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钨酸银/PVA抗菌包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徐莉 丁艳红 +3 位作者 王保营 康星雅 王建闯 张岩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1,90,共5页
以磷钨酸银为抗菌剂、聚乙烯醇(PVA)为成膜基材,采用流延法制备一种兼具较好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的磷钨酸银/PVA复合薄膜,分析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及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磷钨酸银含量的增加,力学性能逐渐增大,当磷... 以磷钨酸银为抗菌剂、聚乙烯醇(PVA)为成膜基材,采用流延法制备一种兼具较好力学性能及抗菌性能的磷钨酸银/PVA复合薄膜,分析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及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磷钨酸银含量的增加,力学性能逐渐增大,当磷钨酸银的含量为1g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其值为75.6MPa,与PVA纯膜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128.3%;随磷钨酸银含量的增大,水蒸气透过率逐渐增大,由0.5×10^(-14) g/(cm^(2)·s·Pa)增大至0.59×10^(-14) g/(cm^(2)·s·Pa),提高了16.1%;SEM测试结果表明,当磷钨酸银含量低于1g时,磷钨酸银在PVA薄膜中分布均匀。同时,抑菌圈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对金黄色葡萄杆菌及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银 聚乙烯醇 包装薄膜 抗菌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磷钨酸银纳米立方体的合成及光散射法测定溶菌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承志 梁文婷 王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共5页
合成了新型的多酸纳米颗粒Ag3PW12O40,并以此作为一种新型的光散射纳米探针,用于生化分析.研究发现, Ag3PW12O40与溶菌酶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光散射信号的增强信号,且增强程度与0.5-140μg/mL 的溶菌酶呈线性关系,检出限... 合成了新型的多酸纳米颗粒Ag3PW12O40,并以此作为一种新型的光散射纳米探针,用于生化分析.研究发现, Ag3PW12O40与溶菌酶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光散射信号的增强信号,且增强程度与0.5-140μg/mL 的溶菌酶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0.0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银纳米颗粒 溶菌酶 光散射光谱
下载PDF
Dawson结构磷钨酸银催化绿色合成己二酸
3
作者 曹小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71-1476,共6页
以自制新型Dawson结构磷钨酸银(Ag3H3P2W18O62·n H2O)为催化剂,催化30%H2O2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并采用FT-IR、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30%H2O2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催化剂重复套用次数等因素对反应的影... 以自制新型Dawson结构磷钨酸银(Ag3H3P2W18O62·n H2O)为催化剂,催化30%H2O2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并采用FT-IR、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30%H2O2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催化剂重复套用次数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磷钨酸银具有Dawson结构,并且在多次使用后仍保持Dawson结构不变。单个磷钨酸银呈"棒球状"(平均粒径200~300 nm)。优化合成条件为:w(催化剂)=6.4%(基于环己酮质量),n(环己酮):n(30%H2O2)=100∶400,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5.0 h。在此条件下,己二酸收率为81.4%。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重复使用五次时己二酸收率基本不变,是合成己二酸的高效、经济、绿色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二酸 磷钨酸银 DAWSON结构 30%H2O2 绿色合成
下载PDF
磷钨酸银纳米粒子光散射法测定多巴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俊 梁文婷 +1 位作者 樊小林 黄承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15,共5页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5.0的条件下,多酸纳米粒子Ag3PW12O40可以与多巴胺相互作用.以光散射信号为表征手段,可以得出在多巴胺浓度为3.0×10-8~1.2×10-5 mol/L的范围内光散射信号随着多巴胺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强,检出限(3σ...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5.0的条件下,多酸纳米粒子Ag3PW12O40可以与多巴胺相互作用.以光散射信号为表征手段,可以得出在多巴胺浓度为3.0×10-8~1.2×10-5 mol/L的范围内光散射信号随着多巴胺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强,检出限(3σ)为1.4×10-8 mol/L.这种多巴胺的光散射测定方法被成功应用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银纳米粒子 多巴胺 光散射光谱
下载PDF
Dawson结构磷钨酸银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小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4-590,共7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磷钨酸银(Ag<sub>3</sub>H<sub>3</sub>P<sub>2</sub>W<sub>18</sub>O<sub>62</sub>·nH<sub>2</sub>O)催化剂,通过FT-IR、UV-Vis、XRD...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磷钨酸银(Ag<sub>3</sub>H<sub>3</sub>P<sub>2</sub>W<sub>18</sub>O<sub>62</sub>·nH<sub>2</sub>O)催化剂,通过FT-IR、UV-Vis、XRD、EDX、SEM、NH3-TPD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于催化乙酸与正丁醇酯化合成乙酸正丁酯反应。结果表明,合成的Ag<sub>3</sub>H<sub>3</sub>P<sub>2</sub>W<sub>18</sub>O<sub>62</sub>·nH<sub>2</sub>O具有Dawson结构,呈微球状,粒子大小在200<sup>3</sup>00nm范围;同时具有Brnsted酸和Lewis酸的弱酸中心、强酸中心和超强酸中心,可发挥Brnsted酸性和Lewis酸性催化剂的双重作用,在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即醇/酸摩尔比2.0、反应温度120℃、催化剂质量分数0.48%(以反应物质量计)、反应时间2.0h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7.0%。催化剂易回收重复使用,重复使用5次,酯化率仍可保持在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WSON结构 磷钨酸银 酸性 催化酯化 乙酸正丁酯
