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刘中锋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I检出率、ASL与MRA检出率及MR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行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可达100%,其中73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行ASL检查时可见灌注异常;另27例患者均为小面积脑梗死,ASL检查可见11例脑部灌注显示。大面积脑梗死ASL>DWI组患者检出IP概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L<DWI组及ASL≈DWI组患者在不同梗死情况中IP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小面积脑梗死的27例患者中经MRA检出2级狭窄5例,3级狭窄6例,行ASL检查时可见病灶区域均呈低灌注表现,16例患者在ASL检查中均未见明显异常。而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73例患者中经MRA检出0~2级狭窄56例,行ASL检查可见高低不等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52例患者均表现为低灌注。经MRA检查检出3级狭窄17例,行ASL检查可见内低周高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其余13例均表现为低灌注。ASL<DWI组MRA狭窄中以4级为主,ASL≈DWI组MRA狭窄以2~3级为主,ASL>DWI组狭窄以0~1级为主。结论3D-ASL、MRA、DWI在IP诊断中能够及时明确病灶灌注情况及病灶位置,同时还可明确责任血管情况,对判断IP病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探讨肾血管解剖变异
2
作者 何大业 王星 +1 位作者 唐懿刚 卢景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3D-slicer软件进行重建后,根据模型,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角度对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肾动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动脉、肾动脉早发分支、混合型变异;肾静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静脉、肾静脉晚期汇合、混合型变异。结果:本研究222例患者(共444个肾),男性、女性的肾动脉变异比例分别为40.83%、40.20%,肾静脉变异比例为25.42%、3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和肾静脉存在变异分别为180个(40.54%)和127个(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个(17.11%)肾存在多支肾动脉,右肾35个(15.76%),左肾41个(18.46%);132个(27.73%)肾存在肾动脉早发分支,分别为右肾92个(41.44%),左肾40个(1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7个(28.60%)肾存在多支肾静脉,右肾81个(36.47%),左肾46个(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金标准”术中所见,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222例患者符合手术指征阳性的有195例,阴性27例,漏诊3例,误诊5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64、0.984、0.828。结论:3D-slicer软件对3D-DCE-MRA数据重建结果能够在手术前精准对患者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肾血管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解剖变异 3D-slicer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3
作者 范凌燕 邢国平 +2 位作者 吴晓丽 于海宁 郭国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小血管病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MoCA量表认知功能评估并分为认知障碍组(30例)及认知正常为对照组(30例),采用不同PLD(1....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小血管病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MoCA量表认知功能评估并分为认知障碍组(30例)及认知正常为对照组(30例),采用不同PLD(1.5 s、2.5 s)行3D-ASL脑灌注成像,应用GE AW4.5工作站对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海马及颞顶交界处进行镜面对称测量(CBF_(1.5)、CBF_(2.5)),比较两组WMLs评分差异,分析WMLs评分/MoCA量表评分与各脑区CBF的相关性。结果认知障碍组WML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认知障碍组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海马及颞顶交界处的CBF_(1.5)值均明显较低,认知障碍组双侧额叶、颞叶与海马区的CBF_(2.5)值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PLD下,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双侧额叶CBF_(1.5)与CBF_(2.5)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额叶CBF_(1.5)值/CBF_(2.5)值与WML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双侧额叶、颞叶、海马CBF_(1.5)值及双侧额叶、海马、左侧颞叶CBF_(2.5)值与MoC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3D-ASL技术中PLD=1.5 s指标下对识别VCI患者脑低灌注的敏感度较高,而PLD=2.5 s指标下特异度较高;WMLs与VCI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流动力学 脑白质损害
下载PDF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吉雪琦 王余 +1 位作者 王瑞洁 张春磊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类广泛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多种多样,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病因。随着年龄增加,CSVD的患病率也增加,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随着对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探索及应用,功能...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类广泛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多种多样,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病因。随着年龄增加,CSVD的患病率也增加,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随着对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探索及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希望为CSVD的早期诊断及发现其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现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观察CSVD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从影像的视角为CSVD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功能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血管性认知障碍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价值
5
作者 缪滢钰 李海歌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8期129-13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 M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疑似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CVUS)、HR MR-VWI检查,将...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 MR-VWI)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疑似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CVUS)、HR MR-VWI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VUS、HR MR-VWI诊断价值,同时对CIS患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HR MR-VWI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20例疑似CIS患者经DSA诊断确诊CIS患者(阳性)80例、非CIS患者(阴性)40例,CVUS检查检出阳性65例、阴性55例,HR MR-VWI检查检出阳性74例、阴性46例。HR MR-VWI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C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确诊80例CIS患者,共计斑块320处,包括责任斑块112处、非责任斑块208处,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HR MR-VWI特征比较,管腔狭窄、斑块位置、斑块形态、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S患者诊断中应用HR MR-VWI检查,相比CVUS有更好的诊断价值,诊断效能更高,且可对颅内动脉斑块强化程度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疾病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颈部血管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效能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
