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醇汽油发动机燃烧分析实验平台设计及教学应用
1
作者 冯洪庆 牛振泽 +4 位作者 张秀霞 马睿修 王新伟 林日亿 姜烨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123,共6页
为探究低碳醇掺混汽油的醇基燃料在缸内具体的燃烧状态和燃烧过程,该文基于自然吸气式气道喷射汽油发动机搭建实验平台,并改进了燃烧分析功能。基于实验平台开展了3种燃料(92号汽油、甲醇比例85%的甲醇汽油、50%异丙醇掺混的92号汽油)... 为探究低碳醇掺混汽油的醇基燃料在缸内具体的燃烧状态和燃烧过程,该文基于自然吸气式气道喷射汽油发动机搭建实验平台,并改进了燃烧分析功能。基于实验平台开展了3种燃料(92号汽油、甲醇比例85%的甲醇汽油、50%异丙醇掺混的92号汽油)的缸内燃烧实验,分析了醇基燃料燃烧状和在发动机中的燃烧性能。实验平台可完成动力性、经济性分析等测试项目,并可对缸压、放热率以及燃料自燃性质进行测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分析 碳醇燃料 燃烧状态 发动机性能
下载PDF
泡沫硅负载钴锰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性能研究
2
作者 杜鑫 张明伟 房克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4-1234,共11页
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泡沫硅负载CoMn基催化剂,并结合XRD、H_(2)-TPR、N_(2)物理吸附-脱附、TEM和XPS等表征技术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在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中的性能影响。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存在Co_(2+)... 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泡沫硅负载CoMn基催化剂,并结合XRD、H_(2)-TPR、N_(2)物理吸附-脱附、TEM和XPS等表征技术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在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中的性能影响。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存在Co_(2+)(CO_(2)C)、Co^(0)物种,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CO_(2)C-Co^(0)活性位点存在良好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醇的生成,较高比例的CO_(2)C也促进了CO的非解离吸附和插入,从而呈现最高的醇选择性。在t=260℃,p=5.0 MPa,GHSV=4500 h^(-1),H_(2)/CO(体积比)=2∶1的反应条件下,该泡沫催化剂可实现CO转化率11.1%,总醇选择性34.7%,C_(2)+OH选择性34.5%的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碳醇 泡沫硅 钴锰催化剂
下载PDF
K改性NiMoS/ZnAl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研究
3
作者 曹轶华 张鑫 +2 位作者 阴雪利 甘永豪 代小平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以ZnAl混合金属氧化物为载体,制备了系列不同K/Mo物质的量比的高分散K改性NiMoS/ZnAl催化剂,并对其合成气转化制低碳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的引入可以调变MoS_(2)片层的堆积程度和尺寸,提高NiS_(x)和NiMoS... 采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以ZnAl混合金属氧化物为载体,制备了系列不同K/Mo物质的量比的高分散K改性NiMoS/ZnAl催化剂,并对其合成气转化制低碳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的引入可以调变MoS_(2)片层的堆积程度和尺寸,提高NiS_(x)和NiMoS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低碳醇合成(HAS)过程中CHx的插入和非解离CO的插入能力,有效抑制烃类和CO_(2)的生成。其中,K/Mo物质的量比为0.6的KNiMoS/ZnAl催化剂具有最多的双层MoS2结构(33.7%)和适宜的NiS_(x)与NiMoS协同作用,产物中总醇选择性达到69.8%,低碳醇空时产率为78.6 m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oS/ZnAl催化剂 K改性 合成气 碳醇 协同效应
下载PDF
CuZnAl-LDHs结构调控及其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研究
4
作者 王淑媛 赵东民 +2 位作者 尹玲玲 高志华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为解决Cu基催化剂在合成气制取低碳醇过程中的Cu物种分散度较低等问题,分别采用4种插层方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焙烧复原法和返混沉淀法)对[Cu(EDTA)]^(2-)插层ZnAl类水滑石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调控。通过XRD、N_(2)物理吸/脱附、TEM... 为解决Cu基催化剂在合成气制取低碳醇过程中的Cu物种分散度较低等问题,分别采用4种插层方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焙烧复原法和返混沉淀法)对[Cu(EDTA)]^(2-)插层ZnAl类水滑石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调控。通过XRD、N_(2)物理吸/脱附、TEM、H_(2)-TPR和XPS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催化剂催化CO加氢制取低碳醇的性能。结果表明,改变插层方法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的Cu分散度、Cu比表面积和氧空位相对含量等,进而影响其催化性能。采用焙烧复原法制备的催化剂Cu分散度最高,Cu比表面积最大,氧空位相对含量最多,且Cu物种与层板上的ZnO相互作用较强,其在反应条件为温度280℃、压力4.0 MPa、反应空速2000 h^(-1)和V(H_(2)):V(CO)=1:1时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总醇时空收率高达17468.7 m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EDTA)]^(2-) 类水滑石 分散度 合成气 碳醇
