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包汉毅
桂书杰
-
机构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文化遗产》
CSSCI
2021年第5期100-107,共8页
-
文摘
自18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德国在一个半世纪内遭受了数次社会政治巨变,与此相应地,其礼俗互动(观)也先后经历了“礼失求诸野”“俗学于礼”“俗生于礼”与“礼缺造诸野”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礼俗互动(观)以及民俗学是有政治性面向的,与社会政治背景相适应。其次,重俗轻礼或者为社会政治秩序动荡之时,或者为极权统治之时,而重礼轻俗多为秩序相对稳定之时。再次,无论重俗还是重礼,都要为礼俗起源找到一个合理解释;重俗之时,一般将其归结为民族共性,而重礼之时,往往将其解释为上层精英的创造力。最后,礼俗互动观总是立足于实证主义,再加以理性思辨;但由于其政治性面向,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人为加工,乃至偏向于功能主义、甚或工具主义。
-
关键词
礼俗互动
德国
礼失求诸野
俗学于礼
俗生于礼
礼缺造诸野
-
分类号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