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碳酸亚丙基乙基酯的合成和生物降解
1
作者 方兴高 陈立班 杨淑英 《广东化工》 CAS 1993年第4期45-48,共4页
一、前言用阴离子配位共聚合的方法从 CO_2 和环氧乙烷(EO)或环氧丙烷(PO)可分别制得聚碳酸乙二酯(PEC)和聚碳酸1,2—亚丙酯(PPC),据报导 PEC 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活性,其小片植入老鼠体内两周即消失;但 PPC 的小片植入老鼠体内两月无变... 一、前言用阴离子配位共聚合的方法从 CO_2 和环氧乙烷(EO)或环氧丙烷(PO)可分别制得聚碳酸乙二酯(PEC)和聚碳酸1,2—亚丙酯(PPC),据报导 PEC 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活性,其小片植入老鼠体内两周即消失;但 PPC 的小片植入老鼠体内两月无变化,无明显的生物降解活性,然而 P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亚丙基 乙基酯 高聚物 降解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天然橡胶共混弹性体Ⅰ.配方设计 被引量:4
2
作者 庞浩 廖兵 +3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林果 赵树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73,共3页
用正交法对新型二氧化碳共聚物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和天然橡胶 (NR)共混弹性体进行了初步的配方设计 ,筛选出优化配方。含 30 phr PPC,70 phr天然橡胶的共混弹性体拉伸强度为 18.9MPa,扯断伸长率为 75 5 %
关键词 聚1 2-丙基碳酸 天然橡胶 共混弹性体 正交试验 配方 设计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天然橡胶共混弹性体 Ⅲ.结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庞浩 廖兵 +3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林果 赵树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8-190,共3页
对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天然橡胶 (NR)共混弹性体的结构与热稳定性进行了讨论。TEM照片表明 PPC/NR是不相容的两相结构。凝胶含量数据表明 PPC参与了交联网络的构筑 ,从而提高了力学性能。热失重数据表明 ,由于共混 PPC参与了... 对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天然橡胶 (NR)共混弹性体的结构与热稳定性进行了讨论。TEM照片表明 PPC/NR是不相容的两相结构。凝胶含量数据表明 PPC参与了交联网络的构筑 ,从而提高了力学性能。热失重数据表明 ,由于共混 PPC参与了交联网络 ,共混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1 2-丙基碳酸 天然橡胶 共混 弹性体 结构 互穿网络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庞浩 廖兵 +1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综述了由 CO2 和环氧丙烷共聚而成的聚 ( 1 ,2 -亚丙基碳酸酯 ) ( PPC) 1 996年以来的应用研究 .包括作为在较低温度下可彻底分解的胶粘剂 ;用作固体电解质和聚氨酯原料 ;用于光刻胶 ;利用 PPC的气体透过性低而作阻隔添加剂 ;Tg 较低 ,... 综述了由 CO2 和环氧丙烷共聚而成的聚 ( 1 ,2 -亚丙基碳酸酯 ) ( PPC) 1 996年以来的应用研究 .包括作为在较低温度下可彻底分解的胶粘剂 ;用作固体电解质和聚氨酯原料 ;用于光刻胶 ;利用 PPC的气体透过性低而作阻隔添加剂 ;Tg 较低 ,可作环氧树脂的增韧剂和 PVC的增塑剂 .还综述了 PPC与丁腈橡胶、乙丙橡胶、丁苯橡胶、天然橡胶等的共混物的应用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共聚物 环氧丙烷 脂肪族聚碳酸 聚(1 2-丙基碳酸酯)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橡胶体系的热分解 被引量:4
5
作者 庞浩 黄玉惠 +3 位作者 廖兵 丛广民 林果 赵树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8-100,共3页
用动态热重分析 (TG)研究了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橡胶共混弹性体的热分解反应。讨论了PPC/橡胶的热失重情况。动力学研究表明 ,热分解主要有 3个过程。反应程度 α<0 .1时主要是防老剂、促进剂等有机配合剂的挥发失耗阶段 ;... 用动态热重分析 (TG)研究了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橡胶共混弹性体的热分解反应。讨论了PPC/橡胶的热失重情况。动力学研究表明 ,热分解主要有 3个过程。反应程度 α<0 .1时主要是防老剂、促进剂等有机配合剂的挥发失耗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是 PPC相的失重 ,其活化能不断升高 ;第三阶段是橡胶相的失重过程。 3个反应阶段都是一级反应。热分解活化能数据验证了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PPC) /丁苯橡胶 (SBR)弹性体中 PPC与 SBR形成界面互穿网络 ,网络互穿部分热分解活化能明显升高。马来酸酐的加入使相界面分子链的缠绕互穿更加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解 动力学 橡胶 二氧化碳共聚物 动态热重分析 丙基碳酸酯/橡胶体系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天然橡胶共混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庞浩 廖兵 +3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林果 赵树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将以二氧化碳为基的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和天然橡胶 (NR)共混得到橡胶弹性体。讨论了配方与工艺对这种橡胶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含 5 phr PPC,95 phr NR的共混弹性体其拉伸强度为2 6 .6 MPa,扯断伸长率 75 5 %。
关键词 聚1 2-丙基碳酸酯/天然橡胶 共混 弹性体 力学性能 影响因素 二氧化碳共聚物
下载PDF
可吸收手术缝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希哲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4-206,共3页
可吸收手术缝线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及生物相容性、自行降解且无远期毒副反应,为现代外科技术所推崇。本文综述国外有关可吸收手术缝线研究的概况及进展。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手术缝线 肠线 碳酸亚丙基
下载PDF
