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耳迷路造影:磁共振3D快速成像技术及图像分析
1
作者 张艺 靳二虎 +1 位作者 梁宇婷 马大庆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7期86-87,共2页
随着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和内耳疾病在临床治疗上的进步,有关迷路解剖形态及病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多层面、多序列成像的优点,特别是MR水成像技术,因能直接显示迷路的立体解剖形态。而... 随着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和内耳疾病在临床治疗上的进步,有关迷路解剖形态及病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多层面、多序列成像的优点,特别是MR水成像技术,因能直接显示迷路的立体解剖形态。而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内耳迷路的MRI及3D水成像图像,不仅可用以观察内耳解剖结构及评价内耳发育情况,对各种耳部病变亦有诊断价值。还可用来做电子耳蜗植入前的术前筛查和其它相关的术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迷路造影 磁共振3d快速成像技术 图像分析 术前筛查 重T2wI技术 3d重T2wI水成像
原文传递
3D快速黑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汪振佳 樊昭阳 +1 位作者 刘文 于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目的:评估3D快速黑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3D T1-SPACE图像和DSA图像。对3D T1-SPACE图像进行评分,并在3D T1-SPACE和DSA图像中测量病变狭窄程度。评价... 目的:评估3D快速黑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3D T1-SPACE图像和DSA图像。对3D T1-SPACE图像进行评分,并在3D T1-SPACE和DSA图像中测量病变狭窄程度。评价3D T1-SPACE测量结果与DSA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信度;使用Bland-Altman图评价3D T1-SPACE测量结果与DSA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3D T1-SPACE技术诊断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一致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54例患者(41例男性,13例女性)均顺利完成基底动脉3D T1-SPACE扫描。54根基底动脉中,剔除2根评分为1分的血管。图像质量评分为(3.14±0.57)分。3D T1-SPACE测得的基底动脉狭窄率(37.80±16.29)%稍大于DSA上测得的狭窄率(37.06±16.1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两种成像方式的测量结果相关性强(r=0.979,P<0.001);组内相关系数示3D T1-SPACE与DSA对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信度高(ICC=0.99, 95%CI:0.98,0.99,P<0.001);Bland-Altman图示3D T1-SPACE测量结果与DSA测量结果具有高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诊断的一致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2.3%,85.7%,96.4%,95.5%,90.0%,24.5和0.13。结论: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狭窄 3d快速黑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3D打印先天性心脏病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胡立伟 白凯 +4 位作者 钟玉敏 孙爱敏 王谦 刘金龙 朱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不同扫描序列的磁共振图像,通过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儿童心脏模型,探讨磁共振成像在3D打印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建模中的价值。方法:1例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1.5T MRI检查,使用Torso并行采集体线圈,扫描序列包括三...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不同扫描序列的磁共振图像,通过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儿童心脏模型,探讨磁共振成像在3D打印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建模中的价值。方法:1例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1.5T MRI检查,使用Torso并行采集体线圈,扫描序列包括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的后获得图像资料;通过MIMICS 17.0软件将DICOM数据导入并对感兴趣区域(ROI)图像建模;使用区域生长的分割方法根据图像的不同对比度分割后生成STL文件数据;将数据导入OBJET 260 3D打印机后即完成建模和打印过程。结果:影像诊断为右房内隔膜导致下腔静脉入口狭窄。术中见下腔静脉口处局部内膜增生形成狭窄环。3D打印的模型与影像诊断及术中手术记录描述完全一致。结论:在相同扫描参数的情况下,3D-SSFP相比于CE-MRA空间分辨率更高,使用3D-SSFP序列构建的3D模型能更为清晰地显示右房内隔膜梗阻的空间位置。3D-SSFP可作为构建3D模型的首选磁共振序列。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中清晰显示解剖畸形,将更有效地辅助诊断并应用于优化手术方案,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带来精准化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2D MRCP与3D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宋维通 韩鹏 +1 位作者 杨献峰 王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3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在胰胆管疾病中,分别使用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3D MRCP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 R C P检查,并进行2D、3D成像,对比不同成像方式获取的图像效果。结果:2D MRCP获取的图像优良率为98.... 目的:探讨在胰胆管疾病中,分别使用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3D MRCP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 R C P检查,并进行2D、3D成像,对比不同成像方式获取的图像效果。结果:2D MRCP获取的图像优良率为98.00%,明显高于3D MRCP 88.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图像显示情况上,2D序列在伪影上明显少于3D序列(P<0.05);在胰胆管显示情况情况上,2D序列在肝内胆管与胰管的显示上高于层厚1.6mm的3D序列(P<0.05),但2D序列与层厚4mm的3D序列在肝内胆管显示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肝总管、胆囊、胆囊管的显示上,2D与3D序列的显示上无显差异(P>0.05)。结论:在胰胆管疾病中,应用2D MRCP成像的质量明显高于3D MRCP成像,所以2D MRCP更适用于胆管系统疾病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MRCP 3d MRCP 胰胆管 成像技术 对比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磁共振3D-pcASL成像技术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福香 李彩霞 +1 位作者 徐焱 金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8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磁共振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技术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I、DWI及3D-pcASL检查,并测量溶...