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变形: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的制约
1
作者 刘奎 陈宣华 +3 位作者 王德润 顾文沛 邵兆刚 张义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93,共17页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对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及早期挤压构造进行了详细解析。结果表明,一系列逆冲断层与褶皱构造造成下...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陆内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解释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对北山东南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及早期挤压构造进行了详细解析。结果表明,一系列逆冲断层与褶皱构造造成下—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地震剖面揭示出2条早白垩世伸展正断层,其中梭梭井断层为南东倾向的低角度铲式正断层,五道明断层为北西倾向的高角度正断层,二者共同切割了早期形成的褶皱-冲断系统,指示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梭梭井断层与五道明断层分别限定了早白垩世总口子盆地的北西和南东边界,使得其具有“地堑”样式,盆地内沉积的下白垩统生长地层发育,表明伸展正断层的活动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梭梭井断层下盘于132~110 Ma经历了快速冷却和剥露事件,该事件与其持续的正断层活动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北山东南部晚中生代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133~129 Ma)。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与局部地幔上涌共同导致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白垩世的区域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 早白垩世 伸展构造变形 磷灰石裂变 挤压-伸展构造转换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缘北山东段中生代以来阶段隆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制约
2
作者 唐卫东 魏立勇 +3 位作者 何佳乐 刘天航 于锴 袁凯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18,共2页
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中南缘,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的交汇部位(余吉远等,2023;唐卫东等,2023)。北山造山带是了解中亚地区古大陆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该地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 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中南缘,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的交汇部位(余吉远等,2023;唐卫东等,2023)。北山造山带是了解中亚地区古大陆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该地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俯冲、碰撞、伸展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 磷灰石 北山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原理及地质演化过程的应用
3
作者 祁翼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5-151,共7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因封闭温度低(60℃~120℃),能记录浅地表冷却过程,在地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介绍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处理与解释,重点阐述该方法在地质演化过程的应用,包括矿床剥露过程、造山带地质... 磷灰石裂变径迹因封闭温度低(60℃~120℃),能记录浅地表冷却过程,在地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介绍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处理与解释,重点阐述该方法在地质演化过程的应用,包括矿床剥露过程、造山带地质演化、盆地演化过程、古地貌研究及断层活动时间等。该方法是研究地质体低温热历史信息最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仍存在测年过程受人为影响较大、不适合低U或年轻地质体测量、实验周期较长等缺点。因此,为更精确地约束地质体演化过程,仍需结合多种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磷灰石裂变 地质应用
下载PDF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健 于强 +3 位作者 王猛 焦建刚 陈长发 马云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8-630,共13页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板块西南边缘。该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变化过程认识不足,尤其是其抬升冷却历史尚未明确。明确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自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时期及速率,为提高对...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板块西南边缘。该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变化过程认识不足,尤其是其抬升冷却历史尚未明确。明确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自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时期及速率,为提高对其成矿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及今后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本文结合区域热年代学数据,采用基于LA-ICP-MS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史反演模拟,综合讨论了金川矿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抬升和冷却过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区南部白家嘴子组的3个混合岩样品产生的裂变径迹池年龄依次为40.8±5.4 Ma、30.8±10.4 Ma和50.9±4.6 Ma。