PPC/SBR共混物的研究Ⅱ.混炼工艺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叶晓光 庞浩 +2 位作者 黄玉 惠林果 丛广民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643-646,共4页
研究了混炼工艺对聚亚丙基碳酸酯(PPC)/SB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炼工艺A(SBR+PPC→配合剂→陈化12h→MA→返炼→硫化),可在提高硫化体系活性的基础上消除陈化对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将PPC... 研究了混炼工艺对聚亚丙基碳酸酯(PPC)/SB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炼工艺A(SBR+PPC→配合剂→陈化12h→MA→返炼→硫化),可在提高硫化体系活性的基础上消除陈化对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将PPC与SBR预混后混炼,可提高共混物的定伸应力和硬度,降低扯断永久变形;停放时间延长(2h以内)有利于共混物性能的提高;薄通次数增加对共混物性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基碳酸 SBR 共混 混炼 橡胶
下载PDF
PPC/SBR共混物的研究Ⅰ配方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叶晓光 林果 +2 位作者 黄玉惠 廖兵 丛广民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77-280,共4页
利用正交试验法对聚亚丙基碳酸酯(PPC)/SBR共混物进行了初步的配方设计。设计考虑了PPC用量、促进剂、硫化体系、硫化条件和助交联剂马来酸酐(MA)5个因子。结果表明PPC和MA用量是对共混物性能影响最显著的2个因... 利用正交试验法对聚亚丙基碳酸酯(PPC)/SBR共混物进行了初步的配方设计。设计考虑了PPC用量、促进剂、硫化体系、硫化条件和助交联剂马来酸酐(MA)5个因子。结果表明PPC和MA用量是对共混物性能影响最显著的2个因子。按照优选配方得到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SB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基碳酸 SBR 共混 配方设计 橡塑共混
下载PDF
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乙基纤维素共混物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志豪 张宏放 +3 位作者 莫志深 于黎 赵晓江 王献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7-1031,共5页
用 DSC,TGA,WAXD和 SEM研究了溶液浇注制备马来酸酐封端的聚亚丙基碳酸酯 /乙基纤维素共混物 (MAPPC/EC)的相容性、热稳定性、聚集态结构和形态。共混物存在单一玻璃化温度揭示 MAPPC和EC在非晶区相容。富 EC共混物的固相 -液晶相转变... 用 DSC,TGA,WAXD和 SEM研究了溶液浇注制备马来酸酐封端的聚亚丙基碳酸酯 /乙基纤维素共混物 (MAPPC/EC)的相容性、热稳定性、聚集态结构和形态。共混物存在单一玻璃化温度揭示 MAPPC和EC在非晶区相容。富 EC共混物的固相 -液晶相转变温度和液晶相 -各向同性态转变温度和转变焓均随 EC含量增加而增加。在 MAPPC中混入 EC,热分解温度提高 ,特别是质量比为 90∶ 1 0的 MAPPC/EC共混物热分解温度增加在富 MAPPC共混物中最明显。在胆甾型液晶 EC中混入 MAPPC,EC的 2个峰向大 Bragg角方向移动 ,使介晶相聚合物层间距及链间距变小 ;结晶相微晶尺寸增大 ,非晶相尺寸减小 ,共混物堆砌更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共聚物 马来酸酐封端 丙基碳酸 乙基纤维素 共混物 热致液晶性 热稳定性
下载PDF
Adsorption and flotation mechanism of a ketoxime-dithiocarbonate surfactant to chalcopyrite 被引量:3
11
作者 XIAO Jing-jing YAO Chen +1 位作者 WU Ya-xin LI Chang-z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847-3857,共11页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O-isopropyl-S-[2-(hydroxyimino) propyl] dithiocarbonate ester(IPXPO) to chalcopyrit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ntact angle, in-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in-situ AFM), cyclic voltammetr...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O-isopropyl-S-[2-(hydroxyimino) propyl] dithiocarbonate ester(IPXPO) to chalcopyrit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ntact angle, in-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in-situ AFM), cyclic voltammetry(CV)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The results of contact angle and in-situ AFM demonstrated that IPXPO adsorbed on chalcopyrite increases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roughness. It was found by CV experiments that a layer passive film was formed. The results of XPS spectra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thiol S atom, oxime N atom, and O atom in the IPXPO molecule might react with copper atoms to form Cu-S, Cu-N, and Cu-O bonds, respectively. An artificial mixed minerals flota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6.79 and IPXPO initial concentration 5×10^(-5)mol/L, 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chalcopyrite reached about 90%, while for pyrite only 25%, suggesting that IPXPO is an excellent collector for flotation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halcopyr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sopropyl-S-[2-(hydroxyimino)propyl]dithiocarbonate ester CHALCOPYRITE HYDROPHOBICITY adsorption mechanism FLO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