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纺锤状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焦妍惠 季军荣 +4 位作者 韦德恩 陶兴颖 廖丹葵 童张法 李立硕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6-1465,共10页
为了探索制备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新途径,以Ca(OH)_(2)和CO_(2)为原料,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为晶型控制剂,通过在高压反应釜中添加Fe_(3)O_(4)纳米粒子,碳化制备了分散均匀、形貌为中空纺锤状的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CaCO_(3)Fe_(3)... 为了探索制备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新途径,以Ca(OH)_(2)和CO_(2)为原料,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为晶型控制剂,通过在高压反应釜中添加Fe_(3)O_(4)纳米粒子,碳化制备了分散均匀、形貌为中空纺锤状的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CaCO_(3)Fe_(3)O_(4),采用SEM、XRD、VSM、XPS、TEM等表征方法探究了反应温度、EDTA-2Na添加量等对CaCO_(3)Fe_(3)O_(4)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纺锤状磁性CaCO_(3)Fe_(3)O_(4)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20℃、Ca(OH)_(2)的质量分数为2%、EDTA-2Na用量为Ca(OH)_(2)质量的8%、反应时间为2 h、Fe_(3)O_(4)与CaCO 3的物质的量比为1∶10,所制备的CaCO_(3)Fe_(3)O_(4)的平均直径约400 nm,长度约为1μm,饱和磁化强度为9.78 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碳酸钙复合材料 微纳米材料 磁化强度
下载PDF
聚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光氧化降解及沿深度的分布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睿 于建 +3 位作者 汪昆华 刘颖 宋苑苑 王宏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35-2139,共5页
研究了聚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薄膜和厚试样的自然光氧化降解.结果表明,碳酸钙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氧化程度影响不大,但羟基指数随碳酸钙含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的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的氧化降解影响很大,用钛酸酯进行表面处理,可大大促进聚乙... 研究了聚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薄膜和厚试样的自然光氧化降解.结果表明,碳酸钙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氧化程度影响不大,但羟基指数随碳酸钙含量增大而增大.不同的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的氧化降解影响很大,用钛酸酯进行表面处理,可大大促进聚乙烯的氧化降解,其它的偶联剂则没有明显的影响.用显微红外研究厚试样中氧化程度随深度的变化,发现从表面到中心,不同体系的羰基指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衰减,断面呈不同的老化形貌.含钛酸酯的体系,羰基指数沿深度方向明显下降,曲线的转折点与断面上的裂纹深度相对应.填充碳酸钙以及碳酸钙的表面处理会明显降低聚乙烯的结晶度.结合氧化程度分布、裂纹以及结晶度对复合材料的光氧化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 光氧化 显微红外
下载PDF
聚合物/碳酸钙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鸿雁 俞岳平 祝颖丹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77-280,共4页
聚合物/碳酸钙复合材料由于兼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工业界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聚合物/碳酸钙复合材料在碳酸钙改性、聚合物改性和结晶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今后工作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聚合物/碳酸钙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结晶
下载PDF
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中β晶型聚丙烯的生成及其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窦强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1,共6页
综述了在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中影响β晶型聚丙烯生成的因素、β晶型聚丙烯的生成机理以及β晶型聚丙烯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碳酸钙的表面处理、碳酸钙的粒径与形状、碳酸钙的用量、加工设备剪切混炼效果是影响β晶型聚丙烯生成和... 综述了在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中影响β晶型聚丙烯生成的因素、β晶型聚丙烯的生成机理以及β晶型聚丙烯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碳酸钙的表面处理、碳酸钙的粒径与形状、碳酸钙的用量、加工设备剪切混炼效果是影响β晶型聚丙烯生成和含量的主要因素。碳酸钙与聚丙烯中杂质等形成的复合物、合适的结晶温度和高剪切力加工设备均会诱发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中β晶型聚丙烯的生成。β晶型聚丙烯的生成大幅度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 Β晶型聚丙烯 增韧
下载PDF
聚氯乙烯/弹性体/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5
作者 陈宁 万超瑛 +2 位作者 王仕峰 张勇 张隐西 《塑料加工》 2005年第4期31-33,共3页
