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 被引量:13
1
作者 叶方兴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5年第3期60-64,共5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社会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社会条件改变带来的冲击过程中所体现的回应能力。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具体的展开形式,并通过"介入-解释-反思-变革"的回应机制实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社会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社会条件改变带来的冲击过程中所体现的回应能力。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具体的展开形式,并通过"介入-解释-反思-变革"的回应机制实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存在着种种弱化的征象,如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社会空间窄化、社会解释力缺位、社会影响力阻滞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回应力,需要我们重新阐释"生命线"论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覆盖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公共媒介,创新载体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回应力 社会介入 社会解释 社会干预
原文传递
提升农村中学生教育的社会回应力
2
作者 刘志筠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2,共2页
当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与人员保障支持力量孱弱、教育信息资源短缺与教育技术支持力量单薄、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与资金保障支持严重缺乏、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管理保证支持不足等因素,是我国农村中学生教育社会回应力弱化的主要归因。为... 当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与人员保障支持力量孱弱、教育信息资源短缺与教育技术支持力量单薄、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与资金保障支持严重缺乏、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管理保证支持不足等因素,是我国农村中学生教育社会回应力弱化的主要归因。为了提升农村中学生教育的社会回应力,应加强农村中学生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中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大对农村中学生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建立适宜的农村中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教育 社会回应力 提升
原文传递
感知·回应·建构:型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能力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俊斐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9-154,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进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得独立空间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割裂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同构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保持与社会的动态联系中实现自身的合法性认证和价值性证成。新时...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进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得独立空间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割裂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同构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保持与社会的动态联系中实现自身的合法性认证和价值性证成。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获取创新发展的现实力量,从感知力、回应力、建构力三重维度形塑自身的社会能力结构,以打通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嵌入社会结构的通道,缝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 社会感知 社会回应力 社会建构
下载PDF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原因、机理与控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侯明明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2期53-73,共21页
司法的社会回应力之核心,在于确定司法正义输向社会的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确定又与司法自身的回应能力以及回应力度的理性判断密切相关。在中国司法与中国社会处于同时但不同步的"双转型"状态下,如果司法欲求与社会的融洽就不... 司法的社会回应力之核心,在于确定司法正义输向社会的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确定又与司法自身的回应能力以及回应力度的理性判断密切相关。在中国司法与中国社会处于同时但不同步的"双转型"状态下,如果司法欲求与社会的融洽就不得不考量自身对于社会的回应能力与回应力度。总体而言,司法回应社会的运作机理一方面体现在司法要对社会因变迁、转型而出现的新技术、新事物、新诉求有所回应;另一方面指向司法要对社会公众关于某种确定价值、权利追求或者不确定价值、权利议论给予法律确认、案例固化或者作出价值与制度的引领与规训。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体现在它本身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通过司法场域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在中国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语境下,中国司法的社会回应力并非是无限度的,仍然面临着回应能力不足以及回应社会之力需要得到控制的共时性双重压力,所以,在逐步提高中国司法回应社会能力的同时,又必须受到司法的公共理性与司法场域的适度社会开放、回应型判决理由与判决的可接受性以及司法有限主义与复合型司法构造下的三重机制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期 中国司法 社会回应力 回应型判决理由 司法有限主义
下载PDF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侯明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司法 中国社会 社会回应力 社会回应 社会问题司法化 反思性司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