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俗”的社会学研究:以燕京大学《社会研究》周刊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吴丽平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7-121,共15页
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创办的《社会研究》周刊,比较集中地呈现了燕大社会学系的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该刊物是了解该系学术主张和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面貌的重要窗口。与礼俗相关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在《社会研究》周刊中占有一定的分... 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创办的《社会研究》周刊,比较集中地呈现了燕大社会学系的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该刊物是了解该系学术主张和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面貌的重要窗口。与礼俗相关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在《社会研究》周刊中占有一定的分量,社会学者或基于实地调查对不同地区的礼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记录,或以社区理论为指导重视礼俗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联等,这些研究反映了当时社会学者对礼俗的关注。通过社会学视角来看礼俗,可以增进对社会学与民俗学两个相邻学科互补所长的认识,同时,也为考察20世纪30年代燕大社会学系从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一学术旨趣的转向,提供更为具体细致的观察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研究 礼俗调查 礼俗改良 《社会研究》周刊
下载PDF
京剧坤角如何走红——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民初京剧 被引量:5
2
作者 罗检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8-76,共9页
晚清京剧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则被禁止或限制登台。但至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并在民初盛极一时。此现象显然并非政局变化所能完全解释的,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既受京剧商业化潮流推动,又受观众性别审美倾向和艺术... 晚清京剧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则被禁止或限制登台。但至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并在民初盛极一时。此现象显然并非政局变化所能完全解释的,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既受京剧商业化潮流推动,又受观众性别审美倾向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支配,而社会与梨园的礼俗变迁亦为其重要语境。京剧坤角走红是近代京剧生、旦地位转换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角 京剧商业化 性别审美 礼俗改良
下载PDF
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 被引量:9
3
作者 罗检秋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58,共17页
关于清代礼学,现有研究偏重于乾嘉之际汉、宋对峙的背景下,一些汉学家"以礼代理"的倾向及其考礼成就和议礼主张。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嘉道以降,一些调和汉、宋的学者也考礼、议礼和释礼,推动了礼学进一步发展。比如,阮元等人... 关于清代礼学,现有研究偏重于乾嘉之际汉、宋对峙的背景下,一些汉学家"以礼代理"的倾向及其考礼成就和议礼主张。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嘉道以降,一些调和汉、宋的学者也考礼、议礼和释礼,推动了礼学进一步发展。比如,阮元等人彰显礼学的社会性;郭嵩焘阐发"缘情制礼"的思想;曾国藩、俞樾注重礼学的经世价值。风气所及,一些礼学家发扬儒家"因时制礼"的思想,关注礼俗改良。他们批评压迫女性的礼教,主张简化婚、丧、葬、祭的礼仪,甚至像孙诒让那样,以《周礼》为依据,提出全面改革礼制的措施。在晚清汉、宋调和的潮流中,礼学也呈现出鲜明的思想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礼学 汉宋调和 缘情制礼 礼俗改良
原文传递
黄石与民俗社会学 被引量:6
4
作者 吴丽平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6,158,共15页
黄石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学者。黄石长年耕耘于民俗学领域,根据其多年的学术实践和田野调查,提出"民俗社会学"的主张,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理解民俗的本质,在理论层面,用"风、俗、礼、制"... 黄石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学者。黄石长年耕耘于民俗学领域,根据其多年的学术实践和田野调查,提出"民俗社会学"的主张,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理解民俗的本质,在理论层面,用"风、俗、礼、制"四个概念来归类社会上的民俗现象,整体把握民俗与社会结构、文化体系之间的关联;在实践层面,重视礼俗和社会组织调查,以服务于当时的礼俗改良。梳理黄石的治学历程及学术交往,了解黄石在促进民俗学的社会学转向方面的诸多努力,可以进一步充实民俗学学科史的相关研究,为当下民俗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石 民俗社会学 风俗礼制 礼俗改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