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假磨楔式”:一个概念的发展历史(英文)
1
作者
Thomas H.RICH
PatriciaVICKERS-RICH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6-347,共12页
大多数情况下古生物学是事后解释的科学,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中心任务是解释存在的资料。古生物学成为预测科学的一个罕见的实例见诸于"假磨楔式"这个概念的发展历史中。根据一个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齿骨上的下臼...
大多数情况下古生物学是事后解释的科学,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中心任务是解释存在的资料。古生物学成为预测科学的一个罕见的实例见诸于"假磨楔式"这个概念的发展历史中。根据一个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齿骨上的下臼齿结构,推测出当时尚不知道的上臼齿结构。随后,被认为很可能属于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上臼齿以及更晚的一件具有咬合在一起的上下臼齿的标本的发现证实了最初的假设。磨楔式臼齿结构作为哺乳动物历史中一个关键的创新结构,本身相当复杂。假磨楔式概念的被接受在认识磨楔式臼齿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结构可能发生不止一次。"假磨楔式"这个术语最初提出之后,随着它的使用,一些后来的研究者的用法严重偏离了它的本义。这一术语既被用来描述并不以原始定义的假磨楔式方式咬合的柱齿兽类牙齿,也被用于描述明显属于原始定义的磨楔式而不是假磨楔式牙齿。结果是古生物学界对其定义的理解变得更不准确,这个概念的实用性因此大大削弱。所以,回归最初的定义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哺乳动物
进化
平行演化
磨楔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eupantotherian)化石(英文)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传夔
濑户口烈司
+2 位作者
王元青
胡耀明
常征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55,共11页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黑山
早白垩世
沙海组
真古兽类
磨楔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假磨楔式”:一个概念的发展历史(英文)
1
作者
Thomas H.RICH
PatriciaVICKERS-RICH
机构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墨尔本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克莱顿
出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6-347,共12页
文摘
大多数情况下古生物学是事后解释的科学,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中心任务是解释存在的资料。古生物学成为预测科学的一个罕见的实例见诸于"假磨楔式"这个概念的发展历史中。根据一个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齿骨上的下臼齿结构,推测出当时尚不知道的上臼齿结构。随后,被认为很可能属于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上臼齿以及更晚的一件具有咬合在一起的上下臼齿的标本的发现证实了最初的假设。磨楔式臼齿结构作为哺乳动物历史中一个关键的创新结构,本身相当复杂。假磨楔式概念的被接受在认识磨楔式臼齿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结构可能发生不止一次。"假磨楔式"这个术语最初提出之后,随着它的使用,一些后来的研究者的用法严重偏离了它的本义。这一术语既被用来描述并不以原始定义的假磨楔式方式咬合的柱齿兽类牙齿,也被用于描述明显属于原始定义的磨楔式而不是假磨楔式牙齿。结果是古生物学界对其定义的理解变得更不准确,这个概念的实用性因此大大削弱。所以,回归最初的定义是合适的。
关键词
中生代
哺乳动物
进化
平行演化
磨楔式
Keywords
Mesozoic
Mammalia
evolution
parallelism
tribosphenic
分类号
Q915.87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eupantotherian)化石(英文)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传夔
濑户口烈司
王元青
胡耀明
常征路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地质矿物系
东北煤田地质局
出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55,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72010,49672008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3-SW-127)资助
文摘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关键词
辽宁黑山
早白垩世
沙海组
真古兽类
磨楔式
Keywords
Heishan, Liaoning, Aptian-Albian, Shahai Formation, “eupantotherian”, tribosphenic
分类号
Q915.87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假磨楔式”:一个概念的发展历史(英文)
Thomas H.RICH
PatriciaVICKERS-RICH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eupantotherian)化石(英文)
李传夔
濑户口烈司
王元青
胡耀明
常征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