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道·礼教·礼治:荀子哲学建构新探 被引量:4
1
作者 黎红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70,共6页
荀子以“礼”为中心,形成偏重于儒家“外王学”的哲学建构。他首先把“礼”提升到“道”的高度,作为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方面把“礼”作为道德教化的依据,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把“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准则,形... 荀子以“礼”为中心,形成偏重于儒家“外王学”的哲学建构。他首先把“礼”提升到“道”的高度,作为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方面把“礼”作为道德教化的依据,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把“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准则,形成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礼道—礼教—礼治”,构成了荀子哲学思想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道
下载PDF
中德“礼道”比较
2
作者 索凌飞 《魅力中国》 2014年第27期196-196,198,共2页
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迥异,两国的“送礼之道”也呈现出不晓得文化差异。理解并熟悉异文化的“礼道”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入手,对中、德两国的送礼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并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德文化交... 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迥异,两国的“送礼之道”也呈现出不晓得文化差异。理解并熟悉异文化的“礼道”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入手,对中、德两国的送礼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并希望能够以此为中德文化交流提供启示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礼道 跨文化交际 文化比较
下载PDF
辩名、墨以申礼义之道——对荀子政治思想之名学维度的考察
3
作者 王沁凌 《江汉学术》 2015年第2期76-82,共7页
战国晚期荀子对同时代的名家和墨家提出了激烈批评。他将陈仲、史鰌与公孙龙、惠施归为一类,前者好义高行异于常人,后者擅长怪异难辩之论。二者之行为与思想有"不知止"之蔽,对治他们的办法是止于儒家的礼义之道。墨子非礼乐... 战国晚期荀子对同时代的名家和墨家提出了激烈批评。他将陈仲、史鰌与公孙龙、惠施归为一类,前者好义高行异于常人,后者擅长怪异难辩之论。二者之行为与思想有"不知止"之蔽,对治他们的办法是止于儒家的礼义之道。墨子非礼乐而尚俭约,墨家一派的宋钘则提出"见侮不辱"、"人之情欲寡"等以支持其非战主张。荀子指出二者的错误在于不知人之性情。人之欲本多,斗起于恶而非辱,礼乐在人性中有深厚的基础。墨子、宋子之说有悖于人情而不能实行。名家和墨家的理论从根本上与荀子的政治主张不合,无益于强调尊卑贵贱之差别的礼义之道的施行。荀子通过驳斥他们的看法以建立自己的名学理论,指出制名与用名的目的是使人获知和践行治理群生的礼义之道,他期望阐明作为"治之经理"的儒家之道以改造当时混乱的政治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名家 墨家 政治哲学 义之
下载PDF
先秦礼运行中的“义”“仪”结合状况 被引量:1
4
作者 管正平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1-55,共5页
礼是内在蕴含的"意义"和外在表现的"仪式"的结合体。对"仪""义"的区分由来已久,然而古籍中只见零碎的片断记录,缺乏系统的整体认识。现将"意义"和"仪式"结合的情况分三个... 礼是内在蕴含的"意义"和外在表现的"仪式"的结合体。对"仪""义"的区分由来已久,然而古籍中只见零碎的片断记录,缺乏系统的整体认识。现将"意义"和"仪式"结合的情况分三个层面考察:首先是"意义"和"仪式"完全一致;其次是"意义"和"仪式"有错位,包括杀礼、丰礼甚至生成"仪式"来适合特定"意义"的恰当表达;最后是无任何"仪式"的"意义"表达。三个层面均是"礼道"运行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恰如其分地表达礼的内在意义。对"仪""义"结合状况的分析,有助于总体把握礼的运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道
下载PDF
王船山遵礼之理的逻辑显达与度越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力祥 王志华 《船山学刊》 2015年第2期19-25,共7页
王船山礼学思想在学术界多有关注,但其遵礼实践的逻辑展开在学术界缺乏探讨。船山遵礼之道的逻辑开显表现为如下几个层次:即作为遵礼之礼的"礼"彰显为人道而为人之独;作为遵礼之理的"理"贯通于气、礼之间,并与人息... 王船山礼学思想在学术界多有关注,但其遵礼实践的逻辑展开在学术界缺乏探讨。船山遵礼之道的逻辑开显表现为如下几个层次:即作为遵礼之礼的"礼"彰显为人道而为人之独;作为遵礼之理的"理"贯通于气、礼之间,并与人息息相关;"礼"与"理"贯通:彰显了遵礼的必要理由而最终得以逻辑展开。船山遵礼之理的逻辑展开,实质上彰显了礼、气、理之间的相互贯通与度越,背后实质上凸显了船山遵礼实践的必要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关系
下载PDF
孔子:大地上的行道者——从人类生存的整体性理解孔子思想
6
作者 李宪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0,共8页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存在赋予一种来自天命的神圣辉光,并以自己的亲身践履为身后的大众启示了一条通向人类尊严的大道;他促成了道德标准的内在化,催生了以"行道"为职志、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士人阶层,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在群体中成就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他"下学上达"的天命观照亮了人性的幽暗和文化的永恒,开启了人性、物性与天道相贯通的途径,为天下一体的人类礼仪性存在赋予无可置疑的神圣性,标志着即将进入文化勃发期的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觉知和对未来的祈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下载PDF