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磁共振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技术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I、DWI及3D-pcASL检查,并测量溶栓治疗前、后半暗带区脑血流量(CBF)。结果治疗前,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3D-pcASL图像分别显示为高信号和低灌注;32例患者3D-pcASL图像的低灌注区域范围明显大于DWI图像。治疗后,30例患者梗塞区呈高灌注改变,CBF值明显增大,周围半暗带出现匍匐走行的条、团块状高灌注信号;半暗带ROI的CBF值为(63.99±8.69)mL/(100 g·min),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3.84±1.62)mL/(100 g·min)(P<0.05)。1例异常特高灌注患者为卒中后出血改变;1例患者治疗前、后均呈低灌注区,面积和CBF值无明显改变。结论 3D-pcASL成像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脑血流检查技术,有利于及时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并判断预后,其客观影像信息对临床精准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 3d-pcASL成像技术
下载PDF
3D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孙逢春 尤精武 张雅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5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3D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用以提升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方法:以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脑内科进行治疗的50例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50例同时期在我院进... 目的:分析并探讨3D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用以提升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方法:以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脑内科进行治疗的50例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50例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组成对照组,对所有人员实施3D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检测,对比两组动脉狭窄率、斑块面积、增强指数、LSA深度以及LSA数量等影像学特征,分析该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受检人员增强指数为(0.89±0.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0±0.29)%(t=3.540,P=0.001);LSA深度为(16.72±1.51)mm,较之对照组的(20.78±4.69)mm则明显较低(t=5.589,P=0.000);两组狭窄率、斑块面积、L S A数量等指标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3D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有关键意义,可以帮助医师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通过及时有效干预降低严重脑血管疾病发生概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脑血管病变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斑块特征及分布与轻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胡满意 王跃 +1 位作者 李慧东 叶自青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62-66,共5页
目的:利用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 HR-MRI)技术,分析轻度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斑块特征和分布,以及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64例轻度MCA狭窄(狭窄程度<50%)患者,... 目的:利用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 HR-MRI)技术,分析轻度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斑块特征和分布,以及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64例轻度MCA狭窄(狭窄程度<50%)患者,按照是否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症状组(30例)和无症状组(34例),评估两组患者的斑块强化程度和分布,分析斑块在HR-MRI上的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64例患者共有71个斑块,其中30个责任斑块,41个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显著强于非责任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45,P<0.05);与非责任斑块相比,责任斑块在MCA的背侧壁和上壁更集中,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发生正性重构的可能性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8,P<0.05)。结论:在轻度MCA狭窄患者中,斑块的强化程度、分布位置及血管正性重构指标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d HR-MRI) 颅内斑块 轻度大脑中动脉狭窄 脑卒中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运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冯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2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影像科接受检查的5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长轴MRI以及磁共振...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影像科接受检查的5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长轴MRI以及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检查,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DWI以及常规MRI序列无明确异常高信号区域;MRA检查提示动脉狭窄8例。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显示30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减低情况,病变侧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与健侧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比值平均值为38.51%;经复查显示有5例患者原有的灌注区域有所恢复,但是与对侧比较相差并不明显,且另有7例患者在复查时发现灌注减低区域的面积较之前有所增大。17例患者没有发现明确异常灌注情况。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对3D-ASL的体验度最高,满意度达100.00%,而对其他方式的满意度仅为7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诊断中应用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有利于尽早发现患者局部脑组织异常情况,明确病变程度,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 短暂性脑缺血 临床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翟方兵 韩万智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0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MRTA)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136例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MRTA检测,并将MRTA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再行3D-VIBE检测,分析M... 