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及反演模拟热史结果,揭示金川岩体及围岩晚白垩世以来(~100 Ma)经历了两个构造抬升阶段:①晚白垩世‒晚中新世时期岩体相对缓慢抬升,②晚中新世以来,岩体快速冷却并被抬升至地表。金川地区晚中新世(~8 Ma)发生的快速抬升是对区域构造演化(喜马拉雅运动Ⅱ)的响应,其动力学环境为南、北双向构造挤压力作用之下,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俯冲楔入到青藏高原之下,导致青藏高原不断向北楔入,同时位于祁连山地体之下的阿拉善地块岩石圈地幔向南楔入(被动俯冲)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之下,形成一种双向挤压对冲模式,使得金川岩体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快速冷却抬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矿床保存 抬升冷却 磷灰石裂变
下载PDF
碧口地块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5
作者 金文正 白万奎 叶治续 《地质学刊》 CAS 2023年第3期231-241,共11页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该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和构造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为精细刻画青藏高原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拼合关系及差异性隆升特征,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碧口地块进行了磷灰石和...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该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和构造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为精细刻画青藏高原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拼合关系及差异性隆升特征,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碧口地块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以及热史模拟和岩石冷却速率计算。结果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在(118±5~265±29)Ma和(29.0±2.7~54.0±7.0)Ma之间;碧口地块东北缘及北缘冷却速率接近,在3.125~3.448℃/Ma之间,东缘冷却速率相对较低,为2.041~2.273℃/Ma。结果表明,中、新生代以来,碧口地块及其周缘总体上经历了持续隆升过程,但不同地区隆升特征具有差异性:碧口地块北侧在早、中侏罗世(151±7)Ma经历了构造挤压和隆升过程;东部相对较晚,在晚侏罗世(143±11)Ma经历了构造隆升阶段;东北端在早白垩世才与华北板块拼接并进入持续构造隆升阶段。进入古近纪(54.0±7.0)Ma隆升阶段,即始新世早期后,碧口地块东缘在始新世中后期(44 Ma)开始发生构造隆升,北缘自渐新世中晚期(29~32 Ma)开始发生显著的构造隆升。上述区域在10 Ma(中新世晚期)共同进入快速隆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锆石 裂变 热史模拟 碧口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胶东夏甸金矿床构造-热历史:成岩-成矿年代学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综合约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伟 张良 +5 位作者 张炳林 王偲瑞 李大鹏 叶广利 刘向东 秦秀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76,共20页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内的晚中生代巨型金成矿系统,其成矿机制独具特色,属胶东型金矿床成因新类型;深入剖析该成矿系统的形成、变化与保存过程对丰富和完善金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夏甸超大型金矿床位于胶东招平金矿带...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内的晚中生代巨型金成矿系统,其成矿机制独具特色,属胶东型金矿床成因新类型;深入剖析该成矿系统的形成、变化与保存过程对丰富和完善金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夏甸超大型金矿床位于胶东招平金矿带中南段,赋存于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中,是一典型的胶东型金矿床;该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已有精确限定,但其精细演化过程与成矿后变化-保存尚缺乏有效约束,是开展矿床形成与隆升剥蚀研究的理想选择。因此,本文通过成岩-成矿年代学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综合约束该矿床的构造-热历史,揭示其主控因素,提高对该成矿系统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潜力评价提供支撑。本次获取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分别于151.7±2.1Ma(2σ)和125.8±1.6Ma(2σ)侵位。区域已有黑云母和白云母^(40)Ar/^(39)Ar年龄表明玲珑岩体侵位后缓慢冷却,并发生韧性变形;郭家岭花岗岩则经历了同岩浆韧性变形和快速冷却;约于124Ma两者均冷却至350±50℃,区域发生韧脆性变形转换。夏甸金矿床与载金矿物共生的热液绢云母^(40)Ar/^(39)Ar和热液独居石U-Pb年龄表明,该区于约120Ma发生大规模脆性构造活动和金成矿作用。本文利用采自夏甸金矿床-652m中段532巷道中包括主控矿断层上、下盘经历不同变形程度的7件岩/矿石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除遭受异常热事件影响的主断裂上盘次级断层断层泥样品外,其余6件样品AFT中值年龄在32.5±1.7Ma(1σ)至23.6±2.9Ma(1σ)之间,其径迹长度平均值低于14μm(范围为12.0±0.3μm~13.8±0.3μm)、为单峰分布、并略具负偏斜特征,表明该矿床大致在32~23Ma单调缓慢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退火带(125~60℃)。综合区域已有热年代学资料与上述锆石U-Pb、AFT数据,重建了夏甸金矿床自赋矿玲珑和郭家岭花岗岩侵位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计算出自120Ma金成矿至今该矿床平均冷却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Myr和0.059km/Myr,总剥蚀量约为7km,对比前人对胶西北地区整体剥蚀程度与深部成矿潜力的定量评估以及目前~1.5km的钻孔最大见矿深度,推断其深部找矿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 构造-热历史 矿床变化与保存 夏甸金矿床 胶东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的建立及验证——外探测器法和LA-ICP-MS/FT法
