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定位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斌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7,共3页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就是一个从民族性、地域性走向世界历史性的辩证过程,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个过程的必经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地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又是具有特定世界历史意义的...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就是一个从民族性、地域性走向世界历史性的辩证过程,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个过程的必经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地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又是具有特定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是在世界历史整体地发展中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积极文明成果,通过跨越式发展而从地域性、民族性走向和实现世界历史性的特殊历史形态和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历史性定位
下载PDF
简论人口规律的社会历史性
2
作者 刘福森 孙忠梅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17,共3页
简论人口规律的社会历史性刘福森,孙忠梅西方某些学者认为.个仅人口数量是按线性指数增长的,而且世界人口的增长率也是按线性指数增长的。由此出发,他们得出了悲观的结论:六十年以后,世界人口将是今天人口的四倍(米都斯等《增长... 简论人口规律的社会历史性刘福森,孙忠梅西方某些学者认为.个仅人口数量是按线性指数增长的,而且世界人口的增长率也是按线性指数增长的。由此出发,他们得出了悲观的结论:六十年以后,世界人口将是今天人口的四倍(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且不说这种预言的结论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人口规律 人口问题 社会历史性 人口数量 第一生产力 人口爆炸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率
下载PDF
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社会历史性与审美性意蕴
3
作者 王巍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3-76,81,共5页
马克思感性概念是他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构件。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但由于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贬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以导致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概念的唯... 马克思感性概念是他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构件。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但由于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贬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以导致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概念的唯物主义内涵,又对费尔巴哈感性概念的形而上学残余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并且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感性概念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是具有很强社会历史感的感性活动,即人的感性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人的感性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其二,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具有审美性意蕴,而这种审美意蕴则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客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 社会历史性 审美性
下载PDF
从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作者 黄斌 冯飞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2-35,41,共5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在消灭狭隘的民族地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从民族性、地域性走向世界历史性的辩证过程,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民族特色...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在消灭狭隘的民族地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从民族性、地域性走向世界历史性的辩证过程,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普遍现象。这就为合理界定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交往
下载PDF
论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5
作者 高岸起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3-45,共3页
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的实践都具有社会性。现实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实践的社会的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同于自然物质运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凭借和运用... 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的实践都具有社会性。现实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实践的社会的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同于自然物质运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凭借和运用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手段而从事的社会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活动的能力与条件而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特征:超越性、开放性和不完善性。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为此,就要研究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的合理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社会历史性 特征
下载PDF
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
6
作者 庞维杰 《理论与当代》 2006年第4期29-30,共2页
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贯穿本世纪头20年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切实抓好“十一五”期间的战略重点工作:
关键词 社会历史性 跨越发展 贵州经济 “十一五”期间 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性跨越 重大课题 突出重点
下载PDF
《思想与方法: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研究》评介
7
作者 刘子琦 《美育学刊》 2024年第4期I0005-I0005,共1页
艺术社会史作为一种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其在学术定位上与艺术社会学不同。艺术社会学倾向于将艺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而艺术社会史则更加注重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对艺术本体进行深入剖析。因此,艺术社会史的书写,必定倾向于... 艺术社会史作为一种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其在学术定位上与艺术社会学不同。艺术社会学倾向于将艺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而艺术社会史则更加注重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对艺术本体进行深入剖析。因此,艺术社会史的书写,必定倾向于以社会历史性的论述视角切入艺术本体。作为国内首部专注于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研究的著作,诸葛沂教授的新作《思想与方法: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研究》系统全面地梳理了T.J.克拉克在20世纪艺术社会史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脉络和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更在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内引入了艺术社会史这一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社会 西方艺术史 现代主义艺术 社会历史性 艺术本体 学术定位 思想与方法 学术脉络
下载PDF
价值的研究应关注其社会历史性
8
作者 曹度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25-28,共4页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价值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诸多成果。但迄今为止,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差异性和一元确定性的统一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上尚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价值问题研究,应当关注价值的社会历史性,这抑或是哲学价值论拓展和...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价值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诸多成果。但迄今为止,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差异性和一元确定性的统一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上尚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价值问题研究,应当关注价值的社会历史性,这抑或是哲学价值论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关系 社会历史性 价值范畴 社会 社会价值 自然关系 使用价 物质资料 主体间 劳动产品
下载PDF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努力推进双鸭山经济社会历史性新跨越
9
