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礼俗学的现代脉络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胥志强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6期15-21,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礼俗传统与中国民俗学理论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YJC85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中国思想对礼、俗的关注始于2000多年前,而且是一个高度成熟、持续的传统。但在晚清礼教批判的背景下,现代学术史中的礼俗研究始于以俗释礼与俗的上升,这一开端引发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是现代民俗学更彻底地解构礼的神秘性,最终使得礼、俗越出礼学视野,均成为民俗学的材料;另一方面则是礼学也在部分接受俗的维度与现代意识,同时积极寻求回应时代问题与西方学术,结果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礼俗学”的成立,以及“新礼俗”构想的出现。这种相互竞争、吸收的态势持续至今,但古典礼学明显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势出现,它通过对传统的解释学重构,针对现代性的社会文化危机,阐发出了一种朝向当下与未来的礼俗学视域。这样,现代礼俗学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或解释的循环过程。重审现代礼俗研究的学术脉络,对于中国民俗学话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关键词
礼俗
礼俗学
以俗释礼
礼俗互动
-
分类号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被引量:6
- 2
-
-
作者
胥志强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礼俗传统与中国民俗学理论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YJC85002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晚清以降,礼学崩解,风俗上升,带来了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的发生。礼、俗内涵的多样性,也带来了现代学者探讨其互动关系的多重角度与立场。第一重是本体论角度的探讨,即将礼、俗视为行为规范,探讨民之不自觉的行为与自觉的理智之间或价值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第二重是社会政治角度或社会史进路的探讨,着重分析礼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维度,由此关注礼的实施在不同阶层那里的意义与反应,这一维度往往为本体论者所忽视。第三重是对礼、俗作为权力实践的话语层面的讨论,尤其是现代以来对于民间文化合法性的种种辩护性话语。以上进路各有其独立畛域与发现,但也各有其限度与盲点,不能相互替代或取消,都有值得我们注意之处。
-
关键词
礼俗
礼俗学
礼俗互动
风俗史
-
分类号
K892.26
[历史地理—民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