6
作者 蒋志国 宋玲玲 胡春玲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104-106,共3页
目的分析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三维血管重建及HR-MR... 目的分析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三维血管重建及HR-MRI检查,并于术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对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结果经术后病理学检查,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TNM分期为Ⅰ期21例,Ⅱ期59例,Ⅲ期20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维血管重建、HR-MRI单独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均一般(Kappa=0.585,0.689,P<0.001);而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29,P<0.001);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诊断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度为90.00%(90/100),高于CT三维血管重建、HR-MRI单独诊断的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诊断新辅助化疗后结直肠癌的分期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好、准确度高,可为临床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新辅助化疗 CT三维血管重建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准确性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郭晓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13-0116,共4页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对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并计算和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的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阳性率为78.33%,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的阳性率为65.00%,显著低于核磁共振与血管造影,P<0.05。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不但高效无创,且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疾病
下载PDF
乳腺磁共振成像联合乳腺数字三维断层摄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价值
8
作者 黄建霞 姚利敏 范红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83-0086,共4页
探讨乳腺磁共振成像与数字三维断层摄影相结合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206例乳房占位性病变病人,全部行乳房 磁共振成像及数字三维断层摄影扫描,并对两种影像学方法在病灶位置、大... 探讨乳腺磁共振成像与数字三维断层摄影相结合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206例乳房占位性病变病人,全部行乳房 磁共振成像及数字三维断层摄影扫描,并对两种影像学方法在病灶位置、大小、形态等方面进行比较,包括边缘、内部构造等。通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肿瘤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及准确度。探讨乳腺 磁共振成像与数字三维断层摄影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结果 数字化的乳房3D层析技术在病灶的大小及边界的分析上有优势,而乳房的 磁共振成像则在病灶的内部结构上有更好的表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使良、恶性病灶的鉴别特异度大于84%,灵敏度大于98%。结论 乳腺磁共振成像与数字化数字三维断层摄影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乳腺癌良、恶性病灶的识别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性,对乳腺癌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磁共振成像 乳腺数字三维断层摄影技术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9
作者 程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45-0048,共4页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检查及联合诊断结果的分析与观察。结果 DSA检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48例、30例、42例,联合诊断(CT+MRA)于上述疾病检出率方面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中检出准确率、总检出准确率方面,联合诊断(CT+MRA)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可进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强化,清晰显像出脑部病变状况,协助临床早期拟定诊疗方案,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效果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价值
10
作者 牛振 马春雷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4年第1期22-24,28,共4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安阳地区医院拟诊为ACI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结果...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安阳地区医院拟诊为ACI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32)和中重度狭窄组(n=57)。分析HR-MRI对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情况及其诊断价值。结果HR-MRI诊断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Kappa值为79.75%,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轻度狭窄组的血管重构指数高于中重度狭窄组,而斑块总厚度、负荷、强化率均低于中重度组(P<0.05),上述HR-MRI成像参数诊断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效能均较高(P<0.05),其中约登指数为0.884,AUC为0.9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75%、94.74%,均高于RI、斑块负荷以及斑块强化率(P<0.05)。结论HR-MRI成像可以有效提高ACI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可为ACI的早期诊断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急性脑梗死 颅内动脉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帕提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36-0039,共4页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检查,同时测定血清MMP-10水平,观察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清MMP-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重度组各项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成像技术 血清MMP-10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影像导航及靶区选择在经颅磁刺激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荔 陈鹏 +3 位作者 韦秀英 卢阳佳 赖思嘉 王凯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234-4241,共8页