作者 王晓明 《活力》 2007年第10期5-6,共2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双鸭山实际,努力实现思想更加解放、发展更加科学、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更加满意的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性 双鸭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 经济
下载PDF
论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性批判
10
作者 张欢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9-24,共6页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思,不仅是现代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只停留在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挖掘出"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性批判"这种独特视角。在马克思...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思,不仅是现代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只停留在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挖掘出"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性批判"这种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深入社会历史,彻底消灭形而上学存在的现实根基——资本逻辑对人们的抽象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形而上学的终结以及人类的自由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社会历史性批判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社会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
11
作者 牛亚莉 寇永俊 《发展》 1997年第12期45-46,共2页
社会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社会问题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目的是提高整个国民的体质。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国民的“体质”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社会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社会问题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目的是提高整个国民的体质。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国民的“体质”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纲要》的实施是一件具有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实践 体育活动 社会 群众体育 实践的客观性 《纲要》 竞技体育 社会历史性 协调发展 社会需要
下载PDF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0-35,共6页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吴宁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决定需要,需要引发欲望,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欲望,欲望是需要的主观形式。但是欲望和需要又有区别:欲望是主观的,需要则既有客观性(是客...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吴宁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决定需要,需要引发欲望,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欲望,欲望是需要的主观形式。但是欲望和需要又有区别:欲望是主观的,需要则既有客观性(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对客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需要 社会历史条件 物质需要 欲望 生理需要 物质生产活动 人的生理 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历史性 社会发展
下载PDF
历史性的人——马克思哲学的人学理想
13
作者 张鹏翔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4-78,共5页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历史性的人、关系性活动性的人、类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性的,而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人就是世界历史性的人,就是个人。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成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人不是静态的对...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是历史性的人、关系性活动性的人、类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性的,而是历史性的。历史性的人就是世界历史性的人,就是个人。现代西方哲学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成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人不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一个劳动、生成的本质。人的活动或作为活动的人并不抽象、空虚,有其空间的维度,即共同活动,构成社会;还具有时间的维度,构成历史。海德格尔同样把人描写为一种活动性的本质、关系性的本质,胡塞尔更把关系理解为一种原初所与性。人是类存在物,是自我改造、自我生成那样的类存在物。胡塞尔同样认为一种"类人"是可能的,一种"类觉"也是可能的。类人构建起同一个世界,构建起我和他人。类人与个人并不矛盾,指的就是社会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性人 活动性关系性人 类人
下载PDF
历史性——从《挑战》看姚斯的接受理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桂芝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8-80,共3页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文本的历史性 社会发展的历史性 接受主体的历史性
下载PDF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它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波 《哲学分析》 2011年第1期3-36,99,共35页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下载PDF
论心智认知的文化历史性与辩证性
16
作者 黄家裕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4-99,共6页
现象学涉身认知是静态的、缺少文化历史和社会内容的认知模式,适合刻画动物的认知,不能真实反映人的认知。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吸收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的思想,可以克服它的缺点;并吸收涉身认知思想,由此阐明从心理的实际发展区到最近... 现象学涉身认知是静态的、缺少文化历史和社会内容的认知模式,适合刻画动物的认知,不能真实反映人的认知。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吸收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的思想,可以克服它的缺点;并吸收涉身认知思想,由此阐明从心理的实际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此揭示涉身认知具有文化历史性与辩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社会文化历史性 辩证性
下载PDF
代际气候正义中的历史责任沉思——兼与徐峰博士商榷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方兴 《阅江学刊》 2014年第3期54-62,共9页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问题 社会历史性 现代性的后果 “可原谅的无知” “合理的谨慎”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敬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在马克思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哲学领域内的颠覆,马克思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即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被抽象地理解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实践是人与自然... 在马克思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哲学领域内的颠覆,马克思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即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被抽象地理解的、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它使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的揭示,马克思表达了实现人类本性复归和自然界真正复活的价值理想。重温这些思想,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社会历史性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非本体论批判向度和弱本体论历史语境
19
作者 徐岿然 王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马克思实践哲学第一次确立了哲学理论的实践本质,开始了哲学从抽象本体论思辩向现实实践分析的转向。马克思是在实践观与哲学观的双重更新中实现这种转向的。马克思的实践观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现实性和相互构成性,从而在... 马克思实践哲学第一次确立了哲学理论的实践本质,开始了哲学从抽象本体论思辩向现实实践分析的转向。马克思是在实践观与哲学观的双重更新中实现这种转向的。马克思的实践观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现实性和相互构成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关于实践根本问题的抽象思辩。但是,实践哲学本身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运动和过程,马克思并没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驳倒本体论哲学,而且,由于历史环境与历史语境的限制,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仍然隐含着一定的本体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本体论哲学 马克思 思辩 社会历史性 实践观 实践本质 向度 过程 现实性
下载PDF
关于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中的运用方法
20
作者 叶险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共3页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象地谈论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危害。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 社会历史性 社会主叉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