下载PDF
焦炉煤气催化制甲烷和低碳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闫小凤 周晗超 +2 位作者 闫占辉 齐大超 孟宪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9,共18页
冶金煤气是冶金工业产生的气体,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碳排放及空气污染,使钢铁行业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冶金煤气,尤其是其中的焦炉煤气,不仅可作为燃料使用,而且其富含的碳、氢元素是重要的化工资源。通过钢化联产工艺制造化学品实现... 冶金煤气是冶金工业产生的气体,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碳排放及空气污染,使钢铁行业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冶金煤气,尤其是其中的焦炉煤气,不仅可作为燃料使用,而且其富含的碳、氢元素是重要的化工资源。通过钢化联产工艺制造化学品实现钢铁行业减排,有望解决温室气体排放、资源浪费、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环境和能源问题。在催化固碳工艺中,以焦炉煤气催化制甲烷和低碳醇等产品因其过程具有工艺路线短、操作可行性强等优点最受关注。首先介绍了焦炉煤气催化制甲烷和甲醇的工艺条件及反应机理,并介绍助剂和载体等因素对催化剂抗积炭能力及稳定性的影响。其次,强调了构建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双活性中心对焦炉煤气制其他低碳醇催化剂设计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前体结构和助剂等因素对改性费托合成催化剂和改性甲醇催化剂的影响机制。从反应条件看,甲烷化需较高温度,而制甲醇需较高压力;从工艺复杂程度看,甲烷化最简单,而制甲酸最复杂;从耗氢量看,甲酸不需消耗氢气,而甲烷化耗氢量最大。钢化联产应在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及产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催化降碳,不断推动钢化联产技术的创新及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煤气 催化 甲烷 甲酸 碳醇
下载PDF
CO/CO_(2)加氢制低碳醇改性费托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壮 李柯志 +3 位作者 苑志伟 杜金涛 李卓师 王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61-3079,共19页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CO/CO_(2))加氢制低碳醇(C2+OH)是碳一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煤、天然气、生物质、CO_(2)等非石油资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重要途径。该过程具有工艺路线短、原子经济性高、操作可行性强等优点,是颇...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CO/CO_(2))加氢制低碳醇(C2+OH)是碳一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煤、天然气、生物质、CO_(2)等非石油资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重要途径。该过程具有工艺路线短、原子经济性高、操作可行性强等优点,是颇具前景的合成路线。改性的费托合成催化剂是该体系最具潜力的催化剂之一,但仍存在低碳醇时空收率不理想、反应网络复杂、产物分布难以调控及稳定性差等问题,高效稳定催化剂的开发极具挑战。本文首先从热力学上分析了CO/CO_(2)加氢反应制低碳醇适宜的工艺条件;其次,对改性费托合成催化剂上CO/CO_(2)加氢制低碳醇的反应路径进行了解析,并据此提出催化剂的设计思路。随后,介绍了铁基和钴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前体结构、助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了高性能催化剂的构建策略。后续可借助于先进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进一步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并通过催化剂结构的精细调控,获取低碳醇时空收率和催化剂稳定性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二氧化 碳醇 加氢 催化剂
下载PDF
K-CoMoS催化剂上合成气制低碳醇的宏观动力学
7
作者 田大勇 杨如意 刘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8,共9页