7
作者 杨静 施炜 +5 位作者 王森 张拴宏 庞建章 杨谦 张宇 王天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01-1710,共10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作为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有效重塑地壳浅部约3~5 km内数百万年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的相关研究中。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建立的裂变径迹实验室,同时采用外... 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作为揭示岩石低温热年代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有效重塑地壳浅部约3~5 km内数百万年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的相关研究中。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建立的裂变径迹实验室,同时采用外探测器法和LA-ICP-MS/FT法对国际上普遍使用的Durango磷灰石进行了测定,得到2个Durango磷灰石外探测器法年龄为:32.9±1.6 Ma、31.9±2.3 Ma;7个Durango磷灰石LA-ICP-MS/FT法年龄为:31.97±0.82 Ma、30.9±1.5 Ma、32.3±1.4 Ma、30.6±1.1 Ma、30.7±1.4 Ma、29.7±1.9 Ma、31.1±1.3 Ma,两种方法测得的年龄均与国际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此外,我们也应用这两种方法对采集于天山的花岗岩样品18HS-5进行了测试,年龄分别为126.7±3.8 Ma、126.4±3.6 Ma,两种方法得到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实验对比分析表明,实验流程可靠,可推广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 外探测器法 LA-ICP-MS/FT法 Durango磷灰石
下载PDF
基于辐射损伤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研究
8
作者 冯磊 孙敏 冯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4-933,共10页
目前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温度是导致径迹退火的唯一诱因之上的。然而,辐射损伤是否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尚处于争论中。文章采用云南临沧四块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方法,对辐射损伤与裂变径迹退火行为... 目前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温度是导致径迹退火的唯一诱因之上的。然而,辐射损伤是否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尚处于争论中。文章采用云南临沧四块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方法,对辐射损伤与裂变径迹退火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云南临沧磷灰石单颗粒年龄71~15 Ma,封闭径迹长度9~16μm,U含量24~290μg/g。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封闭径迹长度以及单颗粒年龄分别随相应U含量增加而减小。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变化趋势初步表明了辐射损伤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是导致裂变径迹退火的另一诱因,为辐射损伤诱发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裂变 退火 磷灰石 U含量
下载PDF
东天山晚石炭世-早白垩世多期抬升: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Pb定年的证据
9
作者 宫相宽 蔡宏明 +3 位作者 尼加提·阿布都逊 张世平 郭瑞清 刘桂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5-802,共18页
本文利用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FT)和U-Pb双定年技术,结合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对出露于东天山南部雅满苏-彩霞山地区的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357-309Ma和-252Ma,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304-118Ma。根据裂... 本文利用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FT)和U-Pb双定年技术,结合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对出露于东天山南部雅满苏-彩霞山地区的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357-309Ma和-252Ma,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304-118Ma。根据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对其进行热史反演,得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0-280Ma)、中-晚三叠世(240-210Ma)和早白垩世(120-100Ma)三个主要冷却时期。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石炭纪和三叠纪侵入体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期间经历过构造隆升。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抬升是由康古尔洋闭合后区域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导致,中-晚三叠世的抬升主要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松潘-甘孜地体、羌塘地体先后与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增生有关,早白垩世的抬升事件主要受到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以及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的碰撞增生影响。此外,东天山不同部位经历了显著的差异性隆升,这一现象与区内各构造单元的非均匀性、分块性及其地质演化历史的差异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外部驱动力以及早期先存断裂构造活化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U-Pb定年 裂变热年代学 东天山 多期抬升
