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与社会学新视角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鸿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73,共9页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城市社会 ,城市化正成为人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本文从人类生态学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 ,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探求城市发展的文化密码与社会再造文化密码的意义 ,首次提出“城市文化因子”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城市社会 ,城市化正成为人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本文从人类生态学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 ,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探求城市发展的文化密码与社会再造文化密码的意义 ,首次提出“城市文化因子”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的观点 ,并用以分析城市化与城市进化的关系 ,以求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必然性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文化基因 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 城市进化
下载PDF
社区治理中的政府再造社会组织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春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从行政性管理向"社会性治理"的实践中主动再造了大量的社会组织承担社会服务,这类再造社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所形成的社会组织与国家的合作方式,具体表现为政府提供资金,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委托经营模式。社...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从行政性管理向"社会性治理"的实践中主动再造了大量的社会组织承担社会服务,这类再造社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所形成的社会组织与国家的合作方式,具体表现为政府提供资金,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委托经营模式。社会组织的运作逻辑体现了社会转型期间国家社会化治理的尝试,社会组织以专业性、第三方性、贫民性、委托性等特点弥补了政府职能让渡出的空间,但这一类政府再造的社会组织运作过程中依赖政府,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表明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官办社会组织的合作提升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技术,进而促进了社区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政府再造社会组织 运作特点
下载PDF
社区规划:参与式社会空间再造实践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佳燕 沈毓颖 《世界建筑》 2020年第2期10-15,共6页
在中国社会转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和学科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城市治理重心下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区治理创新与空间发展实践的互动推进,为基层治理、规划实践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创新带来挑战,也为社区规划的发展提供了... 在中国社会转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和学科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城市治理重心下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区治理创新与空间发展实践的互动推进,为基层治理、规划实践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创新带来挑战,也为社区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文章通过对社区规划的源起和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提出了中国社区规划的内涵和主要原则,从人文、经济、环境、服务和治理5个维度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阐释,进而针对当前多元并举的实践形式,从主体、对象、学科、视角、层级等方面进行特征总结,最后提出工作中的主要挑战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规划 参与式规划 社会空间再造 社区营造
下载PDF
农村社会基础再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立胜 田克勤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农村社会基础再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重心,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具体目标的关键性作用,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农村社会基础再造方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基础再造 制度变迁
下载PDF
社会保障体系的流程再造创新初探
5
作者 孙启泮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5-87,共3页
社会保障流程再造是企业流程再造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拓展,是对社会保障的操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梳理和设计,从而使社会保障的管理成本有效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 社会保障流程再造是企业流程再造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拓展,是对社会保障的操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梳理和设计,从而使社会保障的管理成本有效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流程再造为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遇到的众多困难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社会保障流程再造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社会保障流程再造 社会保障体系
下载PDF
社区游民社会资本的流失及再造——以川东某社区为例
6
作者 黄成亮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剧,社区内部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内部形成的新社区游民群体。社区游民主体的社会资本面临着单位制资本和传统社会资本的遗失,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城市本身的稳定与发展形成潜在的...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剧,社区内部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内部形成的新社区游民群体。社区游民主体的社会资本面临着单位制资本和传统社会资本的遗失,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城市本身的稳定与发展形成潜在的各种风险。鉴于此,社区游民社会资本再造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游民 社会资本流失 社会资本再造
下载PDF
易地搬迁安置区社群社会资本再造路径探析
7
作者 秦珍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0年第30期0194-0195,共2页
在我国,部分贫困群众因自然环境制约,发展受限,易地扶贫搬迁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 950 多万贫困群众经易地搬迁实现脱贫摘帽,现如今,易地搬迁已处于后续的扶持阶段。易地搬迁安置过程中移民... 在我国,部分贫困群众因自然环境制约,发展受限,易地扶贫搬迁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 950 多万贫困群众经易地搬迁实现脱贫摘帽,现如今,易地搬迁已处于后续的扶持阶段。易地搬迁安置过程中移民农户面临着社会关系断裂问题,本文从营造社区公共交往空间、培育社区自组织能力、培植社区产业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安置区社群社会资本再造的路径,以期增加移民农户的社会资源、帮助其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社会资本再造 社区营造 后续扶持
下载PDF
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新时代基层治理逻辑的一个理解框架——基于浙东横镇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富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31-39,共9页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双轨治理 社会主导 行政主导 国家介入 社会再造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被引量:3
9
