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赤道处化极方法 被引量:18
1
作者 骆遥 薛典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98-3004,共7页
化向地磁极(化极)是最基本的磁测资料处理方法之一,化极能消除或减少斜磁化影响,提高对磁测资料的认识程度和解释水平,对研究地壳产生的磁异常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纬度地区特别是磁赤道处,化极处理很不稳定甚至奇异,一直是位场研究的难点... 化向地磁极(化极)是最基本的磁测资料处理方法之一,化极能消除或减少斜磁化影响,提高对磁测资料的认识程度和解释水平,对研究地壳产生的磁异常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纬度地区特别是磁赤道处,化极处理很不稳定甚至奇异,一直是位场研究的难点.针对地磁纬度较低特别是磁赤道地区磁异常化极的困难,利用从磁北极处垂直磁化向低纬度地区水平磁化方向转换稳定的特点,提出"狭义化赤"概念,并将其与低纬度磁异常"倒相"解释方法结合,提出专门用于磁赤道处化极的方法.该方法扩展了现有的化极理论,实现了磁赤道处的稳定化极.区别于目前任何方法,专门用于(近)水平磁化条件下的化极计算,具有原理简单,实现方便,收敛速度快等特点.对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计算表明这种针对磁赤道地区磁异常的化极处理方法是稳定、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 化极 磁赤道 狭义化赤 位场转换
下载PDF
太阳和地磁活动对磁赤道地区低热层NO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升高 方涵先 +1 位作者 翁利斌 汪四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8-1456,共9页
利用SNOE卫星1998年3月11日至2000年9月30日共计935天观测的NO密度和太阳软X射线数据,分析了低热层N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响应,得出了以下结论:NO密度从96.67km开始增加,大约在105~110km高度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 利用SNOE卫星1998年3月11日至2000年9月30日共计935天观测的NO密度和太阳软X射线数据,分析了低热层N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响应,得出了以下结论:NO密度从96.67km开始增加,大约在105~110km高度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同一高度处一般夏季期间最大,冬季次之,春秋分季最小;密度峰值大小变化范围约为(0.5~1.5)×108 mol/cm3,峰值高度基本分布在107km和113km高度处,且不随太阳活动变化,平均值约为107km;NO密度与太阳软X射线及地磁Ap指数的相关系数在不同高度存在0、1和2天的最佳延迟时间,而同太阳软X射线的统计关系在不同高度和季节存在"线性"、"放大"和"饱和"现象;从统计和事件分析结果来看,太阳活动对磁赤道地区低热层NO密度的气候尺度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地磁活动,但地磁活动对NO短期变化贡献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软X射线 Ap指数 磁赤道地区 NO密度
下载PDF
利用IMAGE卫星观测数据重建地球等离子体层的磁赤道面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波 李亮 陈志强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美国利用IMAGE卫星的极紫外辐射(EUV)探测器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了连续5年的遥感成像观测。由于IMAGE卫星数据是沿观测路径上的积分投影数据,并且存在地球"遮挡"、"阴影"、"数据缺失"等问题,无法直接利... 美国利用IMAGE卫星的极紫外辐射(EUV)探测器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了连续5年的遥感成像观测。由于IMAGE卫星数据是沿观测路径上的积分投影数据,并且存在地球"遮挡"、"阴影"、"数据缺失"等问题,无法直接利用传统的CT方法对等离子体层进行三维重建。本文利用地球磁场模型,基于地球等离子体层的物理性质,建立一个联系地球磁赤道面密度与投影数据的EUV成像模型,实现了从单个角度的EUV观测图像进行地球等离子层三维重构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卫星 EUV观测数据 地球等离子体层 磁赤道 重建算法
下载PDF
磁赤道异常区的日食电离层效应
4
作者 何友文 孙宏林 苗卫苏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z1期184-189,共6页
分析了全食带大体位于磁赤道的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期间,地处磁赤道异常区的广州和海南站的日食电离层效应,并结合同期富克、中坜和Okinawa站及有比对意义的环食带大体位于"北驼峰"所在区域,而稍远离磁赤道的1958年4月19日... 分析了全食带大体位于磁赤道的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期间,地处磁赤道异常区的广州和海南站的日食电离层效应,并结合同期富克、中坜和Okinawa站及有比对意义的环食带大体位于"北驼峰"所在区域,而稍远离磁赤道的1958年4月19日环食期间,广州、海南和中坜站日食电离层效应观测结果证实:日食期间,"喷泉"效应所致的"驼峰"有南移和不变两种情况;f0F2总是存在日食日值持续增大,以致有时出现大于控制日值的情况.作者对磁赤道异常区日食电离层效应的动力学和电动力学特征作了定性讨论,再次肯定:全(环)食带位置是关键因素,它将对空间等离子体温度的下降,磁赤道上空等离子体沿场双极扩散和"喷泉"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电离层效应 磁赤道异常区 "喷泉"效应 沿场扩散
下载PDF
克服低纬度化磁极困难的有效方法 被引量:13
5
作者 姚长利 管志宁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78-181,共4页
低纬度地区(尤其是磁赤道附近)磁场化极是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这里提出的方法只时常规化极稍加改进,通过时化极因子的频点偏移,避开无界点,使化极结果改善很大,甚至在赤道上也可以化极。它既有很高的精度,又因仍是在频... 低纬度地区(尤其是磁赤道附近)磁场化极是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这里提出的方法只时常规化极稍加改进,通过时化极因子的频点偏移,避开无界点,使化极结果改善很大,甚至在赤道上也可以化极。它既有很高的精度,又因仍是在频率域内进行,故计算方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赤道 频率域 有效法 纬度 法勘探
下载PDF
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英文)
6
作者 陈培仁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S1期7-18,共12页
