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磷脂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吕爱平 李德新 +2 位作者 崔家鹏 林庶茹 夏淑杰 《中医药学刊》 CAS 2003年第1期78-78,83,共2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脾、肾阳虚模型大鼠磷脂组分的变化 ,揭示脾肾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采用经典方法分别复制了脾阳虚证和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了两种模型大鼠和相应治疗组的神经鞘磷脂(SM )、磷脂酰胆碱 (PC)、磷脂酰乙醇...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脾、肾阳虚模型大鼠磷脂组分的变化 ,揭示脾肾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采用经典方法分别复制了脾阳虚证和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了两种模型大鼠和相应治疗组的神经鞘磷脂(SM )、磷脂酰胆碱 (PC)、磷脂酰乙醇胺 (PE)和磷脂酰甘油 (CL)的含量变化。结果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SM升高 ,PC下降 ,SM /PC比值升高 ,且组间差异显著。治疗药物具有降低SM ,升高PC ,降低SM /PC比值的作用。结论 :甘油磷酯减少、神经磷脂增加是脾、肾阳虚证形成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阳虚证 肾阳虚证 动物虚模型 磷脂组分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程新伟 梁鹏 +5 位作者 涂晓玲 钟机 李惠芳 孙鹤 张敏 陈丽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3,62,共6页
为明确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本实验选取大黄鱼头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以及鱼卵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部位的磷脂含量、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卵中磷脂含量最高,为5.50 g/100 g。头部、背肌和腹肌磷脂组... 为明确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本实验选取大黄鱼头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以及鱼卵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部位的磷脂含量、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卵中磷脂含量最高,为5.50 g/100 g。头部、背肌和腹肌磷脂组分一致,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磷脂酰胆碱(PC);头部磷脂中LPC和PC的含量分别为39.23%、45.12%,背部分别为62.74%、36.12%,腹部分别为66.69%、33.31%。内脏磷脂组分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磷脂酰肌醇(PI)和鞘氨醇磷脂(SM),含量分别为59.37%、12.77%、29.83%。鱼尾磷脂为LPC、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分别为21.41%、59.37%、19.22%。鱼卵磷脂为LPC、PI、PE和PC,含量分别为12.30%、1.09%、9.12%、76.36%。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大黄鱼各部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鱼卵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43.1%,明显优于大黄鱼其他各部位。研究结果说明大黄鱼是一种富含磷脂功能因子的海洋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磷脂组分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HPLC分析大豆磷脂胶囊的磷脂组分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玲 何新霞 +3 位作者 叶迎秋 李晓云 缪蓓蕾 马飞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54,共2页
 采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硅胶色谱柱(3.9mm× 300mm);流动相为异丙醇/正己烷(4/3,v/v)和异丙醇/正己烷/水(8/6/1.5,v/v/v),梯度洗脱。用这种方法能够将磷脂胶囊的磷脂各组...  采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硅胶色谱柱(3.9mm× 300mm);流动相为异丙醇/正己烷(4/3,v/v)和异丙醇/正己烷/水(8/6/1.5,v/v/v),梯度洗脱。用这种方法能够将磷脂胶囊的磷脂各组分完全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可定性确定组分;根据峰面积可以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根据标准样品中磷脂组分的含量可以测定样品中主要磷脂的绝对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大豆磷脂胶囊 磷脂组分 梯度洗脱
下载PDF
吸入麻醉对鼠肝线粒体膜磷脂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隋波 俞卫锋 +3 位作者 张广明 马永德 刘树孝 刘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91-593,共3页
吸入麻醉对鼠肝线粒体膜磷脂组分的影响隋波,俞卫锋,张广明,马永德,刘树孝,刘跃关键词麻醉药;肝;线粒体膜;磷脂;大鼠吸入麻醉药的肝毒性通常被认为与其还原代谢中间产物介导的脂过氧化反应而影响肝细胞膜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与功... 吸入麻醉对鼠肝线粒体膜磷脂组分的影响隋波,俞卫锋,张广明,马永德,刘树孝,刘跃关键词麻醉药;肝;线粒体膜;磷脂;大鼠吸入麻醉药的肝毒性通常被认为与其还原代谢中间产物介导的脂过氧化反应而影响肝细胞膜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与功能改变有关。本实验使用高效液相色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吸入麻醉 线粒体膜 磷脂组分
下载PDF