针对K促进的掺杂Co的MoS_(2)催化剂(K-CoMoS),设计合成气(H_(2)+CO)制低碳醇的动力学实验,利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反应数据,建立CO消耗和低碳醇生成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模型参数回归结果表明,CO消耗活化能为105.16 kJ·mol^(-1),低碳... 针对K促进的掺杂Co的MoS_(2)催化剂(K-CoMoS),设计合成气(H_(2)+CO)制低碳醇的动力学实验,利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反应数据,建立CO消耗和低碳醇生成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模型参数回归结果表明,CO消耗活化能为105.16 kJ·mol^(-1),低碳醇链增长活化能为56.9 kJ·mol^(-1),链终止活化能为55.2 kJ·mol^(-1),链增长的反应速率低于链终止的反应速率,是速率控制的关键步骤。通过动力学模型预测,提高CO分压有利于提高低碳醇的选择性,与实验值一致,证明了该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oMoS 催化剂 合成气 碳醇 宏观动力学
下载PDF
合成气直接制备多碳醇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吴冲冲 王文波 +4 位作者 李洪宝 辛靖 李永恒 苏梦军 朱元宝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5-1706,共12页
将煤炭资源通过合成气转化为多碳醇可有效提升现有煤基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并降低多碳醇对石油合成路径的依赖。合成气直接制备多碳醇技术受催化剂性能的制约。详细总结了合成气制备多碳醇的催化反应机理:甲醇同系化机... 将煤炭资源通过合成气转化为多碳醇可有效提升现有煤基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并降低多碳醇对石油合成路径的依赖。合成气直接制备多碳醇技术受催化剂性能的制约。详细总结了合成气制备多碳醇的催化反应机理:甲醇同系化机理、烯烃水合机理、缩合机理、插入机理,并对铑基催化剂、钼基催化剂、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和改性费-托合成催化剂4种合成气制多碳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述。合成气制备多碳醇在Rh单金属催化剂上遵循CO插入机理;在钼基催化剂上添加碱金属可促进CO的插入从而促进多碳醇的形成;在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添加碱金属可中和催化剂表面的酸性、抑制副反应的发生,促进多碳醇的生成;醇类合成催化剂与费-托合成催化剂组合可促进合成气制备多碳醇反应。合成气直接制备多碳醇的机理分析可为设计催化活性高、多碳醇选择性高的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二氧化 碳醇 烯烃水合 缩合机理 Mo基催化剂 改性费-托合成催化剂
下载PDF
煤基合成气制低碳醇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9
作者 魏启启 郭杨昭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随着石油危机的逐渐产生以及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高效利用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并且积极开发新的能源体系和化工产品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制合成气(CO+H_(2))再制取低碳醇(C1-C6)是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煤... 随着石油危机的逐渐产生以及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高效利用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并且积极开发新的能源体系和化工产品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制合成气(CO+H_(2))再制取低碳醇(C1-C6)是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煤基合成气制低碳醇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载体和助剂的发展动态进行综合论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合成气 碳醇 催化剂
下载PDF
3,7-二甲基-2-十三碳醇乙酸酯的全合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祎 陈立功 +2 位作者 许艳杰 古险峰 宋芸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71-974,共4页
对松叶蜂 ( Diprion pini)性信息素活性组分 3,7-二甲基 -2 -十三碳醇乙酸酯的全合成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条新的合成外消旋 3,7-二甲基 -2 -十三碳醇乙酸酯的合成路线 .以正辛醇为原料合成了 2 -甲基 -1 -辛烷基锂 ;以丙二酸二乙酯和 2... 对松叶蜂 ( Diprion pini)性信息素活性组分 3,7-二甲基 -2 -十三碳醇乙酸酯的全合成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条新的合成外消旋 3,7-二甲基 -2 -十三碳醇乙酸酯的合成路线 .以正辛醇为原料合成了 2 -甲基 -1 -辛烷基锂 ;以丙二酸二乙酯和 2 ,3-环氧丁烷为原料合成了 3,4 -二甲基 -γ-丁内酯 .2 -甲基 -1 -辛烷基锂与 3,4 -二甲基 -γ-丁内酯反应 ,得到的酮醇再经黄鸣龙还原 ,得到 3,7-二甲基 -2 -十三碳醇 ,酯化 ,得到 3,7-二甲基 -2 -十三碳醇乙酸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叶峰 性信息素 二甲基-十三碳醇 性引诱剂 全合成 生物监测 性引诱剂 松林 害虫 3 7-二甲基-2-十三碳醇乙酸酯
下载PDF
