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黑血技术及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丽丹 刘恒方 +3 位作者 徐红卫 刘洋 苏滑 吴世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块的病理对照及对颈动脉斑块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例行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其中15例均行BB-MRI及CTA检查,3例仅行CTA检查,2例仅行BB-MRI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2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MSCTA、BB-MR与从CEA中剥脱斑块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MSCTA及BB-MRI对软斑块的诊断率分别为75%、92%。两者对软斑块的检出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5)。18例从CEA中剥脱下斑块的病理组织与CTA及BB-MRI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BB-MRI及MSCTA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做出相关定性的分析,检查结果与CEA标本的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斑块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黑血技术 MSCTA
下载PDF
高分辨3D黑血磁共振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丹青 王庆军 +3 位作者 蔡剑鸣 蔡幼铨 王勇 韩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进行轴位重建。对... 目的通过与高分辨2D黑血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评价3D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常规轴位2D-BB-MRI及斜矢状位3D-BB-MRI扫描。对斜矢状位3D-BB-MRI原始图像进行轴位重建。对于每个测量对象(单侧颈动脉),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2D-BB-MRI图像上共同找出其斑块测量的兴趣层面,以此进行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与2D-BB-MRI图像的匹配。对该侧颈动脉分别进行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的测量及管壁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的计算,并分析所有数据。结果在评估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方面,2D-BB-MRI与3D-BB-MRI轴位重建图像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较强的相关性(r>0.9)。Bland-Altman图显示对于测量斑块厚度、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2D-BB-MRI与3D-BB-MRI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3D-BB-MRI和2D-BB-MRI对于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无明显差异;3D-BB-MRI具有任意角度重建图像、灵活显示管壁及斑块情况的特点,我们认为3D-BB-MRI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成像较2D-BB-MRI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下载PDF
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张晓艳 王凤兰 +1 位作者 党磊 高彦雷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61-164,170,共5页
目的 分析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磁共振(MRI) 3D黑血技术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2022年4月~2024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11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应用颈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 目的 分析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磁共振(MRI) 3D黑血技术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2022年4月~2024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11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应用颈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同时对颈动脉及脑动脉进行整体化评估即一体化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或外院行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及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对血管狭窄>70%和溃疡斑块的诊断效果。结果 DSA检查显示74例患者血管狭窄>70%;采用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检查出64例真阳性,30例真阴性;采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检查出71例真阳性,36例真阴性。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血管狭窄>70%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95%(71/74)、94.74%%(36/38)、94.64%(106/112),较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86.94%(64/74)、78.95%(30/38)、84.82%(95/112)高(P<0.05)。DSA检查显示60例患者存在溃疡斑块;采用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检查出52例真阳性,44例真阴性;采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检查出58例真阳性,50例真阴性。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溃疡斑块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67%(58/60)、96.15%(50/52)、96.43%(108/112),较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86.67%(52/60)、84.62%(44/52)、85.71%(96/112)高(P<0.05)。结论 与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相比,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应用于脑梗死诊断中,可提高血管狭窄和溃疡斑块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脑管一体化超声 高分辨磁共振3D技术
原文传递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陆现国 赵振宇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6期423-426,共4页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以脑静脉回流障碍和/或颅内高压为主要特征。CVT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强,延误诊治率高,具有“全或无”的预后特点。随着神经病学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的发展和影...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以脑静脉回流障碍和/或颅内高压为主要特征。CVT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强,延误诊治率高,具有“全或无”的预后特点。随着神经病学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的发展和影像学检查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现对近年来CVT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 磁共振栓成像技术 抗凝治疗 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峰 李军 王守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8-530,共3页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及提高疗效,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CVST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该疾病...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及提高疗效,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CVST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来治疗该疾病。笔者现将相关内容简要综述如下,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一步提高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栓形成 新型口服抗凝药 管内治疗 磁共振栓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