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司法的礼俗化实践——以刘家遗产分配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彩虹 陈阿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基于西北乡村法庭实践的经验研究发现,虽然在法律上,性别平等是自明之理,但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外引的法律制度与乡村社会的实际生活相背离,法与礼存在着冲突,地方司法的礼俗化普遍存在,两种规范在价值观上存在冲突。当纠纷诉至... 基于西北乡村法庭实践的经验研究发现,虽然在法律上,性别平等是自明之理,但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外引的法律制度与乡村社会的实际生活相背离,法与礼存在着冲突,地方司法的礼俗化普遍存在,两种规范在价值观上存在冲突。当纠纷诉至法庭时,法官在庭前进行教化式劝解,在庭审中阐明"正义"理念,从法和礼两方面进行调解。法庭调解既渗透着伦理关怀,又融入了法的平等自由精神,引导当事人逾越价值观上的差异和冲突,实现了当事人"和好"的目的。礼以和谐作为最高价值,法以平等、自由等为基本价值,但二者在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地方法庭通过礼俗化的裁判方式,可以实现二者在价值目标上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价值目标 法庭调解 礼俗化
下载PDF
教法礼俗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宗保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155,共5页
伊斯兰教法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礼俗化的过程,主要有两大成果:一是成功地摒弃了教法中"法"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使教法整体上趋于伦理化、习俗化;二是通过主动调适形成了教法顺随国法的传统并且仅仅在民间社会发... 伊斯兰教法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礼俗化的过程,主要有两大成果:一是成功地摒弃了教法中"法"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使教法整体上趋于伦理化、习俗化;二是通过主动调适形成了教法顺随国法的传统并且仅仅在民间社会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法 中国 礼俗化
下载PDF
礼俗化:新乡贤的组织方式及其文化逻辑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兴宇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56,160,共9页
进入新时期以来,发源于我国东南沿海乡村地区的新乡贤现象日渐活跃,关注、梳理地方社会的乡贤文化传统也开始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与古乡贤相比,当代新乡贤群体在组织方式与文化逻辑层面皆呈现出明显的礼俗化特征。从具体运行机制看... 进入新时期以来,发源于我国东南沿海乡村地区的新乡贤现象日渐活跃,关注、梳理地方社会的乡贤文化传统也开始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与古乡贤相比,当代新乡贤群体在组织方式与文化逻辑层面皆呈现出明显的礼俗化特征。从具体运行机制看,新乡贤的礼俗化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的双重认定、日常组织活动的人情"在场"及道德伦理的价值约束等方面。礼俗化现象的背后,还隐含着新乡贤介入乡村生活的两种文化逻辑,即礼俗一体与礼俗分立,而这也可能是新乡贤未来充分融入现代乡村社会的内在核心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礼俗化 组织方式 逻辑
原文传递
《诗经》与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建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0-83,共4页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与夏商相比,有一道明显的嬗变轨迹;这道轨迹具有以下特征:宗教理念的人本化,宗教活动的礼俗化和价值取向的伦理化。
关键词 人本 礼俗化 伦理 《诗经》 周代 宗法性
下载PDF
地方礼俗教化权利的分享与边界——以清前期士绅赵执信《礼俗权衡》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任雅萱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7,157,共7页
在清康熙年间的鲁中山区,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官以"六谕""上谕十六条"为依据积极推行乡约。与此同时,士绅阶层在其家乡的建设活动更为频繁,而且有将礼仪在乡间闾里进行推广的趋势。士绅阶层一方面受礼仪的教化,了解... 在清康熙年间的鲁中山区,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官以"六谕""上谕十六条"为依据积极推行乡约。与此同时,士绅阶层在其家乡的建设活动更为频繁,而且有将礼仪在乡间闾里进行推广的趋势。士绅阶层一方面受礼仪的教化,了解官方的话语;另一方面,除去士大夫的身份,他们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知本乡的风土人情。因此,他们对礼俗的讨论,并非只停留在国家礼仪制度层面,而是多从本地乡里的实际风俗出发。国家和地方士绅在基层社会的礼俗教化,存在着权利的分享和边界。二者有所重叠,但彼此又存在着微妙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地方士绅 清前期 边界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of Uighur Han Chinese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Custom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6
作者 Qia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12期47-49,共3页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differences of Uighur Han Chinese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custom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Empathy is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research on differences of Uighur Han Chinese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custom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Empathy is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adapts to each other and good a bett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must improve o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aboo, taboo customs of different peoples and nations. In this way can eliminat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conflict, to achieve smooth with the harmoniou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ygur traditional culture as can dis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obstacles of the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enumerated and analyzed which will be meaning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ghur Han Chinese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ro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