汽油机进气道喷射高碳醇与低碳醇的燃烧与排放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志强 李立君 马寅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99-2506,共8页
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对比分析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燃用低碳醇(甲醇和乙醇)和高碳醇(正丁醇和正戊醇)在不同掺混比(醇体积分数为10%~30%)和当量比(0.83~1.25)下的燃烧与排放特性。分别在不同掺混比(当量比为1)以及不同当量比(10%掺混比)条件... 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对比分析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燃用低碳醇(甲醇和乙醇)和高碳醇(正丁醇和正戊醇)在不同掺混比(醇体积分数为10%~30%)和当量比(0.83~1.25)下的燃烧与排放特性。分别在不同掺混比(当量比为1)以及不同当量比(10%掺混比)条件下进行发动机台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汽油掺混醇类燃料会使燃烧加速,导致燃烧相位提前、燃烧持续时间缩短;与纯汽油相比,汽油-醇混合燃料在稀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制动热效率,其中,戊醇-汽油、乙醇-汽油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能够较好地抑制HC,CO和NO_(x)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醇 碳醇 燃烧 排放 进气道喷射汽油机
下载PDF
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合成工艺改进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振晏 李燕芸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76-478,共3页
3- ( 3,5 -二叔丁基 - 4-羟基苯基 )丙酸十八碳醇酯 (抗氧剂 1 0 76)是以 3- ( 3,5 -二叔丁基 - 4-羟基苯基 )丙酸甲酯、十八碳醇为原料 ,以二辛基氧化锡为催化剂 ,在二甲苯溶剂中合成的。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 ,如原料配... 3- ( 3,5 -二叔丁基 - 4-羟基苯基 )丙酸十八碳醇酯 (抗氧剂 1 0 76)是以 3- ( 3,5 -二叔丁基 - 4-羟基苯基 )丙酸甲酯、十八碳醇为原料 ,以二辛基氧化锡为催化剂 ,在二甲苯溶剂中合成的。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 ,如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从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 :原料配比为 n[3- ( 3,5 -二叔丁基 - 4-羟基苯基 )丙酸甲酯 ]∶n(十八碳醇 )=1∶ 1 ,催化剂二辛基氧化锡用量为 3- ( 3,5 -二叔丁基 - 4-羧基苯基 )丙酸甲酯的 1 .5 % (质量分数 ) ,于 1 30~ 1 35°C反应 4h,收率可达 97%以上 ,且后处理简单。产品经红外光谱及熔点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剂 3-(3 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Irganox 1076 3-(3 5-二叔丁基- 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 十八碳醇
下载PDF
高碳醇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邸鸿 石俊学 《吉化科技》 1995年第4期24-31,共8页
1 概述 “八五”计划期间已在吉化公司开工建设的“三十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中包括一套大型的高碳醇生产装置。 高碳醇是指羟基位于端头碳原子上的直链高碳数伯醇。高碳醇一般指六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
关键词 碳醇 碳醇 制造 应用
下载PDF
Zn、Mn助剂对CuFe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林明桂 房克功 +1 位作者 李德宝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3-838,共6页
研究了锌、锰助剂对CuFe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低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结果表明,锌的添加导致催化剂比表面下降,不利于活性相的分散;而锰则促进铜铁的分散,增加了铜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二者... 研究了锌、锰助剂对CuFe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低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结果表明,锌的添加导致催化剂比表面下降,不利于活性相的分散;而锰则促进铜铁的分散,增加了铜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CO吸附的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表明,锌增强了铁对CO的吸附能力,这种效应与ZnFe2O4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而锰助剂由于稀释效应,减弱了铁对CO吸附能力和链增长能力.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测试表明,与CuFe催化剂相比,CuZnFe催化剂的活性大幅度提高,但C2+醇选择性下降;CuFeMn催化剂的活性却有所下降,C2+醇选择性也降低,但总醇的选择性提高.双助剂修饰的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改变了催化剂的织构,降低了Cu的还原温度,修饰了Fe的还原性能.更重要的是,Zn和Mn的添加显著增强了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催化剂催化性能总体上优于CuZnFe和CuFeMn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醇合成 CuFe催化剂 锌助剂 锰助剂 协同效应