脾肾阴虚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磷脂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吕爱平 林庶茹 +2 位作者 李德新 崔家鹏 夏淑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 82-83,共2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脾、肾阴虚模型大鼠磷脂组分的变化,揭示脾肾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分别复制了脾阴虚证和肾阴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了两种模型大鼠和相应治疗组的神经鞘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 目的:探讨实验性脾、肾阴虚模型大鼠磷脂组分的变化,揭示脾肾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分别复制了脾阴虚证和肾阴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了两种模型大鼠和相应治疗组的神经鞘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甘油(CL)的含量变化.结果:脾肾阴虚模型大鼠SM升高,PC下降,SM/PC比值升高,且组间差异显著.治疗药物具有降低SM,升高PC,降低SM/PC比值的作用.结论:甘油磷脂减少、神经磷脂增加是脾、肾阴虚证形成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阴虚证 肾阴虚证 动物模型 磷脂组分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镉对鸡脾淋巴细胞膜磷脂组分和膜流动性的影响
6
作者 肖银霞 苏禹刚 +1 位作者 陈强 徐世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细胞膜 脾淋巴细胞 膜流动性 磷脂组分 养鸡 组织损伤 细胞毒性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膜磷脂组分的关系
7
作者 马焕文 郭述苏 +1 位作者 许荣家 杨霞 《微循环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9-20,共2页
为探讨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脑梗塞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检测了其红细胞胆固醇含量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磷脂... 为探讨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脑梗塞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检测了其红细胞胆固醇含量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磷脂酸胆碱(PC)、磷脂酸乙醇胺(PE)含量降低,胆固醇(CHO)含量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直线相关分析,膜PC与红细胞滤过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你在以PE、PC变化为主的磷脂代谢紊乱,膜PC异常可能是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红细胞变形能力 磷脂组分
下载PDF
1-MCP对冷胁迫‘香蕉李’磷脂组分和冷害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吕麟琳 程顺昌 +5 位作者 高超 韩芸泽 纪淑娟 周倩 周鑫 魏宝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1-MCP处理对冷胁迫‘香蕉李’磷脂组分、相关酶活性和衡量冷害发生相关指标的影响,以证明1-MCP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香蕉李’冷害的发生。方法将‘香蕉李’果实进行冷胁迫处理(4℃),对比对照组(10℃)分析冷胁迫对各项指标产生... 目的研究1-MCP处理对冷胁迫‘香蕉李’磷脂组分、相关酶活性和衡量冷害发生相关指标的影响,以证明1-MCP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香蕉李’冷害的发生。方法将‘香蕉李’果实进行冷胁迫处理(4℃),对比对照组(10℃)分析冷胁迫对各项指标产生的影响,并研究1-MCP处理对‘香蕉李’果实采后冷胁迫温度下(4℃)磷脂组分、相关酶活性和衡量冷害发生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通过1-MCP处理能有效地抑制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向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和溶血磷脂酰肌醇(LPI)水解,并且能够抑制单半乳糖二酰基甘油(MGDG)向双半乳糖二酰基甘油(DGDG)转化,从而判定1-MCP处理维持了细胞膜的稳定性。采用0.5μL/L的1-MCP处理还有效地抑制了信号分子磷脂酸(PA)含量的上升,从而延缓了‘香蕉李’膜脂过氧化的发生。1-MCP处理有效延缓了LOX酶活性、PLD酶活性、MDA含量增加的时间和速率,抑制了细胞膜的降解,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了冷害指数的升高。结论贮运前用1-MCP处理能延缓和降低‘香蕉李’果实在低温贮运期间的冷害症状,保持果实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推迟了‘香蕉李’冷害的发生时间,保证了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李’果实 1-MCP 冷害 磷脂组分
下载PDF
实验性肺纤维化肺灌洗液磷脂组分分析
9
作者 刘宏 赵鸣武 +3 位作者 耿秋明 廖松林 王玉柱 王焕发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对博莱霉素肺纤维化大鼠模型不同时期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汁数与分类、蛋白含量测定和磷脂及其组分测定,并与肺病理变化作对照分析。结果发现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与肺组织细胞浸润基本一致,BALF蛋白含量增加,磷脂酰甘油(PG)随... 对博莱霉素肺纤维化大鼠模型不同时期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汁数与分类、蛋白含量测定和磷脂及其组分测定,并与肺病理变化作对照分析。结果发现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与肺组织细胞浸润基本一致,BALF蛋白含量增加,磷脂酰甘油(PG)随病变进展而下降,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乙醇胺(PE)升高。PG/PI比值下降,PG/PI比值可作为肺纤维化的一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肺纤维化 肺灌洗液 磷脂组分 大鼠 细胞计数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输液用蛋黄磷脂中溶血性组分的薄层色谱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安永祥 宋航 +1 位作者 黄明刚 付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2-564,共3页
