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2万年来碳酸盐溶解作用变化:翼足类的记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1 位作者 陈荣华 王永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65,共5页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显著减弱,ACD大幅度下降至现代的1 000 m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足类 文石补偿深度 碳酸盐溶解作用 末次冰期 东海
下载PDF
南海中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变化与深水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保华 赵泉鸿 +2 位作者 陈民本 翦知湣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1128-1132,共5页
研究发现位于南沙海区溶跃面之上的17957-2柱状样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变化,在近0.8Ma以来CaCO3含量存在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旋回,数次碳酸盐强溶解作用均发生在间冰期向冰期的转折.频谱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发现位于南沙海区溶跃面之上的17957-2柱状样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变化,在近0.8Ma以来CaCO3含量存在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碳酸盐旋回,数次碳酸盐强溶解作用均发生在间冰期向冰期的转折.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南海长时间尺度的碳酸盐旋回以近500ka和近100ka等周期为主.与印度洋深海沉积物的粗组分综合指数及浮游有孔虫保存状况变化对比,南海碳酸盐旋回近500ka的周期可能反映了长时间尺度上大洋深水循环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南海 碳酸盐溶解作用 深水古海洋学 溶解机制 碳酸钙含量 粗组分
原文传递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陈荣华 孟翊 +1 位作者 华棣 王汝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 ,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 ,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 ,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 ,含少量浅水介形类 ,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 ,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 ,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楚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 ,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 ,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 ,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 ,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 ,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 (CCD)相对浅 ,分别位于水深 2 0 0 0 m和 38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碳酸盐溶解作用 表层沉积 北极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传联 邵磊 +2 位作者 陈荣华 成鑫荣 张富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为 49个 ,占 31.6 % ,30 0~ 1枚之间的为 5 9个 ,占 38.1% ,未发现超微化石的样品有 47个 ,占 30 .3%。同时 ,超微化石在平面分布上可分成 7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由 15属 2 2种组成 ,在大多数样品中都是以Florisphaera profunda占绝对优势 ,这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有明显差别。还讨论了影响超微化石分布的可能因素 ,包括水深、陆源物质稀释、碳酸盐溶解作用、海水透明度及营养跃层深度等等 ,并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测研究区北部碳酸盐补偿深度在 34 0 0 m左右 ,而南部可能在 35 0 0 m以上 ,同时推测该区海水营养跃层可能普遍偏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总丰度 表层沉积 南海 水深 陆源物质 碳酸盐溶解作用
下载PDF
东海表层沉积中的翼足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泉鸿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中翼足类进行了定量分析,共获得7属15种,其中Limacinainflata在陆架外缘和上陆坡为优势种,Limacinatrochi formis,Creseisacicula和Creseis virgule在中外陆架最为丰富。根据翼足类的深度分布确定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中翼足类进行了定量分析,共获得7属15种,其中Limacinainflata在陆架外缘和上陆坡为优势种,Limacinatrochi formis,Creseisacicula和Creseis virgule在中外陆架最为丰富。根据翼足类的深度分布确定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在约600m水深处。以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样B3GC为例,说明翼足类是研究地质时期古海洋学变化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足类 碳酸盐溶解作用 文石补偿深度 东海
下载PDF
湘黔汞矿带脉石矿物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6
作者 王加昇 温汉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30-330,共1页
关键词 湘黔汞矿带 有机质 方解石 脉石矿物 大硐喇 碳酸盐溶解作用 碳氧同位素 万山 脱羟基作用 流体性质
下载PDF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郭建卿 陈荣华 +3 位作者 赵庆英 徐建 孟翊 李秀珠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7,共9页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 对南海北部12°以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属种数量与组合、碳酸盐含量以及硅质生物相对丰度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浮游有孔虫的丰度降低、属种数量减少,碳酸盐含量降低,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升高,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由易溶种转变为抗溶种。浮游有孔虫以及碳酸盐含量等的这些变化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同时,浊流沉积作用和水团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浮游有孔虫丰度与组合以及碳酸盐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碳酸盐含量 碳酸盐溶解作用 南海北部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under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Min River,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8
作者 Xuetao Zhu Yun-chao Lang +4 位作者 Jun Zhong Hu Ding Huijun He Zhifeng Yan Si-liang Li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hydrologic variation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and their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trace elemental geochemical cycl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hydrologic variation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and their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trace elemental geochemical cycl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over 1 year in the Min River,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nalyzed for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The dissolved trace elements exhibited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compared with major elements.The elements analyze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discharge:(1) elements that showed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charge, e.g. Cu, V, and Ba;(2) elements that exhibited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charge,including Rb, Sr, Pb, Sb, Zn, Cr, Cd, and U; and(3) elements that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variation in discharge, e.g. Ti, Fe, Co, Ni, and As. Cu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flushed into the river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Ba has a strong solubility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dissolved quickly,and was released into the river.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 concentration and discharge may be attributed to secondary reactions, such as precipitation and adsorption on oxides and aluminosilicate clays. Conservative behavior had an impact on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Sr and Rb across hydrologic variation. Pb, Zn, Sb, Cd, and Cr underwent a mild dilution effect connected wit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 chemostatic behavior of U was regulated by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biological uptake.In addition, higher temperatures enhanced biotic activities,affect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 and N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law slopes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discharge and solute concentration suggests that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compared with major elements. Silicate mineral weathering had less effect on the fluvial solutes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Mining activity may exert an additional control on concentration–discharge dynamics of anthropogenic trace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elements Concentration-discharge relationship Tibetan Plateau RIV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