目的观察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MRTA)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136例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MRTA检测,并将MRTA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再行3D-VIBE检测,分析MRTA、3D-VIBE在TN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136例患者经手术结果证实119例伴有血管压迫,其中10例(8.40%)单纯静脉压迫,98例(82.35%)单纯动脉压迫,11例(9.24%)复合压迫;经MRTA检测显示阳性121例,并经手术证实伴有责任血管110例,TN检出率为88.97%(121/136);MRTA检测15例阴性患者再次行3D-VIBE检测,其中检出阳性11例,其中责任血管压迫9例(7例未单纯静脉压迫,1例为单纯动脉压迫,1例复合压迫),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TN检出率为97.06%(132/136)。结论将MRTA及3D-VIBE技术联合应用于TN中诊断效果良好,3D-VIBE技术可提升TN检出率,对三叉神经及其周边血管进行精确显示,进而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 3d-VIBE技术
下载PDF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3D打印技术在早期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王贵刚 董跃华 +3 位作者 魏玉磊 杜晖 张丽美 杨燕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4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87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术前采取...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87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术前采取常规CT检查患者44例(常规组)、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检查患者43例(联合组),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2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常规组和联合组的病变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45%(42/44)、100%(4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2.001,P值=0.157)。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胸管引流量降低(P<0.05),切缘宽度增加(P<0.05),手术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低于常规组的31.82%(P<0.05)。结论:使用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有助于提高早期NSCLC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效果,包括准确定位病灶、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段切除术 CT支气管血管成像 3d打印技术
下载PDF
数字医学3D成像技术与传统2D成像技术在儿童腹部实体肿瘤术前医患沟通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吴昌耀 李强辉 +5 位作者 周维模 龙雪峰 许林 全军利 农振良 梁仕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3期34-37,共4页
目的比较数字医学3D成像技术与传统2D成像技术在儿童腹部实体肿瘤术前医患沟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80例腹部实体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 目的比较数字医学3D成像技术与传统2D成像技术在儿童腹部实体肿瘤术前医患沟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80例腹部实体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使用数字医学3D成像技术进行术前医患沟通,对照组使用传统2D成像技术进行术前医患沟通。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满意度。结果沟通后,两组患儿家属的SAS和SD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医学3D成像技术在儿童腹部实体肿瘤术前医患沟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减轻患儿家属术前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了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增强了患儿家属对医疗过程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医学3d成像技术 儿童 腹部实体肿瘤 术前医患沟通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璐 张红霞 张修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79-383,共5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多参数、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成像方法不断涌现,为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检...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多参数、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成像方法不断涌现,为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检出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其中,超快速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合成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指纹打印技术及一系列高级扩散加权成像技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和拉伸指数模型成像)均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乳腺病变潜在的组织学或病理学特征,为良恶性鉴别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将从成像原理、技术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多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上述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良恶性病变 快速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 合成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指纹打印技术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3D成像技术在眼眶部扫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耀飞 杨全新 +3 位作者 吴永彬 俱增武 苟程 张晶晶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D成像技术在眼眶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我院奥泰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在2013年8月份-12月份期间对30例志愿者的眼眶部分别进行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并进行对比。