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区隔: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一种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读 被引量:8
1
作者 曹国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认识架构内, 旅游文化资本由其他类型的资本转换而来,可以区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三种形式。旅游文化资本的存在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其中隐含的权力动力学。旅游文化资本在某些... 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认识架构内, 旅游文化资本由其他类型的资本转换而来,可以区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三种形式。旅游文化资本的存在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其中隐含的权力动力学。旅游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是人的社会竞争的有效资源, 旅游活动只是社会区隔这一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目标的手段之一, 社会区隔是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人类学 布迪厄 文化资本 社会区隔
下载PDF
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慧英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1期172-175,共4页
从"大哥大"到手机,从极少数到五万万,从几万元到几百元,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已达到33亿之多。当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从一种地位的符号变成一种个性化的符号,它用它兼容性的多元特征诠释着新的媒体文化逻辑,给社... 从"大哥大"到手机,从极少数到五万万,从几万元到几百元,2007年底,全球手机用户已达到33亿之多。当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从一种地位的符号变成一种个性化的符号,它用它兼容性的多元特征诠释着新的媒体文化逻辑,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区隔方式,无论是从身份、性别、年龄还是从消费、品位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社会分化,它对人们的话语权、符号权力、交往空间、消费观念等政治经济层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手机文化成为社会区隔的一项重要指标。深入研究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的关系,是媒介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文化 媒介文化 社会区隔
下载PDF
社会区隔与利益固化藩篱:“小镇做题家”现象的社会主因 被引量:4
3
作者 邓希泉 林静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第1期24-36,共13页
“小镇做题家”是来自社会中下层知识青年处在向上流动的动态过程之中,遭遇某些社会因素的干扰而形成向上流动遇阻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区隔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必然结果。“小镇做题家”在社会空间中经历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在城乡空... “小镇做题家”是来自社会中下层知识青年处在向上流动的动态过程之中,遭遇某些社会因素的干扰而形成向上流动遇阻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区隔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必然结果。“小镇做题家”在社会空间中经历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在城乡空间中从乡村身份转变为城市融入,二是在教育空间中从暂时领跑转变为归于平凡,三是在阶层空间中从家庭的合力支持转变为踽踽独行的艰难攀登。他们遭受城乡区隔、教育区隔、文化区隔、心理区隔、政策区隔形成的“区隔累积”,优势阶层将其内化为体制机制层面以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以“小镇做题家”为代表的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向上流动,一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种社会区隔,为社会中下层群体提供更公平有效的发展环境;二是要把“小镇做题家”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三是要去除污名化的社会标签,正面宣传弘扬“小镇做题家”的正能量;四是要建立完善大学期间的再社会化路径,提升“小镇做题家”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小镇做题家”要积极悦纳自我,设置阶段性目标寻求全面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做题家 社会区隔 利益固化藩篱 社会成因
下载PDF
社会区隔视角下的城市民谣听众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洁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1-15,共5页
城市民谣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城市民谣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城市民谣听众对这种音乐形式的偏好也是社会因素和独立人格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这一群体因社会区隔而形成,并形成进... 城市民谣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城市民谣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城市民谣听众对这种音乐形式的偏好也是社会因素和独立人格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这一群体因社会区隔而形成,并形成进一步的社会区隔。通过对中国城市民谣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城市民谣歌曲的聆听归类、观看城市民谣现场演出和对城市民谣爱好者的深度访谈,考虑其产生和传播渠道,研究它的受众对象和消费群体,可以从中窥见更加内在的社会运行机制,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谣 城市民谣听众 社会区隔