文章揭示出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四个特点,即: 1、两日振荡在一天之内的发展消亡过程与赤道异常同步; 2、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的振荡相位与磁赤道附近的振荡相位相反; 3、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开始同步振荡的时间比磁赤道附近晚3小时左右; 4... 文章揭示出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四个特点,即: 1、两日振荡在一天之内的发展消亡过程与赤道异常同步; 2、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的振荡相位与磁赤道附近的振荡相位相反; 3、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开始同步振荡的时间比磁赤道附近晚3小时左右; 4、振幅靠南北峰附近最强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至最后消失。 文章论述可用不同周期赤道异常振荡的叠加来解释经常观测到的赤道异常的逐日起伏(day-to-day-Variability)。 文章还讨论了磁暴或电离层暴引起的起伏与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差别。 最后文章还给出了这种两日振荡的产生机制:即存在于中层及低热层中的大气行星波会调制潮信风并通过发电机过程导致电流及电场也具有相应行星波周期的振荡。当具有行星波周期振荡的电场沿磁力线传到F层并通过喷泉效应就会产生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初步完成的数值模拟计算已证实这种物理机制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异常 电离层暴 磁赤道 大气行星波 EQUATORIAL LATITUDE STORM 喷泉效应 消亡过程 波周期
下载PDF
赤道电离层F层不均匀体及其在东亚的特性(英文)
7
作者 王文斌 陈培仁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S1期75-96,共22页
赤道电离层F层不均匀体是一种夜间电离层等离子体偏离正常分布的扰动现象。它然极为深远的空间物理意义。夜间离子体不均匀体一般可分为两类:汽泡不均匀体和底部正弦型不均匀体,它们对应于不同的激发机制,发展规律和空间物理效应。 汽... 赤道电离层F层不均匀体是一种夜间电离层等离子体偏离正常分布的扰动现象。它然极为深远的空间物理意义。夜间离子体不均匀体一般可分为两类:汽泡不均匀体和底部正弦型不均匀体,它们对应于不同的激发机制,发展规律和空间物理效应。 汽泡不均匀体是赤道电离层电场和背景等离子体分布的共同作用结果,F层底部的大尺度扰动由于重力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的放大,在E×B漂移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形成等离子体汽泡,并通过级联过程将自由能向短波不均匀体传输,导致各种尺度等离子体不均匀体的发展。汽泡可穿过F层峰,并首先从小尺度不均匀体开始衰减。 汽泡不均匀体对应于区域扩展,并产生TEC耗空及闪烁,所有这些现象都有不同的季节,太阳周期及日变化,其原因在于产生不均匀体的电场及空间物理环境对各种空间物理条件的响应。闪烁具有明显的太阳活动周期变化,其表现是:(1)太阳活动高年有饱和的GHz/UHF闪烁,闪烁的最强活动区出现在赤道异常峰附近;(2)太阳活动高年赤道异常峰区有VHF信号的去极化效应;(3)太阳活动低年闪烁主要出现在磁赤道附近,只有弱的GHz/UHF闪烁。其原因是太阳活动高年,赤道异常峰区域在日落后2—3小时内达到最大等离子体密度偏离,汽泡不均匀体的场向效应导致在赤道异常峰附近最在的等离子体密度偏离,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匀体 赤道异常 太阳活动 汽泡 磁赤道 等离子体密度 EQUATORIAL 泰勒不稳定性 LATITUDE 空间物理
下载PDF
地球是块大磁石
8
作者 李昊 《少儿科技博览》 2005年第Z1期12-12,共1页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人们就利用指南针在行军和航海中辨别方向。指南针之所以总是停留在南北方向上,是因为地球上存在支配磁针指向的神秘力量——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石。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人们就利用指南针在行军和航海中辨别方向。指南针之所以总是停留在南北方向上,是因为地球上存在支配磁针指向的神秘力量——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石。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北极和磁南极,磁性最弱的地方是磁赤道。地磁南北极与地理两极不重合,偏离一个角度——磁偏角,大约11°,如图1。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磁赤道 南极 南北极
原文传递
Oxygen cyclotron harmonic waves observed using Van Allen Probes 被引量:1
9
作者 YU XiongDong YUAN ZhiGang +4 位作者 WANG DeDong HUANG ShiYong LI HaiMeng YU Tao QIAO Z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310-1316,共7页
Fine structured multiple-harmonic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t frequencies around the equatorial oxygen cyclotron harmonics are observed by Van Allen Probe A outside the core plasmasphere(L^5) off the magnetic equator... Fine structured multiple-harmonic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t frequencies around the equatorial oxygen cyclotron harmonics are observed by Van Allen Probe A outside the core plasmasphere(L^5) off the magnetic equator(MLAT~.7.5°)during a geomagnetic storm. We find that the multiple-harmonic emissions have power spectrum density(PSD) peaks during 2–8equatorial oxygen gyroharmonics( f ~ n fO+, n=2–8), while the fundamental mode(n=1) is absent, implying that the harmonic waves are generated near the equator and propagate into the observation region. Additionally, these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re linearly polarized. Different from the equatorial noise emission that propagates considerably obliquely, these emissions have moderate wave normal angles(approximately 40°–60°), which predominately increase as the harmonic number increases.Considering their frequency and wave normal angle characterist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multiple-harmonic emiss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cyclotron harmonic waves Van Allen Probes Ring current ions Radiation be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