论中国礼乐精神及其呈现形态 被引量:4
7
作者 韩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81,共7页
中国的人文精神实际上是“礼乐精神”。“礼乐精神”不是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的产物,“礼乐”是一个整体性概念。“风雅”“道艺”“中道”既是影响中国人人格构成、艺术信仰以及世界观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 中国的人文精神实际上是“礼乐精神”。“礼乐精神”不是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的产物,“礼乐”是一个整体性概念。“风雅”“道艺”“中道”既是影响中国人人格构成、艺术信仰以及世界观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礼乐精神的三种展现形态。要言之,风与雅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礼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两者萌生于音乐文学领域,逐渐向艺术层面拓展,最终泛化为“刚健雅正”的总体文化追求;儒家的“道艺”观强调技艺之精纯与德行之背景的统一,礼与乐既是道艺思想的产生场域,也是其主要体现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礼乐精神就是“道艺”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化;礼与乐的和合不仅是形式层面的“用中”之体现,更是精神层面“中正之道”(中道)的具体化。同时,“中道”既是天地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连接点,也是风雅精神与道艺精神的基本指导和重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精神 风雅
下载PDF
“礼义”与“心知”——从修身的视角看荀子思想中的心与礼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健芸 《邯郸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9-47,共9页
荀子的礼义之道内涵广泛,就其对于个人修身而言,则旨在为个人确立秩序化的行动准则。这套准则首先奠基在人群之中,群体的先在性是礼义之道实行的前提,修身就意味着在群体当中为自身确立当然之则。但这种准则不是完全外在的规范,而是能... 荀子的礼义之道内涵广泛,就其对于个人修身而言,则旨在为个人确立秩序化的行动准则。这套准则首先奠基在人群之中,群体的先在性是礼义之道实行的前提,修身就意味着在群体当中为自身确立当然之则。但这种准则不是完全外在的规范,而是能够达到疏导人情、使人的表达和行动获得最佳的节度和条理的效果。这种节度和条理所以可能的根基在于人心的洞察和创制。人通过一系列治心的功夫,使心达到无蔽的大清明状态,能够明澈洞观自身及其所属其中的事态、情境与人群,进而能够在统观自身所处的关联整体当中实现自身行动得其适宜,让自身的情欲得到适宜疏导与通畅表达,以成就此身在当时当下的身体秩序。这既是礼义之道的始基,也是礼义之道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义之 虚壹而静 大清明 修身
下载PDF
老子与孔子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之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钟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3-85,共3页
老子之"道",以阴阳、虚无、无为等构成了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宇宙生命生态的相反相依的本相;孔子之"礼",则以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由爱人而爱物,爱自然宇宙。但"道"和"礼"的最... 老子之"道",以阴阳、虚无、无为等构成了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宇宙生命生态的相反相依的本相;孔子之"礼",则以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由爱人而爱物,爱自然宇宙。但"道"和"礼"的最终关联,是在孔子问礼访道和对老"道"的转化过程中获得的,即上下求索的孔子适周以后,将自己顺应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天之道"、"人之道"的思想联系起来,于是在很多方面,"道"、"礼"各异,但殊途同归,强调的均是社会稳定和生态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之 孔子之 访 老“”转化
下载PDF
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太安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6-24,共9页
宗白华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启蒙救亡”和世界“现代性精神危机”与“浮士德难题”现代解决的目的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开掘并创造性地阐释了以“道(气)”宇宙观念、中国礼乐文化和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 宗白华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启蒙救亡”和世界“现代性精神危机”与“浮士德难题”现代解决的目的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开掘并创造性地阐释了以“道(气)”宇宙观念、中国礼乐文化和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经宗白华这一发掘性研究和现代化转换不仅显示出它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同时,对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宇宙观念 乐文化精神 中庸思想
下载PDF
一体论视域下的荀子天人观
11
作者 吴宝红 《阴山学刊》 2019年第4期78-82,100,共6页
在荀子思想中,“天”代表实存之自然和人天生的自然存在的方面,而“人”蕴含着实体之人对自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赋予价值意义的人为因素。天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从万物发生的本源而言,水火、禽兽与人等都是在气的基础上的存在;... 在荀子思想中,“天”代表实存之自然和人天生的自然存在的方面,而“人”蕴含着实体之人对自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赋予价值意义的人为因素。天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从万物发生的本源而言,水火、禽兽与人等都是在气的基础上的存在;从后天人文化成的角度分析,作为天人关系重点中的人,需要自觉地修行礼义道德实现对自然的转化和提升;从辩证的思维方式而言,礼义之道是实现天人关系既相互区分又辩证统一的纽带。人可以通过修为礼义之道处理天与人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实现与天地相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论 荀子 天人观 义之 辩证思维