下载PDF
影像仪式:影视剧的社会维系与社会区隔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林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88-91,共4页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开启了从空间、意义和认知等维度探讨影视剧的社会维系和社会区隔功能的新视角。影视剧作品绝不仅仅是娱乐工业提供给大众的无足轻重的消费品,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相反,影视剧作品作为媒介,积...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开启了从空间、意义和认知等维度探讨影视剧的社会维系和社会区隔功能的新视角。影视剧作品绝不仅仅是娱乐工业提供给大众的无足轻重的消费品,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相反,影视剧作品作为媒介,积极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共同的社会和文化经验,建构着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仪式 社会维系 社会区隔
下载PDF
土味文化:城乡青年品味互动与社会区隔再生产--以手工耿、Giao哥、华农兄弟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路阳 张敦福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3-110,共8页
土味文化是发源于低阶层并流行于网络的青年文化。本文在对土味文化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城乡青年再创造能力的差异,不同群体拥有和再创造的土味文化具有明显差别,并且土味文化的流行呈现出再生产既有社会区隔的态势。具体而言... 土味文化是发源于低阶层并流行于网络的青年文化。本文在对土味文化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城乡青年再创造能力的差异,不同群体拥有和再创造的土味文化具有明显差别,并且土味文化的流行呈现出再生产既有社会区隔的态势。具体而言,土味文化所在场域中的资本有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群体,特别是小镇青年,向网络平台等商业机构流动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味文化 城乡 品味 社会区隔
下载PDF
审美茧房:数字时代的大众品位与社会区隔 被引量:28
7
作者 常江 王雅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传统审美实践赖以维系的媒介间性,通过不断挤压“反思”和“协商”在审美实践体系中的存在空间,消弭了文化公共性在审美实践中得以形成所必需的批判性距离,进而全面导致了大众品位的私人化,制造了“审美茧...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传统审美实践赖以维系的媒介间性,通过不断挤压“反思”和“协商”在审美实践体系中的存在空间,消弭了文化公共性在审美实践中得以形成所必需的批判性距离,进而全面导致了大众品位的私人化,制造了“审美茧房”。这种私人化的大众品位,则进一步与技术发展的既有趋向“合谋”,以文化民主为名制造了新形式的社会区隔,令旨在追求共同价值和道德目标的公共美学几无生存土壤,整个社会文化进而向反公共性方向演进。而身处审美茧房中的每一个人,在“消费自由”的幻象中,日渐丧失对超出自己趣味范畴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文本的包容,并有可能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下,将审美的排异诉诸话语乃至行为暴力。鼓励或容纳各种类型的网络趣缘社群的发展,或许是“破茧”唯一可行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审美 媒介间性 审美茧房 社会区隔 趣缘社群
下载PDF
社会区隔视角下相对贫困的类型及其治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汤文琪 董苾茜 《学习月刊》 2022年第4期49-51,共3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标志着中国的减贫事业进入治理相对贫困的新阶段。相对贫困的治理,从人的主体层面来看,最根本的就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学界对于内生动力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标志着中国的减贫事业进入治理相对贫困的新阶段。相对贫困的治理,从人的主体层面来看,最根本的就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学界对于内生动力问题的研究主要在贫困语境中,围绕着内生动力匮乏的表现、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干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 长效机制 干预路径 主体层面 社会区隔 减贫事业
下载PDF
乡村短视频的符号标记与社会区隔再生产
9
作者 张津硕 李敏 《东南传播》 2023年第9期131-134,共4页
乡村短视频使乡土获得可见的机会。乡村短视频充分发挥能动性,构造出喜剧-怪诞,传统-现代,身体-自然,温情-艰辛等多个维度的符号标记。乡村短视频对乡土文化资本的应用,一方面实现对乡土的积极呈现,达成对乡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造... 乡村短视频使乡土获得可见的机会。乡村短视频充分发挥能动性,构造出喜剧-怪诞,传统-现代,身体-自然,温情-艰辛等多个维度的符号标记。乡村短视频对乡土文化资本的应用,一方面实现对乡土的积极呈现,达成对乡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造成基于小众文化与大众审美、情感认同与刻板印象的区隔。另外,在城乡文化资本双向流动的过程中,维持了乡村短视频中社会区隔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短视频 符号标记 社会区隔 文化资本
下载PDF
算法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的社会区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欣雨 《东南传播》 2020年第8期32-35,共4页
