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磁量图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铁过量沉积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范敬争 李冠武 +5 位作者 田亚楠 周蕾 陈瑶 袁军 黄影珠 常时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志愿者与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苍白球(GP)磁化率的差异,探讨MR磁量图(QSM)对GP非血红素铁的定量评估反映脑可能损伤或退化的潜在价值。材料与方法 21例ICH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接受了CT及MR多回波QSM检查。在QSM图上...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志愿者与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苍白球(GP)磁化率的差异,探讨MR磁量图(QSM)对GP非血红素铁的定量评估反映脑可能损伤或退化的潜在价值。材料与方法 21例ICH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接受了CT及MR多回波QSM检查。在QSM图上定量检测两组受检者GP区的磁化率,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GP磁化率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GP磁化率与T2SI及年龄之间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GP磁化率与发病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CH组及对照组之间GP区磁化率(330.92,270.74~510.83;287.34,172.47~319.98)存在显著性差异(Z=-4.147,P<0.05),且ICH组GP区磁化率与其T2信号强度(T2SI)(359.40,281.70~436.50)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15,P<0.01),与血肿发病时间(338h,1~1800h)呈轻度正相关(r=0.434,P<0.05)。所有受检者GP磁化率与年龄(ICH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6,50~89;66,51~82)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GP区脑铁过量沉积有可能提示脑损伤或功能退化的程度,QSM对GP非血红素铁的定量评估可作为ICH患者脑细胞内铁过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量图 化率 铁定
下载PDF
磁共振图像中磁量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帅 段昶 +4 位作者 张萍 王春梅 刘想 李鸿升 程建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1134,共4页
磁化率是一种描述物质内在磁介质属性的物理量,反映的是物质磁化强度与外界所施加的磁场之间的关系。磁量图(QSM)是一种可在体内对组织宏观磁化率定量的磁共振图像(MRI)技术。QSM可清楚显示具有顺磁性或者反磁性组织的解剖结构。QSM算... 磁化率是一种描述物质内在磁介质属性的物理量,反映的是物质磁化强度与外界所施加的磁场之间的关系。磁量图(QSM)是一种可在体内对组织宏观磁化率定量的磁共振图像(MRI)技术。QSM可清楚显示具有顺磁性或者反磁性组织的解剖结构。QSM算法是解决从测量到的组织磁场中通过非常规的单位偶极子反卷积获得磁化率分布这一病态问题的方法。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基于多角度扫描和面向临床单角度扫描的QSM算法来解决这个病态问题。本文通过介绍QSM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当前多种QSM算法、简要介绍QSM的研究进展,旨在促进QSM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量图 化率 病态 逆问题 反卷积 在体定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带限剪切波变换的磁共振图像融合 被引量:3
3
作者 段昶 汪学刚 +1 位作者 王洪 王帅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6,196,共7页
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能采集人体不同特征数据并形成三维图像。在临床应用中,通常需要将多幅含有不同重要信息的源图像融合到一幅图像中以辅助治疗。而传统的图像融合方法主要针对二维图像,这些方法直接应用于三维数据会导致第三维信息的... 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能采集人体不同特征数据并形成三维图像。在临床应用中,通常需要将多幅含有不同重要信息的源图像融合到一幅图像中以辅助治疗。而传统的图像融合方法主要针对二维图像,这些方法直接应用于三维数据会导致第三维信息的损失。本文结合近期出现的超小波变换——三维带限剪切波变换和四组传统融合准则,提出新的三维磁共振图像融合方法。最后通过四组人脑T2*和磁量图(QSM)源数据,将本文的方法分别与基于二维和三维的小波、双树复数小波的融合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显示基于三维变换的融合方法性能普遍优于基于二维变换的方法;三维方法中,剪切波克服了传统小波变换缺乏表达方向的缺陷,能有效地提高传统图像融合算法的性能,因此,本文的方法质量指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像融合 三维剪切波变换 带限剪切波变换 磁量图
原文传递
Sonography of the small intestine 被引量:10
4
作者 Kim Nylund Svein Фdegaard +5 位作者 Trygve Hausken Geir Folvik Gülen Arslan Lied Ivan Viola Helwig Hauser Odd-Helge Gilj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319-1330,共12页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been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diagnostic possibilities for examining the small intestine. Compared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psule endoscopy 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been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diagnostic possibilities for examining the small intestine. Compared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psule endoscopy and double-balloon endoscopy, ultrasonography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cheap, portable, flexible and user-and patient-friendl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the clinician with image data of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The method has limitations with penetration in obesity and with intestinal air impairing image quality. The flexibility ultrasonography offers the examiner also implies that a systematic approach during scanning is need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scanning techniques and new modalities such as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strain rate imaging, hydrosonography, allergosonography, endoscopic sonography and nutritional imaging, and the literature on disease-specific findings in the small intestine. Some of these methods have shown clinical benefit, while others are und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their role in the diagnostic repertoire. However, along with improved overall image quality of new ultrasound scanners, these methodshave enabled more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mall intestine to be observed. Accordingly, ultrasound of the small intestine is an attractive clinical tool to study patients with a range of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rohn'sdisease Endoscopic sonography ENDOSONOGRAPHY ENTEROCLYSIS Hydroson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ULTRASON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 Visualization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与腔梗患者脑微出血MR磁化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瑶 范敬争 +7 位作者 田亚楠 周蕾 李冠武 陈笛 袁军 黄影珠 张妹 常时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微出血(CMBs)MR磁化率的差异,评价磁化率在预测CMBs风险性中的可行性。方法搜集颅内存在CMBs的ICH和/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3例,其中ICH组3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4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0 ...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微出血(CMBs)MR磁化率的差异,评价磁化率在预测CMBs风险性中的可行性。方法搜集颅内存在CMBs的ICH和/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3例,其中ICH组34例,腔隙性脑梗死组4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0 T MR快速多回波T2*梯度成像序列,通过场到源的反演计算得到可定量的磁量图,逐个分析CMBs灶的信号特征并测量其直径及磁化率。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ICH组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之间CMBs灶直径、磁化率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分析CMBs磁化率与其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CH组与腔梗组的CMBs磁化率分别为(11.78±7.18)ppm.mm3、(6.16±2.95)ppm.mm3,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3.59,P<0.01);其直径分别为(4.03±1.16)mm、(3.05±0.9)mm,二者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t=3.39,P<0.01)。CMBs磁化率和其直径之间无明显相关(r=0.64,P<0.01)。结论磁化率更能直接反映CMBs的内在演变规律,有可能成为一项直接预测CMBs风险性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磁量图 化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