下载PDF
Mn助剂对CuFeZrO_2低碳醇合成催化剂的修饰作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徐润 马中义 +2 位作者 杨成 魏伟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3-427,共5页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Mn修饰的CuFeZrO2催化剂的结构特性,并测试了催化剂的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研究表明,适量添加锰助剂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提高产物中C+2醇的含量,抑制甲烷的生成,但随锰...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Mn修饰的CuFeZrO2催化剂的结构特性,并测试了催化剂的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研究表明,适量添加锰助剂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提高产物中C+2醇的含量,抑制甲烷的生成,但随锰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程序升温还原的测试表明,锰助剂通过与铜的相互作用使铜的还原变得困难,影响铜在催化剂上的状态,随锰的加入量的增加这种作用得到加强.铜分散度的测定表明锰促进了铜的分散,利用探针分子CO在催化剂上吸附的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发现,锰助剂可以提高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影响铜的电子性质,从而增加了CO在铜上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助剂 CuFeZr02 碳醇 合成 催化剂 铜铁锆复合氧化物 催化活性
下载PDF
Ce添加对Cu-Fe/SiO_2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毛东森 郭强胜 +2 位作者 俞俊 韩璐蓬 卢冠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39-2645,共7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添加不同Ce含量(相对于SiO_2的摩尔分数为0-20%)的Ce-Cu-Fe/SiO_2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其催化CO加氢合成低碳醇反应的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N_2吸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吸附...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添加不同Ce含量(相对于SiO_2的摩尔分数为0-20%)的Ce-Cu-Fe/SiO_2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其催化CO加氢合成低碳醇反应的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N_2吸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CO-FTIR)和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吸:添加适量的Ce,一方面降低了Cu的晶粒大小,提高了Cu的分散度,进而提高了对CO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掺入的Ce和Cu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高了CO解离和非解离吸附的能力,从而有利于CH_x的生成和CO的插入反应.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同时提高了Cu-Fe/SiO_3催化剂的活性和醇的选择性.当Ce含量为10%时,在压力为3.0 MPa,温度为250℃,空速为6000 mL·g^(-1)·h^(-1)和H_2/CO摩尔比为2的反应条件下,Ce-Cu-Fe/SiO_2催化剂上醇的时空产率达到121.0 g·kg^(-1)·h^(-1),比未添加Ce的Cu-Fe/SiO_2催化剂的时空产率(58.0 g·kg^(-1)·h^(-1))提高了一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助剂 Cu-Fe/SiO_2催化剂 合成气 催化加氢 碳醇
下载PDF
过渡金属掺杂MCM-48分子筛催化氧化α-二十碳醇制α-二十碳酸 被引量:12
17
作者 魏长平 蔡强 +3 位作者 王海军 毕颖丽 庞文琴 甄开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154-1156,共3页
中孔分子筛由于具有孔径大、吸附能力强和热稳定性好等特点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2].近年来,有关MCM-48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的报道甚少[3,4].MCM-48分子筛因无酸性而催化活性较弱,因此,... 中孔分子筛由于具有孔径大、吸附能力强和热稳定性好等特点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2].近年来,有关MCM-48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的报道甚少[3,4].MCM-48分子筛因无酸性而催化活性较弱,因此,向其骨架中引入Ti、Zr、Cr和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M-48 催化剂 二十碳醇 二十 催化氧化