目的:建立输液用蛋黄磷脂中溶血性组分 LPC,LPE 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选择并优化展开剂,对溶血性组分LPC,LPE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展开剂为氯仿-无水乙醇-三乙胺-水(10∶10∶5∶3)时,分离效果良好,得到7个磷脂组分的定性结果... 目的:建立输液用蛋黄磷脂中溶血性组分 LPC,LPE 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选择并优化展开剂,对溶血性组分LPC,LPE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展开剂为氯仿-无水乙醇-三乙胺-水(10∶10∶5∶3)时,分离效果良好,得到7个磷脂组分的定性结果。LPC 在0.25-2.5μg线性度较好,r=0.9901,LPE 的质量情况得到分析。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可作为静脉输液用磷脂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磷脂 薄层色谱分析 溶血性 输液用 色谱分析方法 LPC 定量分析 无水乙醇 分离效果 磷脂组分 有效方法 质量监控 展开剂 三乙胺 线性度 5μg 定性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磷脂与血浆磷脂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焕文 郭述苏 +1 位作者 许荣家 于金萍 《实用医药杂志》 1997年第4期5-6,共2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和血浆磷脂各组分进行了检测,发现患者膜磷脂酰乙醇胺、膜磷脂酰胆碱含量显著降低(P<0.01),膜总磷脂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血浆神...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磷脂各组分和血浆磷脂各组分进行了检测,发现患者膜磷脂酰乙醇胺、膜磷脂酰胆碱含量显著降低(P<0.01),膜总磷脂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血浆神经鞘磷脂含量显著升高(P<0.01)。提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以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变化为主的磷脂代谢障碍,这种改变可能并非血浆磷脂异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红细胞膜 血浆 磷脂组分
下载PDF
磷脂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2
作者 胡小中 温光源 龙金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4,共4页
油脂中磷脂含量的测定方法有钼蓝比色法、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磷脂不同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有TLC、HPLC和31PNMR ,利用RP -HPLC和MS联合可以对同一磷脂组分不同分子种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分别对上述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
关键词 分析检测技术 磷脂组分 磷脂分子种类 油脂
下载PDF
蛋黄卵磷脂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潭利伟 麻丽坤 +1 位作者 赵进 尹兆正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6年第5期72-72,共1页
蛋黄卵磷脂包括磷脂组分和脂肪酸组分,从磷脂组分含量上可划分为粗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30%)和精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90%)。蛋黄卵磷脂中磷脂组分含量常随禽蛋品种不同而异。蛋黄卵磷脂的脂肪酸组分常因家禽品种和饲料脂肪酸组分变... 蛋黄卵磷脂包括磷脂组分和脂肪酸组分,从磷脂组分含量上可划分为粗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30%)和精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90%)。蛋黄卵磷脂中磷脂组分含量常随禽蛋品种不同而异。蛋黄卵磷脂的脂肪酸组分常因家禽品种和饲料脂肪酸组分变化而变动,尤其20碳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易受饲料组分影响,因此近年来人们多通过增加饲料中DHA百分比以强化其在蛋黄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磷脂组分 磷脂 磷脂酰胆碱 花生四烯酸 廿碳四烯酸
下载PDF
蛋黄卵磷脂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潭利伟 麻丽坤 +1 位作者 赵进 尹兆正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6年第4期73-73,共1页
蛋黄卵磷脂包括磷脂组分和脂肪酸组分,从磷脂组分含量上可划分为粗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31Ye,)和精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90%)。蛋黄卵磷脂中磷脂组分含量常随禽蛋品种不同而异。蛋黄卵磷脂的脂肪酸组分常困家禽品种和饲料脂肪酸组分... 蛋黄卵磷脂包括磷脂组分和脂肪酸组分,从磷脂组分含量上可划分为粗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31Ye,)和精蛋黄卵磷脂(磷脂含量约90%)。蛋黄卵磷脂中磷脂组分含量常随禽蛋品种不同而异。蛋黄卵磷脂的脂肪酸组分常困家禽品种和饲料脂肪酸组分变化而变动,尤其20碳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易受饲料组分影响,因此近年来人们多通过增加饲料中DHA百分比以强化其在蛋黄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磷脂组分 DHA 磷脂 磷脂酰胆碱 花生四烯酸 廿碳四烯酸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焕文 郭述苏 +1 位作者 许荣家 蔡风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红细胞膜 流动性 磷脂组分 血浆脂质
下载PDF
基于羟基磷灰石的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共沉淀物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小云 张振海 +2 位作者 刘丹 孙娥 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2-996,共5页
