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领袖心理、公众情绪和敌意的社会习得──李登辉现象的挫折攻击理论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剑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1年第4期48-56,共9页
90年代是台湾政治发展的特殊时期。以本省人为主体的、以历史创伤为集体记忆的公众情绪过去长期受压,至此迅速释放。其破坏性能量成为李登辉等政治人物抗拒统一的凭借。他们通过各种政治机制激化公众情绪,并将之导向反对统一。领袖... 90年代是台湾政治发展的特殊时期。以本省人为主体的、以历史创伤为集体记忆的公众情绪过去长期受压,至此迅速释放。其破坏性能量成为李登辉等政治人物抗拒统一的凭借。他们通过各种政治机制激化公众情绪,并将之导向反对统一。领袖人物偏激的政治主张使民众的期望值和机会感产生错位。这种期望种植在受迫害型的敏感心理之上,脆弱难以承受挫折。当李登辉以其分裂行径向和平统一方针挑战时,大陆方面的制止将造成台湾努力的失败。然而政治人物则透过政治表演和媒体渲染让民众承受失败的挫折。处于挫折感中的民众对政治人物的支持将更加情绪化,其对大陆的敌意和排斥力也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袖心理 公众情绪 敌意 社会习得 李登辉现象 挫折攻击理论 中国大陆 台湾省 政治
下载PDF
第二语言社会习得与学校学得特点对比
2
作者 韩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文章通过比较汉—维/维—汉双语人学得和习得第二语言的途径,说明了学得和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社会习得 学校学得 第二语言 特点
下载PDF
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洁 李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03-111,共9页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偏重差异见于本体论及认识论视角。二语习得认知派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出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二语习得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语言...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偏重差异见于本体论及认识论视角。二语习得认知派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出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二语习得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语言社会化范式发展史显示,第一代语言社会化研究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型同质社区内的母语社会化为重点,第二代语言社会化研究聚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异质社区内的二语社会化。通过长期的理论拓展与实证充实,语言社会化不仅能囊括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重点,中和二者的研究偏重矛盾,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还能作为语言习得的社会干预范式发挥解释语言习得的效用优势。语言社会化作为兼收并蓄的语言范式,未来将因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突出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优势而逐渐成为主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社会 语言习得 母语 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习得认知派 二语习得社会
下载PDF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中所展现的内部关系和辩证法的“舞蹈”步骤
4
作者 郗佼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4年第1期8-21,158,共15页
本文以分析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的联系为着眼点,旨在进一步促进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虽然近些年来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开始受到学者们关注,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英语... 本文以分析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的联系为着眼点,旨在进一步促进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虽然近些年来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开始受到学者们关注,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英语学术界,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承认和重视。例如,Dafermos (2018)就强调,从辩证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化历史心理学对避免理论误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Ollman (2003, 201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内容的分析为主要框架:1)内在关系;2)马克思主义抽象的辩证步骤。通过对维果茨基已发表作品的文本、理论概念及方法等开展分析和讨论,从而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文化历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以深化对维果茨基的理论理解和阐释。随后,本文引入文化历史心理学视阈下的二语习得实践研究(即SCT-SLA)为例证,进一步论证在文化历史心理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应用语言学实践研究的影响。受限于本研究视野的局限性,期待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的同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维果茨基理论的相关研究,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一步解决更多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历史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 内在关系 辩证法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SCT-SLA)
下载PDF
浅析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5
作者 刘巧英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6-57,共2页
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有特定的情景构成的。情景做为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学生在参加这种带有情景特征的体育活动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且随着体育... 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有特定的情景构成的。情景做为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学生在参加这种带有情景特征的体育活动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且随着体育活动的变化而产生"角色"变化。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从而使学生获得"角色学习"。一个人角色的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运动角色社会角色习得体育规范
下载PDF
语言·交际·社会化社会化语言习得理论述评 被引量:3
6
作者 匡芳涛 安礼艳 《外语教育》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哲学观,指出了语言研究不仅应考虑高度概括抽象的语言结构和能力,还应把语言使用的不同环境和使用者的社会属性考虑在内。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社会化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化语言习得过程模式,通过讨论语... 本文通过分析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哲学观,指出了语言研究不仅应考虑高度概括抽象的语言结构和能力,还应把语言使用的不同环境和使用者的社会属性考虑在内。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社会化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化语言习得过程模式,通过讨论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文章对社会化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了综合评价。语言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社会化语言习得理论 交际 社会
原文传递
中苏关系(1917—1920)的建构主义解读
7
作者 王志琛 《社科纵横》 2016年第4期114-117,共4页
本文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全新视角,来分析和解读早期中苏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苏互动前各自拥有的身份类型,苏俄只拥有团体和类属身份,而中华民国拥有团体、类属、角色和集体身份,由此界定各自的利益,指导接下来双方的... 本文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全新视角,来分析和解读早期中苏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苏互动前各自拥有的身份类型,苏俄只拥有团体和类属身份,而中华民国拥有团体、类属、角色和集体身份,由此界定各自的利益,指导接下来双方的互动;第二部分运用社会习得模式来分析中苏1917年至1920年间的互动,通过一段社会习得行为的四段情节,揭示双方如何形成主体间共识,从而完成角色身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建构主义 身份 社会习得 利益
下载PD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ROLE OF INPUT 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被引量:4
8
作者 桂敏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年第4期87-92,128-129,共8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input 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by employing Lev S. Vygotsky's (1896-1934) sociocultural theory.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1982, 1985) and Swain's ou...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input 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by employing Lev S. Vygotsky's (1896-1934) sociocultural theory.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1982, 1985) and Swain's output hypothesis (1985, 1993) hold different and somewhat contradictory viewpoints on the roles of input and output in SLA. The difference might be solved by applying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which claims human higher mental functioning is constructed in a social,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This context is a web woven by social interactions, a dialectic unity of input and output. Therefore, according to Vygotsky's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give rise to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ocultural theory INPUT OUTPU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