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唐代婚姻制度与社会习尚的矛盾现象 被引量:3
1
作者 莫晓斌 《长沙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58-60,共3页
作为唐代政治法律制度重要构成的婚姻制度,在妇女地位、婚姻模式、"和亲"和禁婚政策以及婚姻道德方面与当时社会时尚存在着明显矛盾。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和映示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的新特点、新气象,表现了思想开... 作为唐代政治法律制度重要构成的婚姻制度,在妇女地位、婚姻模式、"和亲"和禁婚政策以及婚姻道德方面与当时社会时尚存在着明显矛盾。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和映示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的新特点、新气象,表现了思想开明、民族融合以及妇女地位上升的时代景观,反映出唐代潜存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差异和中古中国礼教与社会风情尚未完全耦合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法律 婚姻制度 社会习尚 矛盾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社会习尚的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汤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3-27,共5页
社会习尚中的陈规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 ,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对之进行改革。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制 ,而且制订了一些法规条例 ,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俗 ,冲... 社会习尚中的陈规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 ,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对之进行改革。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制 ,而且制订了一些法规条例 ,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俗 ,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造就了一代新风 ,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一个伟大成果。辛亥革命对社会习尚的改革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社会习尚 陈规陋俗 改革成果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习尚的变革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博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第3期60-64,共5页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执政过程中,就开始从根治娼、毒、赌等社会痼疾,摒弃婚丧嫁娶陋习和破除封建迷信,号召爱国增产节约等方面入手,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污毒,变革萎靡的社会风气,促成新的社会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社会习尚。这为新...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执政过程中,就开始从根治娼、毒、赌等社会痼疾,摒弃婚丧嫁娶陋习和破除封建迷信,号召爱国增产节约等方面入手,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污毒,变革萎靡的社会风气,促成新的社会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社会习尚。这为新中国初期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开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创造了良好的风气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习尚 变革
下载PDF
明代以来曹州牡丹栽培发展史考述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冬生 《古今农业》 1998年第4期38-45,共8页
山东曹州(今菏泽市),是我国著名牡丹之乡,自明中期以后曹州牡丹栽培崛起,至清代遂取代洛阳、亳州而独领风骚,故世有“曹南牡丹甲于海内”之赞。但到解放前夕,盛极一时的曹州牡丹己衰败不堪。建国后,曹州牡丹迅速复兴。
关键词 牡丹栽培 曹州牡丹 牡丹园 明代以来 牡丹品种 牡丹产业 新品种 明中期 社会习尚 产业化
下载PDF
唐诗美学论纲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炳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37-45,共9页
把美学引进美的各个领域,是美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研究唐诗美学是开拓唐诗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唐诗研究的深入。一般诗歌美学所说的形式的精美性、可感性、确定性、层次性,内蕴的丰富性、含蓄性、复杂性、虚幻性等等特征,在唐诗都有明显... 把美学引进美的各个领域,是美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研究唐诗美学是开拓唐诗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唐诗研究的深入。一般诗歌美学所说的形式的精美性、可感性、确定性、层次性,内蕴的丰富性、含蓄性、复杂性、虚幻性等等特征,在唐诗都有明显的表现。唐诗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菁华,在长期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诗歌)、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孕育下,在唐代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态、哲学宗教信仰、社会习尚和心理、伦理道德观念、美学追求、以及唐代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影响下,形成独特的韵律美、构图美、情致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本文要探讨这些美的特征、相互关系和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美 审美理想 韵律美 美学追求 社会习尚 审美趣味 构图美 社会生活形态 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浅谈浙江畲族婚俗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发品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67-70,共4页