背景:在经颅磁刺激临床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准确瞄准刺激脑区可影响经颅磁刺激的实际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移动式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不同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的出现,刺激靶区定位的准确性和靶区选择的优... 背景:在经颅磁刺激临床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准确瞄准刺激脑区可影响经颅磁刺激的实际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移动式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不同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的出现,刺激靶区定位的准确性和靶区选择的优化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目的:综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导航定位原理及在经颅磁刺激中的应用,归纳不同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在指导经颅磁刺激靶区选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以“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coil positioning,neuronavigation,augmented realit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经颅磁刺激,线圈定位,神经导航,增强现实,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为主要检索词,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传统经颅磁刺激线圈放置方法中,“5 cm规则”、国际脑电10-20定位法最为常用,这些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的优点,但过于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存在不同操作者的技术差异。②基于立体定向技术发展而来的神经导航系统是目前可视化程度及准确度最高的辅助经颅磁刺激线圈放置的引导方式,它通过MRI数据采集、脑三维重建、头模配准及立体几何定位等步骤来实现可视化定位,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应用价值,但因其设备较为昂贵,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尚未普及。③对于不同层次的医疗单位,移动式移动式增强现实技术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神经导航系统替代方案,它通过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构建二维/三维图像、虚拟图像与真实脑图像叠加来实现头皮下脑组织可视化定位,具有直观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可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④尽管相对脑电10-20定位策略,可视化定位的临床疗效优越性目前尚未充分体现,但随着研究者对人脑多种不同模态磁共振成像扫描数据的挖掘,有望进一步优化经颅磁刺激治疗靶区选择的策略,提高经颅磁刺激治疗应答率和个性化程度,这在将来是极具潜力和挑战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线圈定位 靶区选择 三维重建 立体定向技术 神经导航系统 移动式增强现实 脑3D解剖成像 脑功能成像 脑结构成像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卓 赵艳生 +2 位作者 张亚杰 陈丽 杜鑫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的7月于开滦总医院就诊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3D-ASL、MRA、弥散加权成像(D...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的7月于开滦总医院就诊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3D-ASL、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情况,比较梗死核心区域、IP区域、对侧健康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表观扩散系数(ADC),观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结果84例患者中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61例,均存在3D-ASL异常;小面积缺血性脑卒中23例,其中3D-ASL异常7例。梗死核心区域、IP区域的CBF、ADC均明显低于对侧健康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16例患者3D-ASL未见明显异常,其他68例3D-ASL异常患者的罪犯血管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狭窄或闭塞,以0~1级为主,占77.9%(53/68)。结论3D-ASL联合MRA可准确判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IP区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脑梗死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缺血半暗带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胥海洋 孙雨蒙 +1 位作者 李璐 于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20-323,共4页
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因多种脑血管问题导致的脑部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动静脉畸形等。此外,颅内动脉炎是导致年轻女性出现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一旦发生脑血管疾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很大损害,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甚至... 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因多种脑血管问题导致的脑部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动静脉畸形等。此外,颅内动脉炎是导致年轻女性出现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一旦发生脑血管疾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很大损害,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死、致残。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为脑出血和脑缺血引发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失语和偏瘫等,主要病因是血管破裂和堵塞,但其背后的脑侧支循环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决定着治疗方式和临床结局,这就是脑血管的代偿与适应机制[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血管侧支循环
下载PDF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联合灌注成像定量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韦章林 赵静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定量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随机选取颍上县人民医院在2020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5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溶栓治... 目的探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定量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随机选取颍上县人民医院在2020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5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溶栓治疗前均进行fMRI和PWI检查,溶栓治疗后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将血管未再通患者纳入未再通组,血管再通患者纳入再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及fMRI、PWI参数。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MRI联合PWI对AC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评估价值。结果AC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65.88%(56/85)。两组速率常数相对值(rKep)、血浆容积相对值(rVp)、容量转移常数相对值(rKtrans)、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饮酒、梗死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通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年龄≥60岁患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低于未再通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高于未再通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MTT(OR=3.487)、TTP(OR=5.421)是AC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ADC(OR=0.268)、CBF(OR=0.313)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TT、ADC、CBF、TTP及其联合预测AC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敏感度分别为73.80%、72.10%、75.40%、77.00%、83.60%,特异性分别为75.00%、70.80%、79.20%、75.00%、91.70%,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8、0.807、0.781、0.796、0.936(P<0.05)。结论MTT、TTP是影响ACI患者溶栓后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ADC、CBF是独立保护因素,fMRI和PWI联合检查可有效预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CT灌注成像技术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16