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氯乙烯/弹性体/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其中弹性体为一种改性的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Blendex(BLENDEX(r)338)。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纳米碳酸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良好。性能测试表明,纳米碳酸钙可以提高复... 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氯乙烯/弹性体/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其中弹性体为一种改性的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Blendex(BLENDEX(r)338)。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纳米碳酸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良好。性能测试表明,纳米碳酸钙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弯曲模量、维卡软化点、储能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但是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热分解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弹性体/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 熔融共混法 制备方法 分散性 屈服强度 断裂伸长率 热分解温度
下载PDF
荧光标记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力发白研究
6
作者 李昌林 康明 +2 位作者 孙蓉 吕祥萌 严会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6-21,共6页
聚丙烯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应力发白,表征材料的应力发白现象、探究应力发白机制、监控材料的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稀土铕离子的荧光特性,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实现了对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荧光标记。通过轴向拉伸... 聚丙烯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应力发白,表征材料的应力发白现象、探究应力发白机制、监控材料的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稀土铕离子的荧光特性,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实现了对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荧光标记。通过轴向拉伸试验构筑了荧光标记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力发白现象,并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应力发白结构进行三维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基复合材料应力发白是由于拉伸后出现空洞造成的,空洞的存在导致折射率变化而呈现白色,通过ImageJ统计得到拉伸轴向空洞的宽度约为4μm。荧光标记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用,可以有效监控外力作用下复合材料的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 轴向拉伸试验 应力发白 荧光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 三维结构
下载PDF
高填充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的老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苏晋升 张新星 +1 位作者 王蒙亚 卢灿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8,共4页
采用锥形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高填充量的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碳酸钙质量分数为50%~75%),并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在氙灯下的老化行为。SEM形貌分析表明,在氙灯加速老化过程中,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有助于裂纹的产生及聚乙烯链段间次... 采用锥形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高填充量的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碳酸钙质量分数为50%~75%),并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在氙灯下的老化行为。SEM形貌分析表明,在氙灯加速老化过程中,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有助于裂纹的产生及聚乙烯链段间次价键力的削弱。GPC测试表明,老化后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损失率达到80%以上,XPS研究证实老化后含氧基团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 老化试验 分子质量
下载PDF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增容聚丙烯/碳酸钙复合物力学性能与增容机理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良均 童身毅 樊庆春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6-38,共3页
用在 5 0L固相接枝反应器中合成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PP g MAH )作界面改性剂 ,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聚丙烯 /碳酸钙 (i PP/PP g MAH/CaCO3 )复合材料。研究了i PP/PP g MAH/CaCO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增容机理。结果表明 ,PP ... 用在 5 0L固相接枝反应器中合成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PP g MAH )作界面改性剂 ,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聚丙烯 /碳酸钙 (i PP/PP g MAH/CaCO3 )复合材料。研究了i PP/PP g MAH/CaCO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增容机理。结果表明 ,PP g MAH对i PP/CaCO3 复合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均有提高 ;PP g MAH与CaCO3 反应形成PP g MAH的钙盐 ,实现反应性增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固相接枝聚丙烯 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 反应性增容
