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蜜蜂磁受体基因AmMagR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方媛 李茫 +3 位作者 张含 廖春华 王子龙 颜伟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1328,共8页
本研究旨在克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磁受体基因AmMagR的序列,并分析该基因在工蜂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期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西方蜜蜂工蜂为材料,提取其总RNA,通过RT-PCR技术克隆西方蜜蜂MagR基因的序列... 本研究旨在克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磁受体基因AmMagR的序列,并分析该基因在工蜂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期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西方蜜蜂工蜂为材料,提取其总RNA,通过RT-PCR技术克隆西方蜜蜂MagR基因的序列;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在西方蜜蜂工蜂不同日龄(1日龄、5日龄和21日龄)和不同组织(头部、胸部和腹部)中Mag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克隆到西方蜜蜂MagR基因,并命名为AmMagR(GenBank登录号:MH635411),其序列长度为748 bp,编码区长390 bp,编码130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量为14.142 kDa,理论等电点为9.06,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且在第24~126位氨基酸之间得到一个结构域Fe-S_biosyn。系统发育树显示,西方蜜蜂AmMagR与小蜜蜂Apis florae AfIscA(IscA别称MagR)、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AcIscA基因聚成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mMagR基因在西方蜜蜂不同日龄的工蜂头部、胸部和腹部均有表达。5日龄工蜂的相对表达量最高,5日龄工蜂头部和胸部的AmMag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1日龄(P<0.05)和21日龄(P<0.05),腹部AmMag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21日龄(P<0.05),但与1日龄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日龄、5日龄和21日龄工蜂胸部的AmMagR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头部和腹部(P<0.05);1日龄工蜂头部AmMagR基因表达量均高于腹部(P<0.05),但5日龄和21日龄工蜂AmMagR基因在头部与腹部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明确了该基因在西方蜜蜂工蜂不同日龄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推测AmMagR可能参与了西方蜜蜂的定位、归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蜜蜂 工蜂 磁受体基因 AmMagR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紫色红曲霉磁受体IscA1的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2
作者 黄胜男 刘应保 +1 位作者 张佳兰 高梦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2-760,共9页
为初步揭示磁受体IscA1在紫色红曲霉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同源克隆方法,经PCR扩增和DNA测序,获得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SKY219)中IscA1的编码区序列。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IscA1蛋白具有典型的Fe-S簇生物合成超家族和磁... 为初步揭示磁受体IscA1在紫色红曲霉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同源克隆方法,经PCR扩增和DNA测序,获得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SKY219)中IscA1的编码区序列。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IscA1蛋白具有典型的Fe-S簇生物合成超家族和磁受体的保守结构域,含有60个可能的磷酸化修饰位点,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其二、三级结构组成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次是α-螺旋、β-转角。蛋白互作的分析结果发现,IscA1可以与Fe-S簇装配辅助蛋白IscA2及Grx5发生非特异性结合,IscA1和Grx可以被分子伴侣DnaJ蛋白激活,IscA1和不同蓝光受体蛋白之间存在较强的亲和力。表明IscA1在紫色红曲霉的Fe-S簇合成和磁感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受体 IscA1基因 紫色红曲霉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分析
下载PDF
磁场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及磁受体和铁离子转运蛋白的鉴定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寒冰 李建 +5 位作者 严俊杰 车金超 Irum Mukhtar 傅俊生 谢宝贵 陶永新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6-1015,共10页
磁场作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磁场对大型真菌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铷磁铁对金针菇菌丝进行处理,检测金针菇菌丝在不同磁极刺激下的生长和基因表达规律。结果显示:磁场是铷磁铁抑... 磁场作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磁场对大型真菌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铷磁铁对金针菇菌丝进行处理,检测金针菇菌丝在不同磁极刺激下的生长和基因表达规律。结果显示:磁场是铷磁铁抑制金针菇菌丝生长的主要原因,且在磁感应强度0.003T以上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通过同源比对获得一个金针菇磁受体和一个铁离子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ff-magr和ff-fief。定量PCR结果显示ff-magr在N极和S极均出现显著下调表达,N极和S极磁场对ff-fief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磁受体蛋白参与了金针菇菌丝受磁场抑制的应答过程,而磁受体不仅仅是通过调控铁的含量来调控菌丝的生长发育。以上结果为合理利用磁场调控真菌生长发育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深入研究磁场对真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菌丝 磁受体 铁离子转运蛋白
原文传递
铁硫簇结合蛋白1的磁感应能力
4
作者 刘梦楠 田萧羽 +3 位作者 方文灿 吴宁 李锦 李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究铁硫簇结合蛋白1(ISCA1)磁场刺激后对细胞钙内流的影响。方法(1)制备携带ISCA1基因的质粒、携带Magneto 2.0序列的质粒和空载质粒,且3种质粒均携带mCherry基因,包装成慢病毒感染HEK293A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感染效率。(2)... 目的探究铁硫簇结合蛋白1(ISCA1)磁场刺激后对细胞钙内流的影响。方法(1)制备携带ISCA1基因的质粒、携带Magneto 2.0序列的质粒和空载质粒,且3种质粒均携带mCherry基因,包装成慢病毒感染HEK293A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感染效率。(2)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ISCA1与隐花色素1(CRY1)和CRY2蛋白之间的结合。(3)在磁场(40 mT,0.1 Hz,90%占空比)条件下,活细胞钙成像技术检测高表达ISCA1或Magneto 2.0细胞的钙内流。结果(1)在HEK293A细胞中观察到红色荧光,表明慢病毒转染成功。(2)外源ISCA1蛋白与内源CRY1或CRY2蛋白不结合。(3)与加磁前相比,加磁后Magneto 2.0组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增加(1.8±0.5)倍(P<0.05),即发生显著的钙内流;而ISCA1组及细胞对照组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与加磁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外源高表达ISCA1的细胞在此磁场条件刺激后未引起细胞钙内流,无明显磁感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硫簇结合蛋白1 隐花色素 磁受体蛋白 感应 遗传学
下载PDF
动物的磁感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珮琳 谢灿 《科学》 2017年第3期23-27,共5页
动物迁徙始终是一个未完全解开的谜,跋涉成千上万公里而不迷路,究竟是什么在起导航作用?其生物学原理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 动物导航 感应 小体 隐花色素 磁受体蛋白