下载PDF
相对速率法测OH自由基与几种低碳醇的反应速率常数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海 牟玉静 +2 位作者 张晓山 宋文质 周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5-529,共5页
在 2 99± 2K温度下 ,以甲醇为参照物 ,采用相对速率方法得到了几种醇与OH自由基在气相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这些速率常数分别为 (单位为 :10 5m3·mol-1·s-1) :乙醇k1=17 6 ,正丙醇k2 =35 2 ,2 丙醇k3=31 2 ,正丁醇k4 =48... 在 2 99± 2K温度下 ,以甲醇为参照物 ,采用相对速率方法得到了几种醇与OH自由基在气相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这些速率常数分别为 (单位为 :10 5m3·mol-1·s-1) :乙醇k1=17 6 ,正丙醇k2 =35 2 ,2 丙醇k3=31 2 ,正丁醇k4 =48 2 ,2 甲基—1 丙醇k5=6 2 0 ,2 甲基— 2 丙醇k6=5 36 ,正戊醇k7=5 1 4,3 甲基— 1 丁醇k8=6 8 6 .其中 2 甲基— 1 丙醇的速率常数在本文中是首次报道 .根据各自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得到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分别为 :τ1=95 1h ,τ2 =47 5h ,τ3=5 3 6h ,τ4 =34 7h ,τ5=2 7 0h ,τ6=312h ,τ7=32 6h ,τ8=2 4 4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速率常数 烟雾箱 碳醇 OH自由基 反应速率常数 大气监测
下载PDF
Ce-Cu-Co/CNTs催化剂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及乙醇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韩涛 黄伟 +3 位作者 王晓东 唐钰 刘双强 游向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27-2133,共7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e含量的Ce-Cu-Co/CNTs催化剂,考察了其在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N2吸脱附实验(BET)、透射电镜(TEM)和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e含量的Ce-Cu-Co/CNTs催化剂,考察了其在合成气制低碳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N2吸脱附实验(BET)、透射电镜(TEM)和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Ce的质量分数为3%时,低碳醇的时空收率和选择性达到最高,分别为696.4 mg?g-1?h-1和59.7%,其中乙醇占总醇的46.8%,适量Ce的添加能提高Cu物种在催化剂上的分散度和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能显著地增加催化剂吸附CO的能力,促进合成醇活性位的形成,进而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总醇的选择性.研究表明,将具有高活性和高碳链增长能力的CuCo基催化剂与碳纳米管的限域效应结合,可实现缩窄产物分布、大幅度提高乙醇选择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CuCo/CNTs催化剂 合成气 碳醇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体对合成低碳醇用CuCoAl催化剂的改性作用 被引量:34
20
作者 徐慧远 储伟 +2 位作者 士丽敏 张辉 邓思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6,共5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CuCo/γ-Al2O3催化剂,应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处理。以CO加氢合成低碳醇为模型反应对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通过X射线物相分析(XRD)、氢氧滴定(HOT)、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CuCo/γ-Al2O3催化剂,应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处理。以CO加氢合成低碳醇为模型反应对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通过X射线物相分析(XRD)、氢氧滴定(HOT)、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强化处理对催化剂结构、吸附性能和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处理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细化了铜物种的晶粒尺寸,增加反应活性位并调变了活性位对吸附物种的吸附强度,改进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等离子体改性处理的催化剂比未处理的样品CO加氢反应活性和低碳醇的时空产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等离子体 一氧化加氢 铜钴铝基催化剂 碳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