风俗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奉的一种社会习尚。畲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因地因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的物质生... 风俗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奉的一种社会习尚。畲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因地因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习俗也在逐步更新。这里,我就现代畲族婚姻习俗与旧时的婚俗作一个比较,从畲族婚俗形成与内容的变化,看一个民族与地域性风俗融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俗演变 畲族 内容与形式 风俗习惯 汉族 社会习尚 历史悠久 逐步更新 民族政策 生活方式
下载PDF
敦煌佛像画造型艺术初探
7
作者 李振甫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1-53,共3页
敦煌佛像画造型艺术初探李振甫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宗教艺术;宗教艺术的魅力又有力地推动着宗教的广泛传播。世界上如此,中国亦如此。宗教艺术的遗迹,遍布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它们相互辉映,装点着这里或者那里的山山水水。敦... 敦煌佛像画造型艺术初探李振甫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宗教艺术;宗教艺术的魅力又有力地推动着宗教的广泛传播。世界上如此,中国亦如此。宗教艺术的遗迹,遍布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它们相互辉映,装点着这里或者那里的山山水水。敦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光的明珠。随着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 佛像 敦煌佛教 佛教艺术 十六国时期 宗教艺术 艺术魅力 古代艺术 社会习尚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的避讳
8
作者 秦慰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83-90,共8页
《礼记·曲礼上》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郑氏注:“讳,辟也”。即忌讳或回避的意思。“入门而问讳”,即是拜访的客人为尊敬主人,事先应了解主人已死祖、父的名字,在谈话中注意回避,这是一种礼貌。在我国封建社会... 《礼记·曲礼上》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郑氏注:“讳,辟也”。即忌讳或回避的意思。“入门而问讳”,即是拜访的客人为尊敬主人,事先应了解主人已死祖、父的名字,在谈话中注意回避,这是一种礼貌。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一般臣民为表示对于帝王将相或尊长以至他们的祖、父的尊敬,都不得直称他们的名字,必须用种种方式加以回避,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避讳。这种避讳,开始是出于敬鬼神,只限于对死者,“生者不相避名”,后来扩大为对生人;开始只是一种社会习尚,后来著为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讳 封建社会 历史上 回避 社会习尚 名字 科举考试 熹平石经 唐高宗 父名
下载PDF
择取生命的符码——中国南方民族人名用字取向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宇晓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4,17,共8页
从表面上看,每个人选用什么音节符号作为名字,似乎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任意选取,因而人名的用字从总体上来看好象只不过是一种无序的随机组合。然而,在实践中,不管哪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真正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人名中所选用字符或音符往... 从表面上看,每个人选用什么音节符号作为名字,似乎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任意选取,因而人名的用字从总体上来看好象只不过是一种无序的随机组合。然而,在实践中,不管哪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真正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人名中所选用字符或音符往往是名字拥有者最基本,最终极的区别符号,它与个人命名制度中的其它组成部分相比,应当具有更多的个人特异性。譬如说,命名制中的姓氏就只能标定当事人的社会公认血缘归属,排行只能标示他在家族同辈人中的出生次序,性别区分成分仅是标定社会化了的生理类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字 同名现象 人名字 中国南方民族 社会习尚 附加成分 命名者 苗族 字选择 特异性
下载PDF
从取名看满族入关后之习俗与文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杜家骥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取名既是一种民族习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名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习尚、文明程度、伦理观念、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满族入主中原后,受汉族的影响,在取名上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取名既是一种民族习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名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习尚、文明程度、伦理观念、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满族入主中原后,受汉族的影响,在取名上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入关后的满族在习俗、文化方面发展变化的某些状况。本文考察满族入关后在取名习俗、名称观念上的各种变化,以及旧有取名习俗的维持和保留状况,力图从中揭示满族入关后在崇尚、礼俗、伦理观念、宗法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一些情况,总结某些带有特征性的现象。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宗法制度 习俗 汉族人 社会习尚 乾隆帝 旗人 二十年 满语 汉人
原文传递
论喜剧性格(续) 被引量:5
11
作者 修倜 《戏剧艺术》 1983年第2期60-70,共11页
四、与一定的审美观念或社会习尚相乖背——喜剧性格特征之三文学作品中的喜剧人物,是生活中带有喜剧性的人物的典型化反映。喜剧作家必须首先敏感到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喜剧性,才能创造出富有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喜剧人物一旦从作家笔下诞... 四、与一定的审美观念或社会习尚相乖背——喜剧性格特征之三文学作品中的喜剧人物,是生活中带有喜剧性的人物的典型化反映。喜剧作家必须首先敏感到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喜剧性,才能创造出富有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喜剧人物一旦从作家笔下诞生,又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观众也要先看出人物性格的喜剧性所在,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如同美感是美存在的经验性证明一样,能否引起喜剧感这种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性矛盾 喜剧艺术 人物性格 审美观念 社会习尚 喜剧性格 喜剧作家 性格特征 亚里斯多德 普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