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1
作者 邓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32,共5页
邓小平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形象;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邓小平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形象;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突破了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形象;提出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突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相容的形象。邓小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形象的突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形象 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
下载PDF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形象思维方法探析
2
作者 邓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共4页
邓小平穷其毕生精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力图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结合起来,重塑社会主义形象。他以社会主义原则为内核,以社会主义优越性为标识,以社会主义本质为统领... 邓小平穷其毕生精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力图把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结合起来,重塑社会主义形象。他以社会主义原则为内核,以社会主义优越性为标识,以社会主义本质为统领塑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形象。他塑造社会主义形象的思维方法展现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睿智和魄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拓了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形象 思维方法
下载PDF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的塑造
3
作者 王广锋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 2014年第12期40-41,44,共3页
邓小平塑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改革开放形象是其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是其本质内涵,追求和平形象是其题中之义,三者和谐有序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形象。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 追求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4
作者 《江汉论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8-178,共1页
欧阳康、李春燕撰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探析》指出,社会形象是对社会实在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 社会主义形象 中国特色 历史 构建思想 社会实在 社会形象 欧阳康 习近平
下载PDF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烨 卜新兵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8,共6页
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项双重任务,即要实现"社会主义形象"与"现代国家形象"的二位一体。60年来,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经历了数次解构和重建的艰难历程: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统一的集体形象... 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项双重任务,即要实现"社会主义形象"与"现代国家形象"的二位一体。60年来,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经历了数次解构和重建的艰难历程: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统一的集体形象转向特征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由意识形态第一的革命国家形象转向高效务实合作共赢的现代国家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中国崛起"的话语体系中,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构建的未来取向是实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民族特性与普世价值的双重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理论构建 实践探索
下载PDF
八十年代长影故事片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6
作者 王晓蕾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72-,77,共2页
八十年代长影中的不少故事片都在艺术审美、题材选择以及主题传播等方面表达着改革后对社会主义新人意识形态、行为举止的诉求与期待。本文以长影八十年代的故事片为例,从影片中对改革后社会环境变化的展示、人们价值观与行为的刻画两... 八十年代长影中的不少故事片都在艺术审美、题材选择以及主题传播等方面表达着改革后对社会主义新人意识形态、行为举止的诉求与期待。本文以长影八十年代的故事片为例,从影片中对改革后社会环境变化的展示、人们价值观与行为的刻画两个方面,探讨长影对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改革 长影 意识形态 传播
下载PDF
塑造跨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的指南*——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德育战略思想
7
作者 潘涌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20-26,共7页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德育战略思想的视角、基本特征、目标取向、实施原则和方法、理论特色和贡献,强调“四有”新人说是塑造跨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德育 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 战略思想
下载PDF
文艺创作要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以电视剧《繁花》的主要人物塑造为例
8
作者 王莎 马驰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3,共6页
电视剧《繁花》播出以后,毁誉参半。该作品描画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中的上海一隅,记录了上海滩上部分市井生活,但与那个改革开放潮流涌动、勃起奋进的上海不甚相干。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 电视剧《繁花》播出以后,毁誉参半。该作品描画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中的上海一隅,记录了上海滩上部分市井生活,但与那个改革开放潮流涌动、勃起奋进的上海不甚相干。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存在着不应忽略的问题:用小历史淡化大历史,用小真实淡化大真实,用少数人的个人投机行为否定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繁花》 典型形象 典型人物
原文传递
浅谈形象工程与形象工程建设
9
作者 郎宗源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06期15-15,17,共2页
通过形象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描述了三种基本形象关系,论述了形象工程及形象工程建设过程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形象工程建设带给社会的可喜变化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象的赞赏。
关键词 形象 形象工程 形象工程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 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到改革文学中农民形象人物间的关系配置及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胜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在十七年文学与改革文学中,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一直都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但在不同阶段,这一新人形象的内涵及其性格特征是彼此不同甚至可以说前后矛盾的。表现在农村题材小说中,其复杂性集中在不安分守己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上。某种程... 在十七年文学与改革文学中,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一直都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但在不同阶段,这一新人形象的内涵及其性格特征是彼此不同甚至可以说前后矛盾的。表现在农村题材小说中,其复杂性集中在不安分守己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上。某种程度上,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农民新人形象的塑造是与如何定位不安分的农民形象,及其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不同阶段的小说中农村新人形象的考察,应结合其他相关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人物间的关系配置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农民形象 十七年文学 改革文学
下载PDF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11
作者 阎浩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艺 无产阶级新文化 农民历史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下载PDF
试论艺术的倾向性
12
作者 顾永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4年第1期3-12,共10页
九十八年前,恩格斯在批评敏·考茨基的小说《旧和新》的倾向性与真实性不能统一时阐述道:“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 九十八年前,恩格斯在批评敏·考茨基的小说《旧和新》的倾向性与真实性不能统一时阐述道:“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艺术家 世界观 客观对象 艺术作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艺术品 封建制社会 封建社会 文艺工作者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艺术
下载PDF
试论艺术的倾向性
13
作者 顾永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4年第1期3-12,共10页
九十八年前,恩格斯在批评敏·考茨基的小说《旧和新》的倾向性与真实性不能统一时阐述道:"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九十八年前,恩格斯在批评敏·考茨基的小说《旧和新》的倾向性与真实性不能统一时阐述道:"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艺术家 世界观 客观对象 艺术作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艺术品 封建制社会 封建社会 文艺工作者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艺术
下载PDF
Migration Images in Turkish Art
14
作者 Nimet Keser Inan Keser 《Sociology Study》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In Turkey,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haping of an art of painting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understanding was realized with state support. From this period, certain art movements were seen as ... In Turkey,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haping of an art of painting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understanding was realized with state support. From this period, certain art movements were seen as the means of modernization and Westernization. Therefore, impressionism, cubism, realism, and classicism were supported by the state as a formal artistic understanding. This attitude continued until the 1940s and artists painted certain subject matte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rt movements. The main theme and subject matters were the presentations of an idealized society such as palace's life, attractive women in Western appearance, happy peasants, war heroes, and beautiful views from the country. In the early 1940s, significant breakup began to take place in point of the theme and the subject matter of art. Social realism began to take shape for the first time in art in Turkey. The artists of Yeniler Grubu (Newcomers Group) focused on social phenomena related disadvantaged social groups rather than an idealized society. Some artists among the 1950 generation, especially Nedim Gunsur, Nuri iyem, and Miimtaz Yener, focused on migr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that occurred correspondingly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se artists depicted and interpreted the migr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KEY art of painting social realism MIGRATION shanty tow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