该实验旨在制备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的羟基磷灰石(HA)共沉淀物,以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同时改善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的粉体学性质。首先采用溶剂法制备共沉淀物,以丹酚酸组分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素为指标成分考察其体外溶出,同时对其进... 该实验旨在制备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的羟基磷灰石(HA)共沉淀物,以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同时改善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的粉体学性质。首先采用溶剂法制备共沉淀物,以丹酚酸组分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素为指标成分考察其体外溶出,同时对其进行粉体学性质的考察,并利用DSC,XRD,FTIR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得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与羟基磷灰石按1∶2制备的共沉淀物的体外溶出效果较好,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表明该共沉淀物流动性良好,吸湿性低,粉体学性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微观结构的表征分析表明药物仍旧以非晶形式存在。该实验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组分磷脂复合物 羟基磷灰石 共沉淀物 粉体学性质
原文传递
盐浓度及磷脂分子结构对多组分带电膜弯曲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春英 李莉 +1 位作者 邱枫 杨玉良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325-1330,共6页
磷脂膜弯曲刚性模量很难直接测量,本实验用循环冻融法制备尺寸大小与膜弯曲刚性相关的熵稳定单层囊泡.粒度仪测量发现,囊泡尺寸随盐浓度增加呈现先剧烈减小然后缓慢增加的分段变化规律.但当组分中含有头部带电同时尾链带有不饱和键的二... 磷脂膜弯曲刚性模量很难直接测量,本实验用循环冻融法制备尺寸大小与膜弯曲刚性相关的熵稳定单层囊泡.粒度仪测量发现,囊泡尺寸随盐浓度增加呈现先剧烈减小然后缓慢增加的分段变化规律.但当组分中含有头部带电同时尾链带有不饱和键的二油酰磷脂酰甘油酯时,囊泡尺寸却在较大的盐浓度范围内不出现回升.囊泡膜的负Zeta-电势绝对值均表现为先急剧减小然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数值大小只与带电组分的含量有关.而对直接水合法制备的多层囊泡的统计发现,囊泡尺寸随盐浓度增加急剧减小,随后趋于稳定值,均不随分子组合变化而回升.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盐浓度范围里,主导磷脂膜弯曲刚性模量的因素不同.低盐浓度的体系,静电屏蔽效应为主导因素;高盐浓度的体系,膜双电层中反离子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磷脂分子头部与尾部的不同结构组合会影响膜双电层,使膜的弯曲刚性不同.多层囊泡体系中,高盐浓度下膜的热涨落掩盖了分子结构及双电层分布差异对膜弯曲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带电磷脂 冻融法 Zeta-电势 弯曲刚性 静电屏蔽 双电层
原文传递
Temperature and Straw Quality Regulate the Microbial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Straw Decomposition 被引量:6
18
作者 ZHOU Guixiang ZHANG Jiabao +2 位作者 CHEN Lin ZHANG Congzhi YU Zhengh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organic matter(SOM) decomposition. Howev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duced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organic matter(SOM) decomposition. Howev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duced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SOM decomposition are still unclear.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levels on soil respir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straw decomposition and elucidate the impact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straw mass loss. A 120-d litterba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wheat and maize straw at three levels of soil moisture(40%, 70%, and 90% of water-holding capacity)and temperature(15, 25, and 35?C).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then assessed b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 analysis.With the exception of fungal PLFAs in maize straw at day 120, the PLFAs indicativ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fungi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Temperature and straw C/N rati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microbial PLFA composition at the early stage, whil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C) had a stronger effect than straw C/N ratio at the later stage. Soil moisture level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crobial PLFA composition. Total PLF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straw mass los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composition, but not at the later stage. In addition, the ratio of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l PLFA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raw mass los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hifts in microbial PLFA composition induced by temperature, straw quality, and microbial C sources could lead to changes in straw decom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 fungi microbial biomass C microbial community soil respiratio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