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评价
1
作者 肖志成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6期0088-0090,共3页
目的: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08月~2021年0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结果:MRI的诊断率(97.00%)较CT... 目的: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08月~2021年0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结果:MRI的诊断率(97.00%)较CT的诊断率(88.00%)更高,MRI的漏诊率(1.00%)较CT的漏诊率(5.00%)低,MRI的敏感性(94.52%)、特异性(96.29%)、阳性预测值(93.37%)、阴性预测值(98.58%)明显高于CT(84.73%、94.46%、82.25%、82.36%)(P<0.05)。结论:CT、MRI及MRA可提高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效率,并可有效判断动脉供血不足的类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 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 诊断效果
下载PDF
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颜德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1期59-60,共2页
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CT检查、MRI和磁共振进行检查,对使用三种设备检查后的结果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CT结果为阳性24例,阴性36例;而MRI结果阳... 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CT检查、MRI和磁共振进行检查,对使用三种设备检查后的结果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CT结果为阳性24例,阴性36例;而MRI结果阳性39例,阴性21例。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是动脉供血不足。结论磁共振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等的选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栾文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为患者提供CT、MRI及MRA检查,对各种检查间的结果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中CT和MRI... 目的探讨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为患者提供CT、MRI及MRA检查,对各种检查间的结果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中CT和MRI的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对患者动脉供血不足类型具有比较好的显示,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中使用磁共振诊断后,对患者的治疗能够提供较可靠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4
作者 林彬 陶杨 王东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18期64-65,共2页
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CT、MRI及MR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CT与MRI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可显示动脉供血不足的... 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CT、MRI及MR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CT与MRI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可显示动脉供血不足的类型。结论:磁共振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爱国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7期28-30,共3页
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在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使用相关设备对6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CT、MRI及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 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在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使用相关设备对6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CT、MRI及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为基底动脉:A型44条,B型6条,C型6条,A型合并有B型改变的4条,无异常者4条。结论磁共振检查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确诊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眩晕诊断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2期113-114,共2页
目的比较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5月10日-2017年5月10日在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目的比较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5月10日-2017年5月10日在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MRI检查的阳性率为78.33%明显高于CT检查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353,P<0.05)。20例脑梗死患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0%明显高于CT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667,P<0.05)。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显示病灶为基底动脉,A型44条,B型5条,C型5条,A型合并有B型改变的3条,无异常者3条。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的效果显著,在疾病确诊方面的参考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施建伟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5期185-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后循环性眩晕患者60例,均为该院神经内科或耳鼻咽喉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行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采用CT对脑梗死进行检查时结果呈阳性,不...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后循环性眩晕患者60例,均为该院神经内科或耳鼻咽喉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行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采用CT对脑梗死进行检查时结果呈阳性,不存在脑梗死病变的则呈阴性。而采用MRI对脑实质病变检查时结果呈阴性,不存在脑实质病变的才呈阳性。结果该次选取的60例患者,采用CT检查,阳性16例,占26.7%;阴性44例,占73.3%。MRI检查,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A型42条,B型、C型分别4条,无异常2条,A型合并B型改变2条。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磁共振检查,可为确诊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在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钟庆英 谢峥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6期1645-1646,共2页