下载PDF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善鹏 邱楠生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17,共5页
在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应用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并以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可以看出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 在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 (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应用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并以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可以看出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且可用于研究盆地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 古地温 依据
下载PDF
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晚中生代构造隆升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约束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建华 张岳桥 +2 位作者 董树文 施炜 李海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9-986,共18页
对采自于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8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陆内造山运动结束后的隆升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135±5~95±5 Ma)缓慢隆升,晚白垩世(95±5~65&#... 对采自于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8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陆内造山运动结束后的隆升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135±5~95±5 Ma)缓慢隆升,晚白垩世(95±5~65±5 Ma)快速隆升。大巴山北缘韧性剪切带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证实大巴山北缘中晚侏罗世(165.7±1.9 Ma~161.2 Ma)存在快速隆升剥蚀,其与大巴山强烈陆内造山作用阶段有关;早白垩世中晚期缓慢隆升代表了陆内造山结束后的稳定阶段;晚白垩世快速隆升为一次区域性隆升事件,在秦岭、大别和武当等地区均有反映,隆升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伸展垮塌作用,沿秦岭造山带发育一系列伸展断陷盆地。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隆升历史与黄陵、汉南地块接近,但与武当地块存在明显区别,反映了秦岭造山带的不均一隆升过程。南大巴山前陆带1个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南大巴山前陆带自早白垩世以来与凤凰山基底隆起经历了一致的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aft) 晚中生代 构造隆升 大巴山 风凰山基底隆起
下载PDF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热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33
12
作者 郭随平 施小斌 +2 位作者 王良书 王捷 周光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2-36,共5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东营凹陷形成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冷却热历史,在50~60Ma、20~30Ma之间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冷却过程,其中20~30Ma之间的冷却是由东营组末期凹陷遭受抬升剥蚀所引起的,估算抬升剥蚀厚度为200... 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东营凹陷形成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冷却热历史,在50~60Ma、20~30Ma之间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冷却过程,其中20~30Ma之间的冷却是由东营组末期凹陷遭受抬升剥蚀所引起的,估算抬升剥蚀厚度为200余米。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范围为2000~3400m,与生油窗的深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凹陷近期的快速埋藏增温使得退火带具有较高的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 东营凹陷 热历史
下载PDF
江西相山铀矿田地貌剥蚀特征及其控矿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正乐 韩凤彬 +7 位作者 杨农 王平安 宫红良 邵飞 唐湘生 徐金山 周永贵 王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71-2384,共14页
