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磷肥在旱地红壤上的后期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石伟
张丽梅
王劲松
李聪平
顾朝令
赵会玉
-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曲靖市土肥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0-1111,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1130357)资助。
-
文摘
红壤地区施入的磷肥很容易被吸附固定而留存于土壤中,降低磷肥利用效率,留存于土壤中的磷对土壤生态功能和作物养分供应的后续效应值得关注。基于旱地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探讨常规施肥处理(CK)以及短期施入不同磷肥量(P_(2)O_(5),0、50、100、150和1000 kg·hm^(-2))多年后土壤养分、土壤氮循环过程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磷肥处理下,土壤全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转化过程的潜在速率以及产量等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磷的后期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短期投入高剂量磷肥(1000 kg·hm^(-2),P1000)27年后,土壤全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和氮循环相关过程速率,包括氮矿化速率(Nitrogen mineralization rate,Nmin)、固氮酶活性(Soil nitrogenase activity,SNA)、潜在硝化速率(Potential nitrification rate,PNR)(P<0.05),同时降低了净N_(2)O排放潜能(Net N_(2)O production rate,N_(N_(2)O))(P<0.05)。与不施磷(P0)和短期投入低剂量磷肥处理(50,100,150 kg·hm^(-2))相比,P1000处理中,土壤有效磷(AP)、氮矿化速率、固氮酶活性、潜在硝化速率和潜在N_(2)O产生速率(P_(N_(2)O))分别增加了33.3%~76.4%、88.2%~388.1%、111.4%~4826.3%、22.6%~152.4%和13.8%~78.9%(P<0.05),同时净N_(2)O排放潜能也降低了64.6%~78.9%(P<0.05),表现出明显的磷后效,且在作物生长季更为明显。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AP和pH是影响以上土壤生物化学活性最主要的因子。近三年作物平均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无显著差异,但与土壤TP、AP和pH呈显著正相关;但在长期尺度上(1992—2019年),P1000处理相对于其他低磷处理累积增产效应达3%~23%。以上结果表明,酸性红壤中短期大量施用磷肥多年后,由于大量磷肥投入导致的土壤pH提升和磷的缓释效应,使得磷肥在促进土壤肥力、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氮循环转化活性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后期效应。
-
关键词
磷后效
氮循环
红壤
长期施肥
-
Keywords
Residual effect of phosphorus
Nitrogen cycle
Red soil
Long-term fertilization
-
分类号
S158.3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