下载PDF
磷钨酸银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6
作者 李泽贤 张毅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7-64,共8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三种磷钨酸银盐(Ag_xH_(3-x)PW_(12)O_(40),x=1,2,3),并考察了它们对酯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TBC)的催化性能。FT-IR和XRD表征结果表明,三种磷钨酸银盐均较好的保持了Keggin结构。在三种磷钨酸银盐中,Ag_1H_2PW_(12)O_(40...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三种磷钨酸银盐(Ag_xH_(3-x)PW_(12)O_(40),x=1,2,3),并考察了它们对酯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TBC)的催化性能。FT-IR和XRD表征结果表明,三种磷钨酸银盐均较好的保持了Keggin结构。在三种磷钨酸银盐中,Ag_1H_2PW_(12)O_(40)的催化活性最高。以Ag_1H_2PW_(12)O_(40)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酸醇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合成TBC反应的影响。当正丁醇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Ag_1H_2PW_(12)O_(40)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1.5%,温度150℃,反应时间为3h,酯化率可达到95.3%。此外,Ag_1H_2PW_(12)O_(40)易于分离,经过4次使用后,其催化活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银 柠檬酸 正丁醇 柠檬酸三丁酯
下载PDF
Dawson结构磷钨酸银催化绿色合成阿司匹林 被引量:2
7
作者 曹小华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8-932,共5页
通过沉淀法制备出Dawson结构磷钨酸银(Ag3H3P2W18O62·n H2O),采用FT IR、EDX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催化乙酸酐和水杨酸合成阿司匹林。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水杨酸和乙酸酐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沉淀法制备出Dawson结构磷钨酸银(Ag3H3P2W18O62·n H2O),采用FT IR、EDX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催化乙酸酐和水杨酸合成阿司匹林。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水杨酸和乙酸酐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磷钨酸银在多次使用后仍保持Dawson结构不变。在优化条件下,即n(水杨酸)∶n(乙酸酐)=1∶1.75,反应温度为90℃,催化剂用量为3.2%(以反应物质量计),反应时间为20min,阿司匹林收率为90.1%。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阿司匹林收率仍可保持为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银Dawson结构 催化合成 阿司匹林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Z-scheme Ag_3PO_4/Bi_2WO_6 composite with excellent visible-light photodegradation activity for removal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被引量:17
8
作者 Zhongliao Wang Taiping Hu +2 位作者 Kai Dai Jinfeng Zhang Changhao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21-2029,共9页
Ag3PO4has good potential for use i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However,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Ag3PO4is hard to sustain because of photocorrosion and the positive potential of the conduct... Ag3PO4has good potential for use i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However,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Ag3PO4is hard to sustain because of photocorrosion and the positive potential of the conduction band of Ag3PO4.In this study,A composite consisting of Bi2WO6nanosheets and Ag3PO4was developed to curb recombination of charge carriers and enhance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atalyst.Formation of a Ag3PO4/Bi2WO6composite was confirm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provided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compositing Bi2WO6with Ag3PO4effectively reduced photocorrosion of Ag3PO4.The Ag3PO4/Bi2WO6composite gave a high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photo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A degradation rate of0.61min?1was achieved;this is1.3and6.0times higher than those achieved using Ag3PO4(0.47min?1)and Bi2WO6(0.10min?1),respectively.Reactive species trapping experiments using the Ag3PO4/Bi2WO6composite showed that holes,?OH,and?O2?all played specific roles in the photodegradation process.The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and a Z‐scheme was proposed as a plausibl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3PO4 Bi2WO6 PHOTOCATALYSIS Z‐scheme Degradation Visible ligh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