并比较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 目的:探讨磁共振3D成像技术在眼眶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我院奥泰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在2013年8月份-12月份期间对30例志愿者的眼眶部分别进行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并进行对比。并比较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前后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应用3D成像技术与2D成像技术相比较:(1)扫描时间:3D成像技术扫描时间明显缩短;(2)两种技术所做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3D成像技术图像明显高于2D成像技术图像;(3)两种成像技术MR图像质量情况:3D成像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于2D成像技术。结论:磁共振3D成像扫描技术能更清楚的显示眼眶部的解剖结构、提高病变的诊断价值,减小运动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成像技术 眼眶 磁共振
下载PDF
磁共振3D-pCASL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蒋代彬 杨清 +1 位作者 张国靖 李兰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59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完成常规...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59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3D-pCASL检查;测量病灶及对侧镜像区域脑组织脑血流量(CBF);绘制ROC曲线,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结果: 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终均得到确诊,患者经3D-pCASL成像技术检测确诊60例,诊断符合率为98.36%( P >0.05);DWI检查确诊58例,诊断符合率95.08%( P >0.05);观察组患者健侧CB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患侧CBF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单一DWI、3D-pCASL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DWI及3D-pCASL联合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单一DWI、3D-pCASL检查( P <0.05)。结论:将3D-pCASL成像技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实现脑血流量的可视化,弥补传统DWI存在的弊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 成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分析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丙军 周雁玲 蔡锦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6期176-177,共2页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中使用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 W I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基于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中使用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 W I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基于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检测,将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CBF分布:对照组左侧CBF绝对值(49.56±5.21)与右侧(50.33±5.82)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左侧C B F绝对值中,右侧高信号(32.76±3.52)高于左侧高信号(18.63±2.11),P<0.05;观察组右侧C B F绝对值中,左侧高信号(40.58±5.28)高于主右侧高信号(15.39±1.58),P<0.05。(2)rCBF、FIM评分:观察组治疗后的rCBF(72.55±6.95)%、FIM评分(56.48±6.17)分均高于治疗前(51.08±6.52)%、(36.53±4.21)分,P<0.05。结论: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在急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提供有效数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3d-ASL 脑灌注成像技术 dWI 急性脑卒中 应用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改良动物线圈优化KM小鼠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杰 李佳丽 +1 位作者 沈亚琪 王秋霞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3D表面扫描技术改良5 cm动物线圈,优化KM小鼠成像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3D表面扫描仪对5 cm动物线圈扫描,并个性化设计完成线圈专用小鼠扫描支架,用于在3.0 T上对KM小鼠进行多时间点优化成像研究。6只荷瘤KM小鼠腹腔... 目的探讨基于3D表面扫描技术改良5 cm动物线圈,优化KM小鼠成像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3D表面扫描仪对5 cm动物线圈扫描,并个性化设计完成线圈专用小鼠扫描支架,用于在3.0 T上对KM小鼠进行多时间点优化成像研究。6只荷瘤KM小鼠腹腔麻醉后,在3.0 T磁共振仪上采用5 cm动物线圈进行扫描,对比采用支架前后MR图像,并记录预扫描次数,整个扫描过程和开始及结束时间。图像质量评估采用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使用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信噪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主观指标由两名读片医师对前后图像出现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伪影进行3等级评分。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位医师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检验评估。结果使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2个磁共振线圈平台支架(简称3D支架)。两位读片医师间对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判断进行一致性分析,其κ值均在0.7以上提示一致性良好。未采用3D打印支架时,总共预扫描需进行21次,成功率为28.57%(6/21),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7.6 min;采用3D支架后,总共预扫描6次(每个小鼠预扫描1次成功),成功率100%(6/6),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0.8 min,时间缩短了38.64%。使用3D支架前后SNR分别为2.16±0.18、2.41±0.14,CNR分别为1.48±0.11、1.86±0.14,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均<0.05。与未使用3D打印支架相比,使用3D打印支架后降低了对检查部位的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两位读片医师分别对使用3D打印前后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评分,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0.05。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磁共振动物线圈支架,增加了扫描定位成功率和图像的信号强度,缩短了成像时间并减少伪影,在磁共振动物模型扫描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磁共振线圈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1.5T磁共振3D-SPACE序列与3D-TSERT序列在MRCP成像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9
