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验的社会性与家国认同——初级社会化的现象学考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康永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6,共18页
先验的善意帮助个人在这个世界立足,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人世中平凡事件的意义。正是这种先验善意帮助我们在自我和不断后退的物自体之间建构了家、家乡和祖国。这种原初的家国认同本身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意义... 先验的善意帮助个人在这个世界立足,也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体味人世中平凡事件的意义。正是这种先验善意帮助我们在自我和不断后退的物自体之间建构了家、家乡和祖国。这种原初的家国认同本身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意义的直观。初级社会化过程就在有着这样一种精神氛围的初级群体中展开,其核心并不是让儿童接受世俗的知识观念与社会规范,而是建构人们的自我观念、家国观念乃至其他基础性的道德观念,并引导儿童借助先验的善意参与亲密关系共同体的再造。随着原初的主体间际的世界不断分化为一种差序结构乃至等级制的社会,或者不断分化为一种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多元化的松散体系,现实的家国认同问题日益突出。但王朝社会的家国认同经常只能在一个存在实质性善意的非常有限的圈子内进行,真正的国民只限于统治者自身及其家臣。现代教育有能力在国民之间建构某种公共的国家想象,人们凭此可以相互慰藉和取暖。但只有凭借形式理性或宪政秩序,人们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真正国民。涂尔干理论的不足,就在它不相信个人借助先验的社会性与世俗经验觉知世界的能力和社会本身的符号性质,总是片面强调道德实在、道德科学和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社会 家国认同 初级社会 日常生活世界 实质性共同体 心灵共同体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人的境况 被引量:2
2
作者 阿格妮丝·赫勒 李天朗(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23,共9页
为了回答"好人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抛弃"人性"这个暧昧不清的概念。"人的境况"是相比而言更加合适的隐喻。人的境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首先,人类社会规则对本能规则的取代开启了人的境... 为了回答"好人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抛弃"人性"这个暧昧不清的概念。"人的境况"是相比而言更加合适的隐喻。人的境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首先,人类社会规则对本能规则的取代开启了人的境况。其次,人的境况体现为历史缝隙境况下的历史性决定和自我决定。最后,历史性充满了张力。虽然这种张力的程度、性质和特征各有变化,但是张力是一直存在的。人的境况进一步体现为生活在张力之中。除此之外,人的境况的一般理论也描述了一幅自我的图谱,每个人类个体的内在图谱都并不相同。自我是我们与他人在身体上唯一意义相同的一部分,它有赖于意义的滋养。自我可以被描述为由经验、意识或无意识所构成的长时段记忆。自我总是自觉,但却并非总是等同于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境况 历史性 遗传先验 社会先验 自我
下载PDF
黑格尔社会伦理思想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凤阳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9-153,共5页
面对市民社会私立战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康德走上了以绝对义务和道德个体自治为核心的道德哲学路径,但他的伦理学最终却成为一种取消了特殊性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在批判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黑格尔将现实的社会世界纳入到其绝... 面对市民社会私立战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康德走上了以绝对义务和道德个体自治为核心的道德哲学路径,但他的伦理学最终却成为一种取消了特殊性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在批判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黑格尔将现实的社会世界纳入到其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建立了一套客观的、必然的理性主义社会伦理学,其伦理学强调伦理秩序对个体生活的优先性,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于其哲学体系的理性基础规定性,黑格尔的社会伦理思想带有强烈的先验理性色彩,限制了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治 绝对精神 伦理生活 先验社会伦理
原文传递
“发现”康德先天观念综合与商品交换关系现实抽象的关联——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一兵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7,129,共10页
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在他这里,康德的认识论构架本身是商品生产中发生的特定历史结果,知识的形式能够先验于感性世界,恰恰因之于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历史性挣脱和... 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在他这里,康德的认识论构架本身是商品生产中发生的特定历史结果,知识的形式能够先验于感性世界,恰恰因之于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历史性挣脱和分离。这种分离遮蔽了劳动创造性关系在商品交换活动的现实抽象所生成的一种构序社会存在的客观的社会先验性,而这种社会先验才是康德-黑格尔先验观念的真正根据。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指认了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并不仅仅是主观思维的活动机制,作为概念生成的真正劳作工地是发生于社会存在中的一种客观抽象,恰恰是这种现实抽象建构了先验的社会生活形式,并由此规制了思维形式的主观抽象活动以生成思维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恩-雷特尔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康德认识论 社会先验 现实抽象先 天观念综合
原文传递
走向批判认识论前沿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一兵 贝尔纳·斯蒂格勒 +1 位作者 孔伟宇(整理) 刘冰菁(翻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97,共7页
认识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康德的哥白尼式认识论革命之后,黑格尔将先天综合判断本体论化,马克思通过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先验规制意识,第一次建立了批判的历史认识论。此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巴什拉和康吉莱姆的... 认识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康德的哥白尼式认识论革命之后,黑格尔将先天综合判断本体论化,马克思通过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先验规制意识,第一次建立了批判的历史认识论。此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巴什拉和康吉莱姆的科学认识论、福柯的"认知型"、阿尔都塞的"问题式"、德波的景观批判、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斯蒂格勒的持存认知论,都在认识论问题上作出了重大推进,并形成了不同社会存在基础上的批判认识论不同线索。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立足全新的认知对象、主体、方式,重新讨论批判认识论的前沿,将成为深化哲学方法论自觉以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张力的方法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认识论 先天观念综合与社会先验 第三持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