下载PDF
荀子“以政摄言”思想析论--兼论其与李斯“焚书坑儒”的关系
12
作者 马欣欣 《管子学刊》 2023年第3期81-90,共10页
学者将李斯“焚书坑儒”归罪于荀子的做法有待商榷。荀子固然有“以政摄言”思想,主张以暴力手段对待异端邪说,但这并不会导致“焚书坑儒”,因为此事乃李斯行商鞅、韩非之说所产生的结果。在战国末期,即将建立的统一政权且日臻成熟的君... 学者将李斯“焚书坑儒”归罪于荀子的做法有待商榷。荀子固然有“以政摄言”思想,主张以暴力手段对待异端邪说,但这并不会导致“焚书坑儒”,因为此事乃李斯行商鞅、韩非之说所产生的结果。在战国末期,即将建立的统一政权且日臻成熟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能容忍诸子“不治而议论”,“以政摄言”由此而生。不过,由于荀子将礼义之道视为评判学说是否为“异端”的价值标准,故“以政摄言”不至于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据此,该说仍展现着儒家“道尊于势”的观念,并区别于法家“以政摄教”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以政摄言 义之 尊于势
下载PDF
韩中酒文化及与酒有关的俗谈对比
13
作者 徐彦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年第9期159-159,共1页
俗谈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因此,俗谈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在文学,民俗学领域也备受关注。本文将在简单介绍韩中两国酒文化的同时,考察俗谈中所体现的酒文化。
关键词 酒种 与酒 俗谈 共同点和差异点
下载PDF
浅析中式风格中的礼禅道文化意境
14
作者 李慧敏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0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东方文明灿烂辉煌,哲学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在众多文化派系中,儒释道三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我国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文化则是与儒道文化交融促进发展而来的。要想探讨中式风格的文化意境,就离不开对儒释道三教文化... 东方文明灿烂辉煌,哲学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在众多文化派系中,儒释道三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我国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文化则是与儒道文化交融促进发展而来的。要想探讨中式风格的文化意境,就离不开对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研究。中式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设计造型风格,其中包含的礼禅道的文化哲思与意境,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抚慰,陶冶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风格 文化意境 空间设计
原文传递
文化建设如何跟上企业多元化整合的步伐
15
作者 任红军 《时代金融》 2014年第5X期121-122,124,共3页
当前,云南中烟通过思考、谋划、践行国家局凌成兴局长提出的"三大课题",认真讨论、形成共识,云南中烟未来要做强作大,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必须走"两统一、两整合"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是最重要的... 当前,云南中烟通过思考、谋划、践行国家局凌成兴局长提出的"三大课题",认真讨论、形成共识,云南中烟未来要做强作大,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必须走"两统一、两整合"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怎样抓好文化建设,打造精干团队,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干部员工团结奋斗,跟上企业多元化整合的步伐,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在云南烟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尝试寻找一些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人润物 提升素质 促进发展
下载PDF
《天下》精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8年第11期21-55,共35页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 /术”之辨 术/方术”之辨 “内圣外王” 儒家以“”为“ 墨家以“自苦”为“ 宋钎以“别囿”为“ 慎到以“齐万物”为“ 法家以“法”为“ 家以“天”为“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的伦理体系及其局限
17
作者 沈顺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7,共10页
礼、道和理不仅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概念,而且由此可以形成儒家行为哲学体系。作为概念的礼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礼是行为。在对该行为的经验基础上,人们抽象出普遍之道。道描述了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普遍的观念。它成为具体行为之礼的... 礼、道和理不仅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概念,而且由此可以形成儒家行为哲学体系。作为概念的礼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礼是行为。在对该行为的经验基础上,人们抽象出普遍之道。道描述了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普遍的观念。它成为具体行为之礼的标准。天理概念的出现将追问引向深入。天理不仅是普遍之道的客观依据,而且还是现实之礼的终极性法则并由此为礼给出了存在论证明,证明了礼的合“理”性,在绝对之理、普遍之道的支持下,礼成为正当的行为。这便是普遍性超越。如何从普遍观念走向具体行为,传统儒家缺少了某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原文传递