17
作者 夏加林 万仁志 +2 位作者 陈建新 马明 陈振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4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通过MR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 sampling perfer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e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与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TSE Retore,3D-TSERT)序列对胰胆管水... 目的:通过MR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 sampling perfer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e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与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TSE Retore,3D-TSERT)序列对胰胆管水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grapgy,MRCP)中的成像质量进行对比,优化MRCP的成像序列。方法:对48位受检者分别用3D-SPACE序列与3D-TSERT序列行MRCP检查,将采集到的影像利用siemens 3D软件进行MIP(maxium intensity projection)重建,并对2种图像的显示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D-SPACE序列的MRCP显示肝段胆管、胰管的效果明显优于3D-TSERT-MRCP序列(P﹤0.05),2种成像序列显示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1.5TMRI检查中,应用3D-SPACE序列的MRCP在检查时间及成像质量上都优于3D-TSE序列,应成为常规MRCP的首选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CP 3d—SPACE序列 3d—TSERT序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3D动脉自动自旋标记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晓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12期58-62,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3D动脉自动自旋标记技术(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3D动脉自动自旋标记技术(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 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DWI联合3D ASL技术测量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及其镜面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绝对值和相对值,计算相对CBF(rCBF)和相对ADC(rADC),比较DWI联合3D ASL对AIS的诊断价值。结果:ASI患者脑梗死病灶区rCBF为(26.16±8.23)ml/(min·100 g),缺血半暗带区的rCBF为(35.35±4.16)ml/(min·100 g),镜面区rCBF为(46.03±6.28)ml/(min·100 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患者脑梗死病灶区的rADC为(0.46±0.16)μm^(2)/ms,缺血半暗带区的rADC为(0.65±0.14)μm^(2)/ms,镜面区rADC为(0.79±0.11)μm^(2)/ms,脑梗死病灶区、缺血半暗带rADC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低(P<0.05)。DWI联合3D ASL检出ASI患者出血敏感度为87.50%,准确度为85.42%。结论:DWI联合3D-ASL检测有助于提高ASI诊断的准确性,对后续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3d 动脉自动自旋标记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联合DWI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鑑 张婧如 +1 位作者 兰友希 丘洪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11期2010-2013,共4页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所选5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均是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收治病例中抽出,后纳入观察组,并抽出同...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所选5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均是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收治病例中抽出,后纳入观察组,并抽出同等例数健康受检者,纳入对照组,均予以其进行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联合DWI检测,分析联合检测方法在病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对照组左侧CBF绝对值与右侧比较,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左侧与右侧的CBF绝对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左侧CBF绝对值中的右侧高信号,较左侧高信号高(P<0.05),右侧CBF绝对值比较中,观察组左侧高信号较右侧高信号高(P<0.05);联合检测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敏感度、特异度和漏诊率分别为92%(46/50)、96%(48/50)、4%(2/50)。结论: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联合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检测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能降低患者漏诊率,为临床尽早开展有效治疗控制住其病情进展提供依据,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3d-ASL功能成像技术 dW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应用
下载PDF
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3D-SPACE序列在磁共振胰岛管水成像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建明 彭涛 +1 位作者 王宗勇 王娜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3期77-79,102,共4页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三维快速自转回波成像技术(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三维快速自转回波成像技术(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4名受检者行胰胆管水成像,同时采用3D-SPACE的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序列扫描,两名高年资医师对成像效果进行评价和评分,评分的结果采用秩和校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分辨率3D-SPACE原始图像对微小病变显示更清晰;低分辨率3D-SPACE成像时间更快;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胆总管显示评分差异:P=0.899,左、右肝内胆管、主胰管显示评分差异:P=0.623)。结论对于配合程度较差的受检者应用低分辨率3D-SPACE更易获得较理想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 最大密度投影 分辨率 3dSPA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