作者 颜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25-0028,共4页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脉直径较B组小,P<0.05;A组横突孔正常率较B组低,P<0.05。结论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CSA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椎管直径变化、横突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 椎动脉型 颈椎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俞骥 张继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2-655,共4页
脑小血管病(CSVD)作为一种全脑性的临床、神经影像及病理学综合征,被认为是导致痴呆、认知衰退、步态障碍、情绪障碍和中风的主要血管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关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为CSVD的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脑小血管病(CSVD)作为一种全脑性的临床、神经影像及病理学综合征,被认为是导致痴呆、认知衰退、步态障碍、情绪障碍和中风的主要血管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关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为CSVD的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本文对这些技术在CSVD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功能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脑网络
下载PDF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祝红线 冯瑞 +6 位作者 李相生 王萍 柴晓媛 樊红霞 张红超 李悦 江岳娈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6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患有胸腹部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CE-MRA检查,行平扫轴位常规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患有胸腹部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CE-MRA检查,行平扫轴位常规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2)WI);再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行轴位单层动态扫描,获得扫描延迟时间,平扫后采集靶血管冠状位图像作为后期减影的蒙片。利用获得的延迟时间行3DCE-MRA血管造影技术。注射对比剂后采集2次靶血管冠状位图像与增强前蒙片减影,分别为动脉期和静脉期。采集增强后的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_(1)WI,观察胸腹部主动脉血管病变的信号表现。结果:28例患者中,大动脉炎5例(占17.9%),髂动脉瘤1例(占3.6%),动脉粥样硬化3例(占10.7%),肾动脉狭窄6例(占21.4%),主动脉瘤13例(占46.4%),3DCE-MRA血管造影技术对28例患者胸腹部主动脉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病变显示效果良好。结论:3DCE-MRA技术诊断明确,且具有准确、快速及无创伤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3DCE)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 胸腹部主动脉病变 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加权成像(T_(1)WI)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技术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7
19
作者 罗健君 李晓兵 +4 位作者 许建铭 须同禄 刘仁坚 秦明明 汤建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891-893,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 ( 3DCE 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 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 ,对 3 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 3DCE MRA检查。其中脑动脉 14例 ,颈动脉 9例 ,胸主动脉 8例 ,门静脉4例 ,股动脉 3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 ( 3DCE 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 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 ,对 3 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 3DCE MRA检查。其中脑动脉 14例 ,颈动脉 9例 ,胸主动脉 8例 ,门静脉4例 ,股动脉 3例。成像技术包括 3DCE MRA增强前后图像数据减影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多平面重建 (MPR)。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者达 97.4% ,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 2 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和 /或手术证实。结论 高质量的 3DCE 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最佳的延时扫描时间、合适的注射速率、注射总量、扫描序列及其参数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处理 三维成像
下载PDF
MRI磁化传递技术在脑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李义昌 周建良 钱林清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4期775-777,781,共4页
目的:探讨MRI磁化传递(MT)技术在磁共振脑动脉血管成像(MRA)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21年6月26日至2023年5月18日在本院就诊的41例受试对象,均同时执行常规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和MT+3D-TOF-MRA的脑血管成像检查,统计... 目的:探讨MRI磁化传递(MT)技术在磁共振脑动脉血管成像(MRA)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21年6月26日至2023年5月18日在本院就诊的41例受试对象,均同时执行常规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和MT+3D-TOF-MRA的脑血管成像检查,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脑动脉血管图像的显示情况。结果:在41例受试者中,对脑动脉大血管,两种成像方法均能完全清晰显示;对脑动脉1-2级分支血管,常规3D-TOF-MRA法能清晰显示32例,占比78%,而MT+3D-TOF-MRA法均能清晰显示,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对脑动脉3-4级分支远端小血管,常规3D-TOF-MRA法只能清晰显示25例,占比61%,而MT+3D-TOF-MRA法能清晰显示37例,占比90.2%,两者比较也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另外,常规3D-TOF-MRA法对脑动脉血管背景抑制不全,而MT+3D-TOF-MRA法能完全抑制脑血管的背景。结论:在常规3D-TOF-MRA基础上增加MT技术,脑血管背景抑制更好,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脑动脉血管影像,有利于脑动脉远端分支小血管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化传递 三维时间飞跃法 血管成像 图像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