目的:探究在临床中应用CT、MRI以及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参与研究,分别为本组患者行CT检测、MRI检测以及MRA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 目的:探究在临床中应用CT、MRI以及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参与研究,分别为本组患者行CT检测、MRI检测以及MRA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差异性。结果:本组参与研究的26例患者,经过CT检测显示阳性患者6例(23.08%),阴性则为20例(76.92%);而MRI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18例(69.23%),阴性患者8例(30.77%),经过统计学计算结果显示P<0.05,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有意义。另,MRA检测结果显示13条A型基底动脉,3条B型,4条C型,1条无异常动脉,2条A型与B型合并改变动脉。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中,MRI的诊断有效率以及准确率更优于CT检查,因此,可扩大MRI诊断方式在临床类似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提升眩晕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有效率,早日为患者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诊断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效果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8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9月本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的阳性率为26.67%,MRI...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9月本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的阳性率为26.67%,MRI检查的阳性率为7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中有可靠的价值,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对患者的预后提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晕眩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意义分析
10
作者 陈学智 孙井松 《黑龙江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行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的价值。方法:数据采集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入院后行CT、MRI和MRA检查,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CT检查确诊率(97.00%)高... 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行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的价值。方法:数据采集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入院后行CT、MRI和MRA检查,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CT检查确诊率(97.00%)高于CT检查(88.00%),MRI检查误诊率(2.00%)、漏诊率(1.00%)低于CT检查(7.00%、5.00%);MRI检查灵敏度(94.52%)、特异度(96.29%)、阳性预测值(93.37%)、阴性预测值(98.58%)均高于CT检查(84.73%、94.46%、82.25%、82.36%),P<0.05;基底动脉显示有异常96条,无异常有4条;椎动脉显示有异常160条,无异常有4条。结论:CT、MRI和MRA诊断此病能提高确诊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书华 刘思思 +1 位作者 张慧芳 刘晓玉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第24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近两年于本院确诊的5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MRI和MRA检查,比较三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CT检出阳性率、阴性率分别为27.8%、7... 目的: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近两年于本院确诊的5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MRI和MRA检查,比较三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CT检出阳性率、阴性率分别为27.8%、72.2%,MRI检出阳性率、阴性率分别为74.1%、25.9%,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结果显示两侧椎动脉异常103条,无异常5条;基底动脉异常51条,无异常3条。结论:磁共振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较高,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诊断价值
下载PDF
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红彬 郭启勇 侯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完成MR检查的27例中有19例进行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MR自由呼吸三维导航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完成MR检查的27例中有19例进行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初步估价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0例进行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27例获得了满意的检查结果(84.5%),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现24支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MR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敏感性为73.91%,特异性为82.29%,准确度为77.19%,阳性预测值为70.83%,阴性预测值为87.88%。结论3.0T磁共振全心冠脉成像能够无创性地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及近、中段狭窄。冠状动脉MRA表现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排除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联合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13
作者 车春晖 阮杏林 +5 位作者 林寿金 魏笑凡 黄华品 陆剑平 林霖 林海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5016-5019,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图慢波化比率〔(θ+δ)/(α+β)值,DTABR〕、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检测相对脑血流量(r CBF)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6例发病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洛桑... 目的探讨脑电图慢波化比率〔(θ+δ)/(α+β)值,DTABR〕、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检测相对脑血流量(r CBF)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6例发病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洛桑卒中预后评分(ASTRAL),脑电监测DTABR,ASL测量梗死区即感兴趣区(ROI)的CBF-ROI及对侧镜像区(ROM)的CBF-ROM,计算CBF-ROI/CBF-ROM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 CBF),随访发病28 d的Barthel指数(BI),分析预后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探讨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 46例患者中BI>60分35例,≤60分11例。预后不良组的女性比例较高,梗死体积、入院NIHSS评分、ASTRLA评分、DTABR患/健侧增加,CBF、r CBF值减少。Barthel指数与入院NIHSS评分、ASTRAL评分、梗死体积、DTABR患/健侧均呈负相关(r=-0.862,P=0.000;r=-0.772,P=0.000;r=-0.520,P=0.000;r=-0.414,P=0.004),与CBF-ROI、r CBF呈正相关(r=0.331,P=0.025;r=0.538,P=0.000)。DTABR患/健侧与r CBF呈负相关(r=-0.302,P=0.044)。入院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是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越高预后越差。入院NIHSS评分8分,DTABR患/健侧1.159是预测不良预后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好的界值。