated Metal-N_(2) sites toward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IS Cu single-atom catalyst N-containing graphdiyne Methane
下载PDF
Chalcogen heteroatoms doped nickel-nitrogen-carbon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asymmetric coordination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20
作者 Jialin Wang Kaini Zhang +5 位作者 Ta Thi Thuy Ng Yiqing Wang Yuchuan Shi Daixing Wei Chung-Li Dong Shaohua S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54-65,共12页
Th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of central metal atoms in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is pivotal in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reaction(eCO_(2)RR).Herein,chalcogen heteroatoms(e.g.,S,Se,and Te)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of central metal atoms in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is pivotal in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reaction(eCO_(2)RR).Herein,chalcogen heteroatoms(e.g.,S,Se,and Te)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ymmetric nickel-nitrogen-carbon(Ni-N_(4)-C)configuration to obtain Ni-X-N_(3)-C(X:S,Se,and Te)SACs with asymmetric coordination presented for central Ni atoms.Among these obtained Ni-X-N_(3)-C(X:S,Se,and Te)SACs,Ni-Se-N_(3)-C exhibited superior eCO_(2)RR activity,with CO selectivity reaching~98% at-0.70 V versus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The Zn-CO_(2) battery integrated with Ni-Se-N_(3)-C as cathode and Zn foil as anode achieved a peak power density of 1.82 mW cm^(-2) and maintained remarkable rechargeable stability over 20 h.In-situ spectr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alcogen heteroatoms doped into the Ni-N_(4)-C configuration would break coordination symmetry and trigger charge redistribution,and then regulate the intermediate behaviors and thermodynamic reaction pathways for eCO_(2)RR.Especially,for Ni-Se-N_(3)-C,the introduced Se atoms could significantly raise the d-band center of central Ni atoms and thus remarkably lower the energy barrier for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of ^(*)COOH formation,contributing to the promising eCO_(2)RR performance for high selectivity CO production by competing with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Chalcogen heteroatoms Single-atom catalysts Asymmetric coordination CO produ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