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纤维束成像指导的靶区勾画对483例脑胶质瘤放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琰君 郭娟 +4 位作者 袁灿亮 于得全 周洁晶 梁军 韩良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2009-2013,共5页
目的:分析483例在我科完成胶质瘤调强放疗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评价磁共振颅内纤维束成像技术联合调强放疗对胶质瘤局部控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3例已完成调强放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胶质瘤患者的病理类型、放疗靶区勾画方法和... 目的:分析483例在我科完成胶质瘤调强放疗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评价磁共振颅内纤维束成像技术联合调强放疗对胶质瘤局部控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3例已完成调强放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胶质瘤患者的病理类型、放疗靶区勾画方法和剂量、放疗后病灶控制和生存情况。结果:WHOⅡ级胶质瘤96例,WHOⅢ级胶质瘤148例,WHOⅣ级胶质瘤239例。放疗靶区(GTV和CTV)依据传统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图像和磁共振纤维束成像显示病灶及邻近颅内纤维束的关系确定。放疗后89.0%患者头痛、头晕明显减轻,88.2%患者单侧肢体无力明显减轻(从2级恢复到4级)。头颅增强MRI提示64.2%患者颅内局部病灶缩小、水肿减轻,30.0%患者病灶稳定在术后大小。放疗后6月85.1%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从60或70分上升到90或100分。放疗后部分缓解(PR)64.2%,稳定(SD)30.0%,进展(PD)5.8%。WHOⅡ级胶质瘤1年平均OS 76.0%,2年平均OS 71.6%,3年平均OS 64.9%,5年平均OS 61.5%。WHOⅢ级胶质瘤1年平均OS 80.4%,2年平均OS 75.0%,3年平均OS 67.5%,5年平均OS 55.0%。WHOⅣ级胶质瘤1年平均OS 48.1%,2年平均OS 35.8%,3年平均OS 31.5%。放疗后1年19.9%患者有轻-中度记忆力下降;1.0%认知功能明显下降。结论:磁共振颅内纤维束成像技术联合调强放疗可有效照射胶质瘤远处浸润的亚临床病灶区,尤其是对未达全切和手术后再次复发的胶质瘤患者起到局部控制肿瘤、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然而磁共振纤维束成像技术指导靶区对胶质瘤患者放疗疗效的长期影响尚需更多的病例及更长的时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放疗 磁共振纤维束成像 靶区勾画 调强放疗 局部控制 预后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德政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7期64-6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行术前磁共振DTI及DTT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脑肿瘤的实性区域FA值均变低,呈现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的水肿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略减低,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脑膜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DTT图上可见对周围白质束有不同程度的压迫,表现为白质纤维束的变形、异位,而恶性病变、转移瘤表现有对相邻脑白质的浸润及破坏,在DTT图像上相应脑白质纤维束出现中断、缺如的征象。结论磁共振DTI、DTT成像结合全脑T1解剖图像可显示脑部肿瘤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了解肿瘤周围是否有功能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对肿瘤切除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手术中对功能性神经束的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成像 颅内肿瘤 白质纤维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听神经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宋海民 吴至武 +3 位作者 胡坤 冯开明 罗德芳 蒋秋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0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并联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护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听神经瘤11例患者,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 目的研究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并联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护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听神经瘤11例患者,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面神经动态、电刺激肌电图,并检验DTI对面神经的定位准确与否,术后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患者听神经瘤面神经可通过DTI成像技术显示,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7例位于肿瘤中部1/3,2例位于肿瘤下部1/3,2例位于肿瘤上部1/3,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10例肿瘤全切除,1例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患者面神经均解剖保留,保留率为100%。术后随访1~12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标准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例。结论通过术前面神经DTI定位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技术,有助于术中定位和保护面神经,可提高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面神经解剖及功能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成像技术 电生理监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FA阈值对磁共振弥散张量胼胝体纤维束重建的影响
4
作者 童永秀 邹松 沈东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8期1245-1249,共5页
目的探讨FA阈值对MR弥散张量胼胝体纤维束重建的影响,并寻求最佳阈值。方法 20名健康成年人,男10例,女10例,分别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对DTI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调节不同FA阈值进行胼胝体纤维束重建,获得FDi和FA等参数,并对所得数据进... 目的探讨FA阈值对MR弥散张量胼胝体纤维束重建的影响,并寻求最佳阈值。方法 20名健康成年人,男10例,女10例,分别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对DTI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调节不同FA阈值进行胼胝体纤维束重建,获得FDi和FA等参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0.05~0.40间,每0.05取一个值作为FA阈值:FA阈值取0.05与0.1、0.3和0.35以及0.35和0.40时测得的FDi值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别;其余各组之间FD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②在0.10~0.30之间每0.01取一个值作为FA阈值:每组FA阈值下测得的FDi值均与相邻若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无差别组数较多的主要集中在0.16~0.24之间,其中以0.20时达到高峰;③不同FA阈值下测得的FDi值与FA值存在线性相关(r=-0.918)。结论①正常胼胝体纤维束成像时,FA阈值小于0.1或大于0.3时,纤维追踪将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而0.16~0.24为正常胼胝体纤维追踪的适合阈值,其中0.20可能为最佳阈值;②FDi值是DTT的一个重要参数,与FA值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弥散张量纤维成像FA阈值FDi值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 被引量:3