作者 钟小燕 李宇 丁文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我国推进体育改革的步伐能有多大,改革的效果能够多好,主要取决于我们对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进行反思,提出体育在公共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再造、... 我国推进体育改革的步伐能有多大,改革的效果能够多好,主要取决于我们对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进行反思,提出体育在公共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再造、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全球化 公共健康 经济发展 社会再造 国家认同 体育战略地位 体育改革
下载PDF
课程观与教育代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娄立志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33,共3页
从教育代价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理性的尺度 ,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会引发不同的教育代价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但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儿童中心的课程观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但却丧失了... 从教育代价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理性的尺度 ,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会引发不同的教育代价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但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儿童中心的课程观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但却丧失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个人的情意 ,但却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发展的落后 ,不能达到其所追求的学生的“自我实现” ;社会再造主义的课程观所付出的最大的教育代价是其课程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达到实施。教育代价的研究有助于理性地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观 教育代价 学科中心 人本主义 社会再造主义 教育价值论
下载PDF
商议民主的教育理论——埃米·古特曼的民主教育思想简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立峰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0,共4页
埃米·古特曼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她提出的民主教育思想影响非常广泛。文章对她的这一思想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把其定性为一种商议民主的教育理论,并把其主要内容总结为三个方面。最后,简要分析了她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 埃米·古特曼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她提出的民主教育思想影响非常广泛。文章对她的这一思想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把其定性为一种商议民主的教育理论,并把其主要内容总结为三个方面。最后,简要分析了她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米·古特曼 民主教育 有意识的社会再造 商议民主
下载PDF
中国问题的市场化应对与纠偏
12
作者 胡建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市场化国家通过社会政策修复扭曲的市场的方法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需不足而过于依赖出口与投资的危机。与市场化国家相左,中国应对危机的选择是将公共物品市场化,将社会推向了市场,这成为今天诸多社... 市场化国家通过社会政策修复扭曲的市场的方法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需不足而过于依赖出口与投资的危机。与市场化国家相左,中国应对危机的选择是将公共物品市场化,将社会推向了市场,这成为今天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要化解危机,需将社会"去市场化",以社会再造应对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社会建设 社会结构 社会再造
下载PDF
乡村社区营造的基本方略:符号化与空间化——基于安徽省香泉-温泉小镇社区营造的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祖云 王太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42,共11页
社区营造理论发源于东亚国家及相关地区的社区营造实践,中国理论界对于社区营造的理论也予以了多学科的关注。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村社区活力的激活和内生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社区营造是考察乡村... 社区营造理论发源于东亚国家及相关地区的社区营造实践,中国理论界对于社区营造的理论也予以了多学科的关注。从中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村社区活力的激活和内生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社区营造是考察乡村社区活力提升的一个新研究视角。因此,中国乡村社区营造方略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对温泉小镇社区营造的实践观察,以社区营造理论为依托,以社区营造经验为参照,指出中国当下乡村社区营造的策略,即符号化与空间化。提出以符号的方式呈现乡村性、地方性、乡土美,并打造具有生活感的物理空间、具有社区感的社会空间、具有家园感的文化空间的理论构想。乡村社会关系的再造是中国乡村社区营造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营造 香泉镇 符号化策略 空间化策略 社会关系再造
下载PDF
21世纪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警务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利民 杨思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96-101,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世界警界改革的潮流——社区警务思想,并对其理论依据作了一定的探讨。此外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从如何推行社区警务角度出发,给出具体操作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社区警务 再造社会和谐 犯罪预防
下载PDF
新时期农民利益问题透视及政策建议
15
作者 朱思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6-29,37,共5页
农村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农民、政府、市场三者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再配置过程。当前的农民利益问题表现为抽象意义上的"土地承包制下的小农经济困境"与"行政权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农民利... 农村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农民、政府、市场三者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再配置过程。当前的农民利益问题表现为抽象意义上的"土地承包制下的小农经济困境"与"行政权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农民利益分化现象严重、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利益表达制度缺失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实现农民利益,应在"社会基础再造"理论框架内,进行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基层政府、农民与社会、农民身份地位的关系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利益 农民组织 农村社会基础再造 服务型政府
下载PDF
探索面向新世纪的重要社会议题——《命系百姓——中国社会保护网的再造》评介
16
作者 关信平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丁元竹 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 经济体制改革 《命系百姓-中国社会保护网的再造
原文传递
“嫁主里面的人”--乡村基督徒姻亲结合的宗教社会学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伍娟 陈昌文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206,共4页
乡村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基督徒与基督徒的姻亲结合,我们通过基督教经典《圣经》投射的神与基督徒、基督徒家庭结构、婚姻行为、婚姻观念的统计,结合婚礼发挥的姻亲结合认同、基督徒群体团结的功能分析,探析基督徒姻亲结合表达的宗教及社... 乡村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基督徒与基督徒的姻亲结合,我们通过基督教经典《圣经》投射的神与基督徒、基督徒家庭结构、婚姻行为、婚姻观念的统计,结合婚礼发挥的姻亲结合认同、基督徒群体团结的功能分析,探析基督徒姻亲结合表达的宗教及社会需求所在:乡村基督徒姻亲结合,是信徒构建神圣与世俗秩序的宗教需求,同时,宗教关系的血亲化、家族化,满足了作为基督徒的村民对熟人社会再造的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基督徒 姻亲 熟人社会再造