本文以数字高程(DEM)地貌特征分析为基础,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分析江西相山铀矿田铀成矿后剥蚀程度的差异性,结合已知矿床的成矿特征,探讨地貌剥蚀程度与矿体保存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找矿提供指导.通过DEM合... 本文以数字高程(DEM)地貌特征分析为基础,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分析江西相山铀矿田铀成矿后剥蚀程度的差异性,结合已知矿床的成矿特征,探讨地貌剥蚀程度与矿体保存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找矿提供指导.通过DEM合成图像和水系分布特征,表明相山铀矿田是一个遭受中等侵蚀的地貌区,相山主峰南北和东西侧地貌侵蚀差异特征明显.统计分析表明,已经发现的铀矿床、点的分布与次级火山机构关系密切,相山南部的次火山机构剥蚀较深,西部次火山机构剥蚀相对弱,而北部和西北部则处于中等剥蚀程度.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相山铀矿田的南部和东部开始剥蚀的时间早于西部,但晚于相山主峰的剥蚀.利用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参数,进一步开展了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山西部快速隆升发生于40~60Ma之间,相山南部和东部的快速隆升发生于60~75Ma之间,相山主峰的快速隆升发生于75~100Ma之间,表明相山主峰、相山东部及南部较西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剥蚀.结合现今区域地质体出露特征及铀矿化蚀变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成矿深度的估算等,推测相山铀矿田东部和南部剥蚀程度较深,早期可能形成的中低温铀矿体被剥蚀殆尽;北部剥蚀程度中等,地表出露了形成深度稍深的碱交代蚀变矿床;而西部剥蚀程度较低,地表发育浅部低温成矿的酸交代蚀变铀矿床.据此推断,相山铀矿田的西部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山铀矿 地貌剥蚀 矿产保存 磷灰石裂变
下载PDF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30
14
作者 高洪雷 刘红旭 +2 位作者 何建国 田明明 车永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9-260,共12页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 隆升-剥露 中—新生代 东天山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隆升剥蚀及其盆地南部的沉积响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韩效忠 李胜祥 +4 位作者 蔡煜琦 郑恩玖 陈正乐 张字龙 刘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47-2455,共9页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闭径迹正演热史模拟得出,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快速隆升,白垩纪—古近纪相对稳定和新构造快速隆升三个阶段。东西两段略有不同,西段隆升时间较早,样品所在地在早三叠世就开始强烈隆升,说明当时该处离原型盆地边界较近,而东段此时样品所在位置还可能接受沉积,直至中侏罗世末期才开始隆升剥蚀。侏罗纪原型盆地南部边界至少跨过大板煤矿,因为在该处出露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残留地层。相应的稳定阶段东段要滞后一些,稳定时间相对较短,西段该时段长达100Ma,而东段多在50~60Ma。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时间东段相对较早,局部地段在38Ma就开始隆升。盆地南缘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新近纪(或第四纪)内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ESR)均说明,沉积对构造具明显的响应,盆缘快速隆升阶段其盆地内相应的沉积物较粗,相对稳定阶段对应的沉积较细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南缘 磷灰石裂变 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响应
下载PDF
天山北缘侏罗系地层热历史演化及其地质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证据 被引量:35
16
作者 张志诚 郭召杰 +1 位作者 吴朝东 方世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83-1695,共13页
对天山北缘石场-玛纳斯、安集海河和四棵树河地区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同时测定了中生界地层10件裂变径迹样品相应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结果表明地层由老到新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加,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逐渐降低。石... 对天山北缘石场-玛纳斯、安集海河和四棵树河地区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同时测定了中生界地层10件裂变径迹样品相应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结果表明地层由老到新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加,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逐渐降低。石场-玛纳斯地区,下部三叠系煤层镜质体反射率 R_o 值较低,为O.56%,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较大,为125.3±9.1Ma;八道湾组煤层 R_o 为0.53%~0.64%,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81.3±4.7~87.8±5.9Ma;上部西山窑组煤层 R_o 最高,达到0.81%,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年龄较低,为44.0±5.4~11.8±1.8Ma;相同层位,东部石场-玛纳斯一带 R_o比西部四棵树地区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刚好相反。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表明中生界三叠系、下侏罗统地层的埋藏深度相对较浅,上覆沉积持续的时间到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基本上已经结束,然后保持在基本不变的深度,直至中新世,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下的花岗岩的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认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冷却降温事件可能是地温梯度变化和隆升作用的共同结果;中侏罗统地层埋藏增温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在玛纳斯地区直至渐新世末期。所有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都记录了10Ma 左右的快速冷却过程,近4~5km 的地壳表层物质被剥蚀,平均剥蚀速率400~500m/Ma。这一剥蚀过程应该与天山地区的快速隆升,以及向北的冲断推覆作用相对应。天山地区山前带的变形应不早于10Ma,这一认识与野外地质证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磷灰石裂变 镜质体反射率 冷却 剥露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 被引量:18
17