下载PDF
PP/EPDM/nano-CaCO_3复合材料的形态和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宫蕾 尹波 +1 位作者 李澜鹏 杨鸣波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8,共4页
利用柔和法制备三元乙丙橡胶(EPDM)/纳米碳酸钙(nano-CaCO_3)预挤出物,再分别用两步法和分级注入法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PP/EPDM/nano-CaCO_3复合材料。当w(EPDM)为25.5%时,分级注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形成了分散相EPDM中包覆PP相的... 利用柔和法制备三元乙丙橡胶(EPDM)/纳米碳酸钙(nano-CaCO_3)预挤出物,再分别用两步法和分级注入法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PP/EPDM/nano-CaCO_3复合材料。当w(EPDM)为25.5%时,分级注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形成了分散相EPDM中包覆PP相的多重包覆结构;当w(EPDM)大于16.5%时,分级注入法能明显降低EPDM粒子直径,使EPDM粒子形状规则,分散均匀;两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温度和储能模量均比分级注入法高,说明两步法中有更多的nano-CaCO_3粒子从EPDM相迁移到PP相中,这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三元乙丙橡胶 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 加工方法 形态结构 流变行为
下载PDF
双螺杆挤出机螺杆组合对聚丙烯/纳米CaCO_3复合材料在线流变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蒋果 黄汉雄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3,共4页
采用啮合型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聚丙烯(PP)/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在双螺杆挤出机末端连接Haake在线流变仪进行在线流变性能测试。研究了两种螺杆组合结构、纳米CaCO3含量对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在线剪切黏度... 采用啮合型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聚丙烯(PP)/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在双螺杆挤出机末端连接Haake在线流变仪进行在线流变性能测试。研究了两种螺杆组合结构、纳米CaCO3含量对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在线剪切黏度的影响,比较了在不同聚合物加工流场下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在线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引入分布混炼有利于降低复合材料的剪切黏度,复合材料剪切黏度随纳米粒子的加入先呈下降趋势,当达到某一含量后,再提高纳米粒子含量会使黏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 在线流变性能 流场
下载PDF
木质素-碳酸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丁腈橡胶和丁苯橡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琼林 段锦华 +3 位作者 李涛利 李春 彭丽敏 苏胜培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6年第3期57-62,共6页
以木质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在球磨机上以一定的转速并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湿法球磨制备了木质素-碳酸钙(Lignin-Ca CO3)复合物,并将其分别用于丁腈橡胶(NBR)和丁苯橡胶(SBR)中,共混制备了丁腈橡胶/木质素-碳酸钙(NBR/Lignin-Ca CO3)和丁苯... 以木质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在球磨机上以一定的转速并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湿法球磨制备了木质素-碳酸钙(Lignin-Ca CO3)复合物,并将其分别用于丁腈橡胶(NBR)和丁苯橡胶(SBR)中,共混制备了丁腈橡胶/木质素-碳酸钙(NBR/Lignin-Ca CO3)和丁苯橡胶/木质素-碳酸钙(SBR/Lignin-Ca CO3)复合材料。考察了木质素-碳酸钙(Lignin-Ca CO3)复合物的配比、木质素-碳酸钙(Lignin-Ca CO3)复合材料的硫化剂用量、硫化温度对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定了一个适宜的复合填料组成比例,研究了不同填料份数对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丁腈橡胶/木质素-碳酸钙复合材料中当填料份数为60时,木质素与碳酸钙之间的配比为30/10,硫化剂用量为2.5 phr,硫化温度为170℃其综合性能最好,其中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300%定伸应力和硬度分别为18.7 MPa、774%、3.8 MPa和74 HA;丁苯橡胶/木质素-碳酸钙复合材料当填料份数为40时,当木质素与碳酸钙之间的比例为20/20,硫化剂用量为1.5 phr,硫化温度为160℃其综合性能最好,其中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300%定伸应力和硬度分别为8.4 MPa、706%、1.1 MPa和48 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碳酸钙 木质素-碳酸钙/橡胶复合材料
下载PDF
POE-g-MA对nano-CaCO_3/PA66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成园 周松 +4 位作者 刘志鹏 李治民 游宇 邱海燕 代加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共5页