结论入院NIHSS评分联合定量脑电图DTABR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脑电图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 区域脑血流量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在儿童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晓莉 张玉琴 +1 位作者 王怀礼 叶露梅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法 (3D TOFMRA)对儿童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脑梗死患儿均经头MRI确诊 ,应用美国Marconi公司ECLIPSEMR仪 1.5 T ,发病 1周内做头MRA的检查。脑梗死灶均位于单侧 ,左侧 9例 ,右侧 6例 ...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法 (3D TOFMRA)对儿童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脑梗死患儿均经头MRI确诊 ,应用美国Marconi公司ECLIPSEMR仪 1.5 T ,发病 1周内做头MRA的检查。脑梗死灶均位于单侧 ,左侧 9例 ,右侧 6例 ;额叶、顶叶各 1例 ,多叶脑梗死 8例 ,基底节腔隙性梗死 5例。均予常规治疗。结果 MRA正常 4例 ,单独 /并累及大脑中动脉 (MCA) 8例 ,单独累及大脑前动脉 (ACA) 1例 ,累及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2例 (但无病灶部位相应的血管受累表现 )。受累动脉末端细小分支减少、纤细 4例 ,单支动脉起始部或一级分支起始部狭窄 /闭塞 4例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走行迂曲 2例 ,病变同侧MCA、ACA同时受累、末端细小分支减少、纤细 1例。治疗后MRA正常及受累动脉末端细小分支减少、纤细患儿平均 5±1.31d运动开始恢复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动脉起始部梗死 /分支起始部狭窄及同侧MCA、ACA均受累病人平均 10 .9± 5 .15d运动开始恢复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大多数脑梗死患儿在MRA上均有相应的血管改变 ,其变化部位多为MCA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 儿童 诊断 治疗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洪标 石丹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74-175,共2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是指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顶端及其分出的二对动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和双侧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是指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顶端及其分出的二对动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和双侧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狭窄和(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ARTERY CEREBRAL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流泉 高元桂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96-298,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心脏疾病 技术要求
下载PDF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航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病变 心脏解剖结构 电离辐射 冠心病患者 “金标准” 潜在并发症
下载PDF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分级、脑微循环状态评估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天柱 刘枫 刘文军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第10期1733-173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对脑胶质瘤分级、脑微循环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74例,术前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并加扫ASL,测量肿瘤实质部分最大肿瘤血流量(TBFmax)和对侧白质、灰质、半球的脑血流量(CBF),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对脑胶质瘤分级、脑微循环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74例,术前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并加扫ASL,测量肿瘤实质部分最大肿瘤血流量(TBFmax)和对侧白质、灰质、半球的脑血流量(CBF),分析其MRI及ASL图像灌注表现,探究其对脑胶质瘤分级及脑微循环状态的评估价值。结果TBFmax/对侧白质、TBFmax/对侧灰质、TBFmax/对侧半球比值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各组血流量灌注指标判断胶质瘤级别时,TBFmax/对侧白质、TBFmax/对侧灰质、TBFmax/对侧半球的AUC分别为0.848、0.782、0.887(P均>0.05)。结论ASL能够较好的反应脑肿瘤的微循环灌注水平、血管生成及侵袭情况,有利于胶质瘤术前分级,对制定脑肿瘤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脑胶质瘤 分级 脑微循环状态
下载PDF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晓海 张兆琪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MRC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无创性检查手段。目前,随着磁共振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从开始的2D发展到3D成像,序列也从单一的梯度扫描发展到包括导航门控、对比剂强化等较为先进的序列。...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MRC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无创性检查手段。目前,随着磁共振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从开始的2D发展到3D成像,序列也从单一的梯度扫描发展到包括导航门控、对比剂强化等较为先进的序列。本文简单回顾了3代MRCA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描述了当前该技术在国外的临床应用,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畸形的诊断,血运重建术后(包括外科搭桥术和内科的介入治疗)血管通畅性的评价以及冠状动脉血流流速和血流储备的测定。最后指出,尽管MRCA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但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不失为一种有很大发展前途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血流流速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畸形
下载PDF
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翟方兵 韩万智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0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MRTA)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136例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MRTA检测,并将MRTA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再行3D-VIBE检测,分析M... 目的观察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MRTA)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136例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MRTA检测,并将MRTA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再行3D-VIBE检测,分析MRTA、3D-VIBE在TN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136例患者经手术结果证实119例伴有血管压迫,其中10例(8.40%)单纯静脉压迫,98例(82.35%)单纯动脉压迫,11例(9.24%)复合压迫;经MRTA检测显示阳性121例,并经手术证实伴有责任血管110例,TN检出率为88.97%(121/136);MRTA检测15例阴性患者再次行3D-VIBE检测,其中检出阳性11例,其中责任血管压迫9例(7例未单纯静脉压迫,1例为单纯动脉压迫,1例复合压迫),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TN检出率为97.06%(132/136)。结论将MRTA及3D-VIBE技术联合应用于TN中诊断效果良好,3D-VIBE技术可提升TN检出率,对三叉神经及其周边血管进行精确显示,进而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 3D-VIBE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