5
作者 任钰 陈嘉峰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1月及2月分别进行肌力判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2级,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共5例;2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共13例。1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及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02)。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肌力均为0级但DTI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的其预后也较好。1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时期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69)。结论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皮质脊髓束状况,并在脑血管病初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以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成像 脑血管病 预后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静 常文龙 +3 位作者 许云鹤 赵小妹 邢震宇 刘永刚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9期925-928,共4页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将40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研究组)...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将40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30名健康对照组行DTT检查,进行CST三维重建,了解CST受损情况,同时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个月的ADL进行相关评分,从而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作DTT成像,健康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研究组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根据CST受累程度,1级9例、2级20例、3级11例.DTT所示CST的损伤程度与治疗后2个月ADL评分呈负相关(r=-0.914,P<0.05).结论 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作为早期判断运动功能受损和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成像 皮质脊髓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海民 曾海兰 +2 位作者 肖道雄 杨瑞金 蒋秋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388-4391,共4页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验证面神经的位置,术前、术后2周内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4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解剖标识确定面神经位置与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17例(43.6%)位于肿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肿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肿瘤上部1/3,3例(7.7%)位于肿瘤下极,2例(5.1%)位于肿瘤上极。41例(91.1%)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4.4%)术中未发现面神经,2例(4.4%)术中面神经位置与术前DTI成像面神经位置不相符导致操作过程中神经损伤。术后2周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Ⅱ级25例(55.6%),Ⅲ~Ⅳ级15例(33.3%),Ⅴ~Ⅵ级5例(11.1%)。42例(93.3%)肿瘤全切除,1例(2.2%)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2例(4.4%)脑干及与面神经粘连少量残留,2例(4.4%)因小脑肿胀术后去除骨瓣,1例(2.2%)术后术区出血死亡,1例(2.2%)脑干部分梗死致一侧肢体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后可自主生活。结论术前面神经DTI可以预测面神经的位置,听神经瘤中脑池段面神经位置多变,掌握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神经分布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成像技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难治性强迫症立体定向术后的功能影像及代谢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龚飞龙 李鹏 +6 位作者 李斌 苏鸣岗 吴文韬 张欣杰 杨森 刘红彬 王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行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的1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行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的1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脑葡萄糖代谢(PET/CT)、症状相关量表及部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DTT示内囊前肢联系前额叶与纹状体的前后纤维束大部分毁损,而术后6月部分纤维瘢痕修复再生。术后6月PET/CT显示眶额叶皮层(右:1.17±0.20,左:1.20±0.06)、腹内侧额叶皮层(右:1.20±0.02,左:1.18±0.07)、纹状体(右:1.17±0.04,左:1.12±0.06)、前扣带回(1.06±0.06)代谢较术前(右:1.41±0.19,左:1.40±0.16;右:1.26±0.02,左:1.23±0.08;右:1.35±0.10,左:1.37±0.12;1.23±0.07)降低,而枕叶皮层(右:1.58±0.14,左:1.63±0.21)与术前(右:1.39±0.14,左:1.41±0.15)相比代谢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评分(9.00±4.9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8.28±4.59)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6.14±2.24)分值较术前[(29.21±5.36、22.64±4.93、17.84±6.13)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延迟逻辑记忆[(21.28±4.85)/(18.00±5.39)]、即刻/延迟视觉再生[(13.00±1.51)/(12.14±2.14)]及木块图测验(39.83±6.80)较术前[(17.21±5.61)/(14.00±5.34)、(10.00±3.35)/(8.64±3.52)、(31.50±10.76)]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囊前肢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治疗有效,术后内囊前肢纤维束存在瘢痕修复,脑代谢降低,记忆及视觉处理等认知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强迫症 内囊前肢毁损术 脑代谢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成像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