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尼龙66(nano-CaCO3/POE-g-MA/PA66)三元复合材料,采用SEM、DSC和XR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弹性体POE-g-MA的含量和物料共混顺序对nano-CaCO3/PA66(20/... 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尼龙66(nano-CaCO3/POE-g-MA/PA66)三元复合材料,采用SEM、DSC和XR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弹性体POE-g-MA的含量和物料共混顺序对nano-CaCO3/PA66(20/8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POE-g-MA与尼龙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细微地分散在复合材料中。POE-g-MA能促进复合材料中PA66的结晶,有效改善nano-CaCO3/PA66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断裂伸长率和加工性能。与一步同时共混法相比较,nano-CaCO3先与PA66共混后再与POE-g-MA共混的二步共混法,更有利于提高nano-CaCO3的分散程度和nano-CaCO3/POE-g-MA/PA66(20/10/70)三元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弹性体 纳米碳酸钙/尼龙66复合材料 结构和性能 共混顺序
下载PDF
无机填料粒径对口模拉伸PP/CaCO_(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禹世康 陈轲 +2 位作者 薛平 刘鸣飞 羊群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94,共6页
通过口模拉伸技术制备了高模、高强、轻质的聚丙烯/碳酸钙(PP/CaCO_(3))复合材料,分析了无机填料CaCO_(3)粒径对口模拉伸制品微观结构、热性能、密度、力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结果表明口模拉伸过程中存在... 通过口模拉伸技术制备了高模、高强、轻质的聚丙烯/碳酸钙(PP/CaCO_(3))复合材料,分析了无机填料CaCO_(3)粒径对口模拉伸制品微观结构、热性能、密度、力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结果表明口模拉伸过程中存在拉伸应力诱导熔融再结晶机制,粒径较小的PP/CaCO_(3)复合材料制品的结晶度越高,结晶结构更完善。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CaCO_(3)颗粒附近形成有沿拉伸方向的细长微孔,PP分子链段与片晶沿拉伸方向取向形成微纤结构,且CaCO_(3)粒径越小,微纤排列越致密。口模拉伸后材料的密度降低,粒径越大密度降低效果越显著。微纤结构的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当填料粒径最小为1 250目时,PP/CaCO_(3)复合材料制品的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112.9 MPa和5.05 GPa,其密度仅为0.87 g/cm~3,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模拉伸 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 取向 微纤 微孔
下载PDF
碳酸钙在我国橡胶工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家明 葛南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25-630,共6页
介绍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主要指纳米碳酸钙)在我国橡胶工业中的应用及纳米碳酸钙的应用研究进展。碳酸钙广泛应用于轮胎、胶管、胶带、胶鞋、电线电缆、胶辊和密封件等橡胶制品中。近年来,纳米碳酸钙在橡胶工业中的应... 介绍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主要指纳米碳酸钙)在我国橡胶工业中的应用及纳米碳酸钙的应用研究进展。碳酸钙广泛应用于轮胎、胶管、胶带、胶鞋、电线电缆、胶辊和密封件等橡胶制品中。近年来,纳米碳酸钙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展,纳米碳酸钙/橡胶复合材料新品种不断推出。进一步扩大纳米碳酸钙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以及研发、推广纳米碳酸钙应用新技术是我国橡胶和碳酸钙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橡胶工业 橡胶制品 纳米碳酸钙/橡胶复合材料
下载PDF
碳酸钙/高岭石复合材料对底泥释磷与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浩奇 张亚倩 +1 位作者 龙跃升 张凤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0-105,共6页
为了解决富营养化河道中内源磷释放的问题,合成了一种新型磷负荷控制材料,即负载有碳酸钙微粒的高岭石复合材料(CLK),研究了其对底泥磷释放和磷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CLK能有效抑制底泥释磷,最佳投加量为100 mg/g,2 h内即将水中溶解态磷... 为了解决富营养化河道中内源磷释放的问题,合成了一种新型磷负荷控制材料,即负载有碳酸钙微粒的高岭石复合材料(CLK),研究了其对底泥磷释放和磷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CLK能有效抑制底泥释磷,最佳投加量为100 mg/g,2 h内即将水中溶解态磷(SRP)浓度控制在0.021 mg/L。CLK的添加促使底泥中的可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和铁结合态磷(Fe-P)向钙结合态磷(Ca-P)转变,其中Fe-P含量减少了17.31%,Ca-P含量增加了27.91%,有效降低了底泥磷释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高岭石复合材料 底泥 磷释放 磷组分
原文传递
CaCo3/聚烯烃复合有利环保
16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塑料 碳酸钙/聚烯烃复合材料 环境保护 表面活化技术
下载PDF
聚丙烯/CaCO_3:Eu^(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英文)
17
作者 董艳伟 王浩 +4 位作者 王文生 梁倩倩 陈超 孙蓉 康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01-1305,共5页
采用微波沉淀法合成了CaCO3:Eu3+(CEP)红色荧光粉,然后将硬脂酸改性后的CEP(c-CEP)添加到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中制备了PP/CaCO3:Eu3+(PP/c-CEP)复合材料。通过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光谱和激发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研... 采用微波沉淀法合成了CaCO3:Eu3+(CEP)红色荧光粉,然后将硬脂酸改性后的CEP(c-CEP)添加到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中制备了PP/CaCO3:Eu3+(PP/c-CEP)复合材料。通过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光谱和激发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改性剂和荧光粉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力学性能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脂酸改性荧光粉(c-CEP)可均匀分布在PP中,且c-CEP的荧光强度强于CEP和PP/c-CEP复合材料;随着c-CEP添加量的增加,PP/c-CEP复合材料的发光强度增强,其发射主峰位于614nm处,归属于Eu3+的5D0→7F2跃迁;与PP相比,PP/c-C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但结晶速率提高,熔点升高,结晶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铕碳酸钙 荧光粉 荧光 硬脂酸 聚丙烯 聚丙烯 硬脂酸改性碳酸钙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A review of theorie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被引量:16