宗教性——儒家式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霞(译)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9年第2期54-78,共25页
问题的起源在儒学被介绍到西方学术的过程中,儒家宗教性的关键哲学词汇和用语艺术已经被亚伯拉罕宗教的价值所覆盖,并未呈现出其自身的价值。的确,在许多人眼中,儒家思想无非是一种毫无生气的、次等形式的基督教。
关键词 亚伯拉罕 儒家思想 儒家宗教性 毫无生气 基督教 西方学术 儒学 宗教
原文传递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onfucian Daotong Revisited: With a Discussion of Xun Zi's Status in Daotong
19
作者 梁涛 Wang Wen'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90-206,共17页
Through the stories of Shun and Shangjia Wei,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expresses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 of zhongdao (中道 the middle way). Early Confucians had a strong sense of propagating the dao (道 th... Through the stories of Shun and Shangjia Wei,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expresses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 of zhongdao (中道 the middle way). Early Confucians had a strong sense of propagating the dao (道 the Way), but they kept an open mind as to how it was to be understood, which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doctrine of daotong (道统 the tradition of the Way). Although ancient China possessed a long and continuous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zhong (中 center, middle, etc.), a tradition that gave rise to a series of concepts such as zhongzheng (中正 being fair and upright), zhongyong (中庸the principle of the Mean) and zhonghe (中和 being central and harmonious), zhong actually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religious rituals and w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the ancient study of li (礼 rites or ritual). After Confucius, it was Xun Zi who was the true heir to the tradition of zhong in all its fullness. The Confucian daoto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ren (仁 benevolence) and that of li, and the Confucian dao or Way refers to the Way of becoming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oxun zhong daotong renyi-zhong liyi-zhong CONFUCIUS MENCIUS Xun Zi
原文传递
Building a Preaching Ministry in the English Church during the Reformation
20
作者 Liu Che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年第1期186-198,共13页
Martin Luther's concept of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implies that everyone who has been baptised not only becomes a Christian, but also becomes a consecrated priest. There is room for a logical extension of Lut... Martin Luther's concept of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implies that everyone who has been baptised not only becomes a Christian, but also becomes a consecrated priest. There is room for a logical extension of Luther's concept. If every Christian is a consecrated priest and has the right to administer the sacraments for himself, is there any necessity to retain a professional priesthood for the Church? While detailing how Luther's concept entailed the shift of clerical functions from a sacramental priesthood to a preaching ministry as occurred within the evolving Protestant Churches, this paper offers a clarification of what Luther actually meant by his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sacramental priesthood preaching ministry theEnglish Churc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