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继荣 薛旭 +7 位作者 袁毓喆 陈祁青 陈文 张海清 赵宁 马同 张天龙 杨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7期820-825,共6页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VBM)和疼痛行为学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脑结构及形态改变的相关性及特点,揭示LDH慢性下肢痛的脑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24只,6~8周龄,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3组,即正...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VBM)和疼痛行为学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脑结构及形态改变的相关性及特点,揭示LDH慢性下肢痛的脑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24只,6~8周龄,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Normal组)、假手术组(Sham-LDH组)和模型组(LDH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各组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后第2、7、14、21、28天行疼痛行为学测定,主要包括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后第14、28天行T2加权结构图像和VBM图像采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灰质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大鼠建模前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m-LDH组大鼠MWT建模后第2、7、14、21、28天分别与Normal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大鼠MWT从建模后第2天至第14天显著降低,建模后第14天至28天,MWT稳定;LDH组大鼠MWT建模后第2、7、14、21、28天分别与Normal组大鼠和Sham-LDH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L分析结果与MWT分析结果相似。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左下丘脑、左海马下托、右次级运动皮层、右纹状体、右隔区、右海马、胼胝体及双侧皮质下灰质、双侧小脑分子层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结论:成功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造模后产生一个长时程的MWT和TWL的降低,出现痛觉过敏,造模成功。利用VBM能够确切地发现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发生了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磁共振形态学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疼痛
下载PDF
磁共振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宋宪成 史洁 +6 位作者 柏建军 王思瑜 林久銮 王海祥 刘一鸥 孙朝晖 周文静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8-722,共5页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MAP)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致痫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FCD Ⅰ型和Ⅱ型的53例患...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MAP)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致痫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FCD Ⅰ型和Ⅱ型的53例患者。应用MAP对术前高分辨率MRI进行后处理,得到灰白质交界成像的阳性结果(MAP^+区域),对MAP^+区域和手术切除部位的一致性与手术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MAP^+区域被切除的患者术后癫痫无发作率(67.9%,36/53)高于MAP^+区域未被切除的患者(7.5%,4/53)(P=0.002)。MRI病灶阴性组中,MAP^区域被切除患者的术后癫痫无发作率(62.5%,20/32)高于MAP^+区域未被切除的患者(9.4%,3/32)(P=0.006)。在MRI病灶阳性组中未发现MAP^+区域切除与预后相关(P=0.352)。结论MAP的灰白质交界成像结果能提高FCD病灶的检出率,对于致痫灶的术前定位诊断、指导手术切除和立体定向脑电图的方案设计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皮质发育畸形 灰白质交界成像 磁共振形态学测量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VBM技术的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薛旭 赵继荣 +7 位作者 陈祁青 张海清 赵宁 马同 郭培尧 张天龙 蔡毅 杨涛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01-1407,共7页
目的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和疼痛行为学技术,探讨杜仲腰痛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阐明杜仲腰痛丸的作用效应,为杜仲腰痛丸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 目的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和疼痛行为学技术,探讨杜仲腰痛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阐明杜仲腰痛丸的作用效应,为杜仲腰痛丸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杜仲腰痛丸药液259.2 mg·kg^-1灌胃,每日2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给药前0 d和给药后2 d、7 d、14 d、21 d、28 d进行疼痛行为学观察,主要包括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测定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给药前0 d和给药后14 d、28 d行T2加权结构像和VBM图像采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灰质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前0 d至给药后28 d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与同时间点正常组比,模型组MWT值下降(P<0.05)。治疗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前0 d、给药后2 d、7 d分别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MW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药后14 d、21 d、28 d分别比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MWT值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后21 d、28 d分别与同时间点正常组大鼠MW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TWL值比较结果与MWT值的比较结果相似。(3)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左外侧内嗅皮层、左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右嗅球、右视皮层、右海马、右后晶状体皮层、胼胝体及双侧皮质下灰质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增加。结论(1)杜仲腰痛丸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MWT值和TWL值,具有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疼痛作用。(2)杜仲腰痛丸可以部分改善或逆转异常的脑形态及脑结构,通过治“脑”发挥止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腰痛丸 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VBM) 腰椎间盘突出症 慢性下肢痛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