作者 高军平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宋春晖 李生喜 薛建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66-1475,共10页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或4Ma)的快速整体挤压-隆升2个时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柴西及其周缘山地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多阶段构造-热演化过程,即晚中生代(116~68Ma)、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约68~62Ma)、始新世早中期(54~44Ma)、始新世晚期(约36Ma)、渐新世早期(约30Ma)、中新世(约22、16、12Ma)以及晚新生代(3Ma或4Ma、约1Ma)等阶段;同时揭示,在约28.4、19.52、14.21、8.76Ma时仅发生快速抬升,而在约30、21.8、16.38、7.38Ma时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盆缘掀斜、抬升剥蚀,对应于柴西地区逆冲断裂的多次逆冲叠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 裂变 新生代 构造热事件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对鲁西隆升过程的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2
18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郭玲莉 索艳慧 曹现志 戴黎明 王鹏程 惠格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3-1170,共18页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西沂山、徂徕山和蒙山三处进行了大量的样品采集,总计完成了25个样品的测试,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裂变径迹结果,对鲁西地区新生代与伸展变形有关的剥露-隆升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隆升剥露模式及隆升幅度进行分析,并揭示郯庐断裂带在鲁西新生代热隆升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认识有:1)新生代以来,鲁西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新近纪以来两期快速剥露-隆升阶段。2)始新世-早渐新世主要表现为幕式差异性快速剥露-隆升,鲁西南受NW向断层控制形成向北、向东的掀斜抬升作用,鲁西北受NE向断裂控制,形成向北、向西的掀斜抬升作用。新近纪以来,进入相对低速区域性剥露-隆升阶段。3)AFT模拟显示,与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幕式快速剥露-隆升相比,中新世以来,鲁西剥露-隆升速率相对减小,但剥蚀量剥露-抬升量较大。故鲁西整体抬升于中新世以来。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新生代以来,鲁西宏观上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影响,越靠近郯庐断裂带剥蚀量越大,局部受NW或NE向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 新生代 剥露-隆升 鲁西地块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贡嘎山快速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讨论 被引量:16
19
作者 谭锡斌 徐锡伟 +2 位作者 李元希 陈桂华 万景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59-1867,共9页
鲜水河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北西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其南东段逐渐向南偏转,并与近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相接,在两个断裂相接处西侧耸立着海拔7556 m高的贡嘎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可知,贡嘎山及其邻区12个样品的年龄分布在0.2... 鲜水河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北西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其南东段逐渐向南偏转,并与近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相接,在两个断裂相接处西侧耸立着海拔7556 m高的贡嘎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可知,贡嘎山及其邻区12个样品的年龄分布在0.2±0.1 Ma~2.7±0.7 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在13.64~15.19μm之间,表明贡嘎山及其邻区第四纪时期一直处于快速剥蚀状态.结合前人在此地区的低温热年代研究成果,揭示出两个现象:(1)贡嘎山岩体及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三角区域为快速隆升区域,而其西侧、北侧的高原腹地的隆升速率远低于这两个区域;(2)贡嘎山岩体从北向南隆升速率逐渐变大,其最南端1 Ma以来的隆升速率超过3.3±0.8 mm/a.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在整体横向挤出、缓慢隆升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局部快速隆升区域.通过对川滇地块水平运动的矢量分解,我们认为贡嘎山花岗岩体是鲜水河断裂至安宁河断裂间挤压弯曲段吸收、转换川滇地块南东向水平运动导致局部快速隆升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垂直于断裂的挤压分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导致了岩体从北往南的隆升速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贡嘎山 隆升 磷灰石裂变 鲜水河断裂
下载PDF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20
作者 袁万明 董金泉 +1 位作者 王世成 杨志强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7-711,共5页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长度分布体现了在退火带持续较长以及受隆升控制的特点。总体上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约107Ma前后发生一次较为快速的冷却隆升作用,继之于约80Ma开始出现相对平静期,然后在6—12Ma进入快速冷却期,冷却速率为5.3—9.8℃/Ma或者106—19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 磷灰石 冷却 隆升 地质热历史 东昆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