18
作者 LI Chun-quan LIANG Chao +4 位作者 CHEN Zhen-ming DI Yong-hao ZHENG Shui-lin WEI Shi SUN Zhi-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589-2611,共23页
Calcium carbonate,which is widely employed as a filler added into the polymer matrix,has large numbers of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low cost,non-toxicity,high natural reserves and biocompa... Calcium carbonate,which is widely employed as a filler added into the polymer matrix,has large numbers of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low cost,non-toxicity,high natural reserves and biocompatibility.Nevertheless,in order to obtain the good filling effect,calcium carbonate needs to be surface modified by organic molecules so as to enhance the dispersion and compatibility within the composites.This review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heory,methods,and applications progress of calcium carbonate with surface modification.Additionally,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re highlighted.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the fields of plastics,rubber,paper,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as well.Generally,this review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mod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carbonate surface modification polymer-based composite monolayer coating modific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Synthesis of novel CaCO_3/Ag_2CO_3/Ag I/Ag plasmonic photocatalyst with enhanc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被引量:4
19
作者 SUN Lei WANG Yuan CHEN 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864-1870,共7页
In this work, novel CaCO3/Ag2CO3/AgI/Ag plasmonic photo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a two-step in situ ion exchange proces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The morphology, crystal struc... In this work, novel CaCO3/Ag2CO3/AgI/Ag plasmonic photo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a two-step in situ ion exchange proces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The morphology, crystal 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prepared CaCO3/Ag2CO3/AgI/Ag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 Ray diffraction (XRD), and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obtained nanocomposites was evaluated by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MO)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as-prepared CaCO3/Ag2CO3/AgI/Ag plasmonic photocatalyst exhibits high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ith an optimized composition, MO dye can be decomposed by more than 94% within 15 mi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Moreover, the photocatalytic stability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upon the addition of Na2CO3 into the photocatalytic system. From the proposed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the stro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ffect of Ag nanoparticles and the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s and hole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CaCO3/Ag2COj AgI/Ag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T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ilver nanoparticle silver iodide visible light dye degrad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