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义县组碳酸盐岩夹层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巩恩普 陈登辉 +1 位作者 梁俊红 张永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9-466,共8页
义县组是热河生物群最繁盛的层位,它承载了热河生物群演化的重要信息,开展义县组沉积环境的深入研究是认识和恢复热河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辽西地区义县组中夹有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层,所含沉积环境信息丰富。通过碳酸盐岩的研究,获... 义县组是热河生物群最繁盛的层位,它承载了热河生物群演化的重要信息,开展义县组沉积环境的深入研究是认识和恢复热河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辽西地区义县组中夹有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层,所含沉积环境信息丰富。通过碳酸盐岩的研究,获取碎屑岩中丢失的环境信息,并与碎屑岩沉积层的研究相结合,为恢复辽西地区义县期热河生物群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提供科学的依据。经野外及室内研究共识别出9种碳酸盐岩石类型,并结合沉积学标志进行了环境分析。野外工作表明辽西地区义县组碳酸盐岩夹层的发育向盆地的南侧有层数增多碳酸盐含量增加的趋势。辽西地区在义县期主要以滨浅湖环境为主,碳酸盐岩主要沉积在微咸—咸水的洪泛平原储水洼地和滨浅湖沉积环境中。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时气候相对干热,湖泊水文状况趋于封闭,火山活动频繁,古湖泊水体补给量小于蒸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义县组 碳酸盐岩夹层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压裂酸化技术在滇东南不纯碳酸盐岩热储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天柏 段乔文 +4 位作者 何继永 曹安川 金春 李荣举 王懋贤 《云南地质》 2023年第3期295-300,共6页
滇东南某地热井完井后,为达到水量和水温要求,运用压裂与酸化洗井联合增产工艺,成功扩大热储裂隙及其相互之间的连通性,增强了热储层的渗透性,产量由120m^(3)/d增加到508m^(3)/d,井口水温由38℃升高到60℃。该地热井的成功实践证明,油... 滇东南某地热井完井后,为达到水量和水温要求,运用压裂与酸化洗井联合增产工艺,成功扩大热储裂隙及其相互之间的连通性,增强了热储层的渗透性,产量由120m^(3)/d增加到508m^(3)/d,井口水温由38℃升高到60℃。该地热井的成功实践证明,油田开采使用的酸化压裂增产技术简化后用于碳酸盐岩夹层和互层型热储热水开采,可供类似地质条件的开采井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酸化技术 碳酸盐岩夹层和互层 热储热水产量 云南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付茜 刘启东 +1 位作者 刘世丽 段宏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5-631,共7页
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为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是阜宁组二段(E1f2)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为进一步明确高邮凹陷E1f2页岩油"甜点"层段,运用扫描电镜、高温压汞、氮气吸附、CT扫... 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为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是阜宁组二段(E1f2)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为进一步明确高邮凹陷E1f2页岩油"甜点"层段,运用扫描电镜、高温压汞、氮气吸附、CT扫描、X衍射、三轴力学、多温阶热解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E1f2各页岩段的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工程条件及可动性。E1f2^页1、E1f2^页2为干热还原咸水的沉积环境,发育优质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33%和1.63%,干酪根类型以Ⅰ、Ⅱ1为主,生烃条件最为有利;黏土矿物层片间孔较发育,储集空间以宏孔、裂缝为主;E1f2^页1—E1f2^页5脆性矿物含量在59.1%~63.6%,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E1f2^页2脆性指数最高为64.25%;在埋深大于3500 m的范围内伊蒙混层向伊利石转化明显,页岩脆性及可压裂改造条件更好。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E1f2^页1、E1f2^页2页岩层段是下一步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夹层 页岩油 成藏条件 阜宁组二段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万华岩表层岩溶带岩溶动力系统的特点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姜光辉 郭芳 +3 位作者 张美良 何师意 李恩香 邓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3-177,187,共6页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 ,以及“土层 +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 ,CO2 含量较高 ,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 ,导致岩溶动力系统...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 ,以及“土层 +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 :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 ,CO2 含量较高 ,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 ,导致岩溶动力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非常活跃 ,一个岩溶泉年溶蚀量 (以 Ca CO3计 )达2 795 .4 kg;由于非碳酸盐岩夹层的普遍存在 ,不仅阻碍地下水向深循环 ,而且还有利于土壤、植被的发育。土壤、植被与地表岩溶裂隙网络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还具有较好的调蓄作用 ,以致使区内有众多的小泉点在地表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动力系统 表层岩溶带 碳酸盐岩夹层 碳-水循环 地下水 矿化度 溶蚀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