移动短视频对日常生活的纪实性记录和全方位展示已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图景的重要窗口。不同的算法逻辑对移动短视频叙事方式起着重要的构建作用:主流价值观导向型的算法逻辑赋予叙事客体话语权,变客体为主体;商业化爆款导向型的算法逻辑... 移动短视频对日常生活的纪实性记录和全方位展示已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图景的重要窗口。不同的算法逻辑对移动短视频叙事方式起着重要的构建作用:主流价值观导向型的算法逻辑赋予叙事客体话语权,变客体为主体;商业化爆款导向型的算法逻辑赋予叙事主体注意力,变平凡为不凡。算法作为一种隐形的权利使得移动短视频场域中高度的图像运转暗涌着中国时代发展当下有关于城乡、性别、职业、情感的区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短视频 社会区隔 城乡二元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中社会区隔的重塑与消弭——基于人际传播的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佳瑾 《新闻传播》 2023年第22期27-29,共3页
人际传播是形成与消弭社会区隔的重要途径。而在不断兴起的互联网社会下,不仅影响人际传播因素的不断变化,也颠覆了传统社会中人际传播改变着人际传播的方式和格局,提升人际传播效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社会区隔,但是网络社会依然... 人际传播是形成与消弭社会区隔的重要途径。而在不断兴起的互联网社会下,不仅影响人际传播因素的不断变化,也颠覆了传统社会中人际传播改变着人际传播的方式和格局,提升人际传播效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社会区隔,但是网络社会依然依存于现实社会。互联网的发展通过不断改变传统的人际传播以使得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区隔以隐性化的方式存在于人际传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传播 网络社会 社会区隔
下载PDF
“流动”视角下侨乡青年社会区隔研究——以浙江青田幸村为例
12
作者 夏翠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54-60,共7页
论文从浙江青田侨乡——“幸村”的侨乡邻里、家庭、个人等日常生活的微观民族志入手,考察“流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参与侨乡日常社会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研究发现,以流动为主要特征,侨乡社会建构了三重社会区隔标识——能否实现... 论文从浙江青田侨乡——“幸村”的侨乡邻里、家庭、个人等日常生活的微观民族志入手,考察“流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参与侨乡日常社会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研究发现,以流动为主要特征,侨乡社会建构了三重社会区隔标识——能否实现“跨国移民”、是否具备“跨国流动能力”以及能否持有“欧元”。侨乡青年及其所在家庭在这三重区隔标识的审视下,一些被贴上“上进”、“成功”的标签,一些却逐渐在侨乡日常生活的基本面向失去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社会区隔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田 侨乡社会 跨国流动 社会区隔 田野调查 民族志
下载PDF
网络空间的社会区隔形式:品味、文化与价值取向
13
作者 苏特 《传播力研究》 2022年第10期136-138,共3页
以社会区隔理诰在网络空间中的作用为主要脉络,探究不同网络平台社会区隔的具体形式。不同网络平台的品味取向、语言符号、对于价值取向的处理方式形塑着其用户的群体认同,在网络空间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区隔形式。网络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构... 以社会区隔理诰在网络空间中的作用为主要脉络,探究不同网络平台社会区隔的具体形式。不同网络平台的品味取向、语言符号、对于价值取向的处理方式形塑着其用户的群体认同,在网络空间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区隔形式。网络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构建了新的社会空间,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刻,现实世界的不平等如同印版一般刻印在网络空间之中。对于网络空间的社会区隔形式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理解网络不平等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社会区隔 符号语言
下载PDF
艺术博物馆“社会区隔”的走向探究
14
作者 李昭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第13期181-184,共4页
早期艺术博物馆因其历史发展沿革中文化资本分配不均成为社会区隔的表征。现代化语境下艺术博物馆的“社会区隔”逐渐模糊,体现在艺术博物馆身份认同多样化与边界扩大两方面。近年来大众传播的发展推动艺术博物馆从“创作者导向”转为... 早期艺术博物馆因其历史发展沿革中文化资本分配不均成为社会区隔的表征。现代化语境下艺术博物馆的“社会区隔”逐渐模糊,体现在艺术博物馆身份认同多样化与边界扩大两方面。近年来大众传播的发展推动艺术博物馆从“创作者导向”转为“观众导向”,并从解码、受众研究、观众开发三方面冲击了“社会区隔”。艺术博物馆的社会区隔至今依旧存在,需要通过设置议题、建立人格化叙事、营造新叙事体系等措施来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 社会区隔 大众传播
下载PDF
区隔与整合:理解消费二重性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发祥 胡高强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消费是表征社会成员差异的重要方式。消费社会学研究的经典取向,是将其视为塑造社会区隔的生动形式,如齐美尔的“时尚”、凡勃仑的“有闲阶级”和布迪厄的“品味”等。消费的区隔生成机制,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解释力,是... 消费是表征社会成员差异的重要方式。消费社会学研究的经典取向,是将其视为塑造社会区隔的生动形式,如齐美尔的“时尚”、凡勃仑的“有闲阶级”和布迪厄的“品味”等。消费的区隔生成机制,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解释力,是社会成员垂直分层的重要表征。与此同时,消费通过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平等化的消费示同和网络化的消费认同,使个性主义张扬、等级差异消弭和群体差异弱化,从而促进了社会整合,这正是消费社会学理论的实践迷思。作为消费的一体两面,社会区隔和社会整合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成为理解消费二重性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区隔 社会整合 消费二重性 消费主义
下载PDF
阶层化与文化区隔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煜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4期32-34,共3页