原文传递
打工经济视角下中西部留守型村庄社会秩序变迁机制——基于鄂西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的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向阳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2018年第1期200-217,共18页
打工经济改变农民家庭机会结构、释放劳动力价值并实现基层社会再造。基于鄂西山村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的考察,本文旨在完整呈现打工经济前后当地农村丧葬活动组织实践及其变迁的基础上,揭示基层社会再造的实践路径及其组织机制。研究发... 打工经济改变农民家庭机会结构、释放劳动力价值并实现基层社会再造。基于鄂西山村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的考察,本文旨在完整呈现打工经济前后当地农村丧葬活动组织实践及其变迁的基础上,揭示基层社会再造的实践路径及其组织机制。研究发现:打工经济兴起后,受市场机会驱动,农村人口外流,熟人社会半熟人化,削弱了村庄社会互助体系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和价值体系;加之劳动力价值显化、机会成本上升,社会互助体系中供给主体缺位,施报平衡难以维系,社会互助机制式微,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村民家庭依旧存在的单家独户难以承担的超家庭性事务。社会互助机制式微,倒逼市场化供给机制进村;以一条龙服务组织为代表的市场化服务进村后,进一步瓦解、取代村社互助机制并承接了原先由其所承担的超家庭性事务,进而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再造。基层社会的再造,其实质在于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满足过程中服务供给组织与供给机制的再造,即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经济 劳动力价值 社会互助体系 市场化供给 基层社会再造
原文传递
自发型公益组织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形塑机制与效果——以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为例
19
作者 鲍香竹 蒋平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第9期71-76,共6页
为探究自发型公益组织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笔者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深入辽宁省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Y区传统文化中心这一自发型公益组织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方式等的了解,发现,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依循... 为探究自发型公益组织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笔者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深入辽宁省T市Y区的传统文化中心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Y区传统文化中心这一自发型公益组织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方式等的了解,发现,Y区传统文化中心通过依循政府相关政策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在其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不但得到了政府与企业的支持,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志愿者和传统文化知识学员。通过向学员讲授传统文化知识,Y区传统文化中心重塑了学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员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生理疾病与家庭矛盾,同时也促使学员完成了传统知识的再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型公益组织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传承 社会再造
原文传递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in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A Spatial Re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被引量:4
20
作者 Zeng Weihe Gong Huay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年第3期173-198,共26页
The strategi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Using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multipl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embeds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 The strategi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Using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multipl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embeds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space in its social nature and raises the level of its govern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s for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on the basis of a typology that divides them into four type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individually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post-demolition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immigrant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an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in collectively constructed neighborhood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of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s emerge in the course o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re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t the stage of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space plays its part in developing differentiated spatial governance features, while the social nature of space takes effe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our types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social networks: the loosely connected network, the multiple components network, the close interest network and the highly associated network. At the stage of space production, the social nature of space is embedded in governance and takes effe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op-down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bottom-up resident autonomy. Consequently, we see the generation of four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ion that adjust the autonomy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control-superficial governance,' 'guidance-deliberative governance,' 'support-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leading-governance by the people.' In terms of theory, this study conducts a theoretical dialogue with the existing 'controlled autonomy' and 'autonomy with administrative elimination,' and in terms of practice, it has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popular rule by neighborhoo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ies and filling the ability gap in such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reconstruction transforming neighborhood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