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些思考 |
张家平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2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独立的创作方法 |
李留记
|
《中州学刊》
|
1988 |
1
|
|
3
|
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
宋奇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9 |
0 |
|
4
|
风格·方法·体系: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三条路径 |
刘亦师
|
《建筑史学刊》
|
2023 |
1
|
|
5
|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文献补遗 |
卡玉德
|
《建筑史学刊》
|
2024 |
0 |
|
6
|
对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再认识 |
李曙豪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4 |
1
|
|
7
|
关于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兼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方法的几个问题 |
丁振海
李准
|
《文艺研究》
|
1983 |
0 |
|
8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建国初期的接受与转化 |
郭力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9
|
对话王竞:关注社会现实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
王竞
李瑾
孟中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0
|
新时期以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与批评 |
熊国荣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1
|
社会主义创作方法的历史反思与多元视角 |
朱德民
张艺声
|
《中州学刊》
|
1987 |
2
|
|
12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理论行程 |
汪介之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2 |
18
|
|
13
|
期待视域、阐释空间与本土经验——论“十七年”文学批评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接受与转化 |
曹霞
李刚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1
|
|
14
|
试论文学艺术的两种社会功能——兼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
杨运泰
|
《学习与探索》
|
1983 |
1
|
|
15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雄”理念的逻辑演绎 |
朱德发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6
|
一个核心话语的反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话语演变记 |
周启超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7
|
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调整及影响 |
黄平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5
|
|
18
|
是“两结合”还是理想化现实主义——工农兵文学创作方法论 |
刘江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9
|
“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高玉
|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20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的危机生产 |
李丹丹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