文化区隔既是社会区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分层的产物。关于阶层化与文化区隔的理论争论,主要集中于文化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阶层化和文化大众化之间的争论。文化区隔主要基于身份、空间和制度三个维度产生的,并通过对媒介的选择和... 文化区隔既是社会区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分层的产物。关于阶层化与文化区隔的理论争论,主要集中于文化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阶层化和文化大众化之间的争论。文化区隔主要基于身份、空间和制度三个维度产生的,并通过对媒介的选择和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化 社会区隔 文化
下载PDF
郊区化视域下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
17
作者 张杰 殷文 李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4期189-192,共4页
城市郊区化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教育公平问题放在郊区化这样一个动态视域下予以考量,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出发,论述城市郊区化进程产生的动力机制和"意外后果"对教育公平获得的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实... 城市郊区化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教育公平问题放在郊区化这样一个动态视域下予以考量,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出发,论述城市郊区化进程产生的动力机制和"意外后果"对教育公平获得的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对郊区化进程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效 教育公平 社会区隔理论 社会学分析
下载PDF
分享经济研究中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33,共10页
尽管分享经济实践的历史还比较短,但学术界的研究已经及时跟进,其中也包括运用社会学视角所开展的研究。这些视角包括文化的视角、草根社会创新的视角、生活风格运动的视角、社会整合的视角、社会区隔的视角以及治理模式的视角。前三个... 尽管分享经济实践的历史还比较短,但学术界的研究已经及时跟进,其中也包括运用社会学视角所开展的研究。这些视角包括文化的视角、草根社会创新的视角、生活风格运动的视角、社会整合的视角、社会区隔的视角以及治理模式的视角。前三个视角侧重的是分享经济的社会动因,而后三个视角侧重的是分享经济的社会后果。文化的视角注重分析分享经济参与者的文化动机,如环境保护的价值、反消费主义价值和共享性价值。草根社会创新视角则研究那些处于主流经济和市场之外的边缘性草根群体通过提出激进的分享价值和转型路径而实现"分享经济"异军突起的过程。生活风格运动视角则把生活风格和社会运动结合起来,从私人的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看社会变迁的过程,而分享经济则是通过日常生活风格的改变而达到价值性公共目标的运动。社会整合的视角则沿袭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的视角,分析分享经济所带来的社会整合的效果。社会区隔的视角是基于布迪厄的旨趣导致社会区隔的观点来分析分享经济中的社会区隔后果。治理模式的视角则从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特征来分析相对应的治理模式。随着分享经济被移植到中国,其发展面临一系列本土性问题。为了促使分享经济在中国健康地发展,有必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情境,从嵌入性的视角进一步展开对中国的分享经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经济 文化 草根社会 生活风格 社会整合 社会区隔 治理模式 嵌入性
下载PDF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被引量:22
19
作者 彭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4,共7页
网络不仅以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着影响,也在逐渐作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社会人群分化的影响。网络对人群分化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为:网民的媒体选择、网民的技术拥有能力、社会网络的作用、网络亚文化的作用... 网络不仅以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着影响,也在逐渐作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社会人群分化的影响。网络对人群分化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为:网民的媒体选择、网民的技术拥有能力、社会网络的作用、网络亚文化的作用以及网络话语的竞争等。当然,这些因素不是独立而是共同作用的。网络中的个体也不是处于一个单一的群体中,而是同时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网络社会 人群分化 社会区隔 社会网络 网络亚文化 网络权力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标记及其影响
20
作者 司汉武 李蓓 柯连君 《社会科学前沿》 2012年第3期63-68,共6页
日常生活是由非职业、非正式且充分自主的人际互动关系和内容构成的生活领域,是同个体生存直接相关,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社会标记是人际互动中主体划分他人所属人格和社会类型的内在意识过程。社会标记具有阶段性,... 日常生活是由非职业、非正式且充分自主的人际互动关系和内容构成的生活领域,是同个体生存直接相关,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社会标记是人际互动中主体划分他人所属人格和社会类型的内在意识过程。社会标记具有阶段性,具有满足安全感、社会归属和自尊需要的积极功能,也有群体同质化、影响社会冲突以及造成社会区隔的消极功能。社会标记是现代社会人们寻求自由和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化对人施加的压力。社会区隔与社会标记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所难以摆脱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人际互动 社会标记 社会区隔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