下载PDF
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的作用
6
作者 宋思佳 覃思颖(综述) +1 位作者 洪颖 张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8-571,共4页
眼的非视觉功能包括生物昼夜节律的调节以及生物感磁。生物感磁是指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可通过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具有视网膜结构的生物可能是以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作为磁受体,完成生物感磁过程。生物感磁的假说分别是基于化学反应... 眼的非视觉功能包括生物昼夜节律的调节以及生物感磁。生物感磁是指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可通过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具有视网膜结构的生物可能是以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作为磁受体,完成生物感磁过程。生物感磁的假说分别是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以及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这2个假说都认为视网膜上的分子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受体蛋白,眼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器官。但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认为是通过自由基电子自旋方式的改变,影响了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的分子结构,引起下游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化学产物,从而感受到磁场的变化;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指出隐花色素蛋白作为光受体,与另一种磁受体蛋白经过多聚反应形成棒状小体,光信号和磁信号的耦合影响了棒状的复合体指向的变化。这些视网膜上的改变再通过某种途径传输至大脑,从而产生方向感。研究生物感磁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诊断和治疗眼脑疾病,并且带来磁敏材料领域的革新。本文就眼非视觉功能、生物感磁过程的机制假说和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视觉功能 生物感 隐花色素 磁受体蛋白
下载PDF
Modern treatment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被引量:17
7
作者 Kevin K Roggin Mitchell C Posn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6期6720-6728,共9页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are rare mesenchymal smooth muscle sarcomas that can arise anywhere with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poradic mutations within the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of the interstiti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are rare mesenchymal smooth muscle sarcomas that can arise anywhere with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poradic mutations within the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of 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he key molecular step in GIST carcinogenesis. Although many patients are asymptomatic, the most common associated symptoms include: abdominal pain, dyspepsia,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and anorexia. Rarely, GIST can perforate causing life-threatening hemoperitoneum. Most are ultimately diagnosed on cross-sectional imaging studies (i.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combination with upper endoscopy.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these tumors within the smooth muscle layer and acquisition of neoplastic spindle cells harboring mutations in the c-KIT gene is pathognomonic. Curative treatment requires a complete gross resection of the tumor. Both ope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s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recurrence rates and improve long-term survival. While there is considerable debate over whether GIST can be benign neoplasms, we believe that all GIST have malignant potential, but vary in their propensity to recur after resection and metastasize to distant organ sites.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e location, size (i.e., > 5 cm), grade (> 5-10 mitoses per 50 high power fields and specific mutational events that are still being defined. Adjuvant therapy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such as imatinib mesylate,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fter one year of therapy. Treatment of locally-advanced or borderline resectable gastric GIST with neoadjuvant imatinib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regression in a minority of patients and stabilization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This treatment strategy potentially reduces the need for more extensive surgical resections and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eligible for curative therapy. The modern surgical treatment of gastric GIST combines the novel use of targeted therapy and aggressiv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procedures to provid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is lethal, but rare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Laparoscopic resec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matinib mesylate Gastrectomy
下载PDF
Ephrin B2受体对皮质脑梗死远隔部位血管发生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8
作者 侯清华 曾进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0期790-792,共3页
脑梗死不仅是局部损伤,而且还会引起远隔缺血部位的继发性损伤,这种继发性损伤会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Ephrin B2受体(EphB2)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脑内EphB2的作用,能促进实验性脑梗死后内... 脑梗死不仅是局部损伤,而且还会引起远隔缺血部位的继发性损伤,这种继发性损伤会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Ephrin B2受体(EphB2)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特异性抑制剂阻断脑内EphB2的作用,能促进实验性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改善神经功能,并可能影响远隔部位血管发生和神经可塑性,有望成为减轻脑梗死远隔部位损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RINB2 磁受体 脑梗死 血管发生 神经可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