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除学校神话 走向学习化社会——《去学校化社会》译者导读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康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 《去学校化社会》是当代著名社会批判家、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在书中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猛烈批判,包括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去学校化社会"的一系列构想,包括强化自我解放意识、改变生活道路选择、更新政治评估标准以及创立全新教育制度。《去学校化社会》可为我们深入反思学校存在问题提供丰富的思想启迪,为我们全面认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供独特的方法引领,并为我们着力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激进的教育学 社会批判理论 学校社会 学校社会 学习社会
下载PDF
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廖春林 方帧云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3-44,共2页
通过对美国教育批评家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其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如下几点启示:发掘人的自学本能、保障人的学习权、反思学校的作用、全面改革学校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建制。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社会 学习型社会
下载PDF
“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16
3
作者 石鸥 刘丽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66-70,共5页
学校天经地义是人们所推崇的,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却耸人听闻地要否定学校,认为现代学校的弊端是把学校与教育、证书与能力、受教育与义务等同。他的“非学校化”思想貌似荒诞,却有着理性的基石,其中关于构建以“网络学习”为... 学校天经地义是人们所推崇的,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却耸人听闻地要否定学校,认为现代学校的弊端是把学校与教育、证书与能力、受教育与义务等同。他的“非学校化”思想貌似荒诞,却有着理性的基石,其中关于构建以“网络学习”为主通道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实施以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有相当见地的。对我们拓宽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功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 学校社会 学校思想 学习社会 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
下载PDF
现代学校的负功能批判及其化解——基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洵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借助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西方现代学校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是否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助于世界的祛魅等三个常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分析中勾勒出西方学校制度在制造贫困、反教育性、隐性课程、世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 借助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西方现代学校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是否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助于世界的祛魅等三个常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分析中勾勒出西方学校制度在制造贫困、反教育性、隐性课程、世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负功能,并进而提出防止过度"学校化"、加强其他制度的教育品质、建立全社会终身学习网络等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社会 现代性 负功能
下载PDF
中国教育需要“去学校化”吗?——对《去学校化社会》一书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远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4,共11页
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一书存在三大问题,值得我国学界高度重视:其"去学校化社会"主张的辩护理由是脆弱的;他断言"学校阴险"乃是一种全球现象,继而试图建构"去学校化"的普世意义,不具有现实... 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一书存在三大问题,值得我国学界高度重视:其"去学校化社会"主张的辩护理由是脆弱的;他断言"学校阴险"乃是一种全球现象,继而试图建构"去学校化"的普世意义,不具有现实性,尤其不符合中国教育实际;其教育思想中的西方个体自由主义及其伴生的激进批判教育学方法源自西方教育背景、教育问题和教育取向,在根本上不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建设实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校无疑都是培养中国公民的摇篮,"去学校化社会"不符合中国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伊万·伊利奇 《去学校社会 批判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下载PDF
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6
作者 刘秀峰 《西南教育论丛》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美国教育批评家伊里奇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揭露了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并主张废除学校,建立非学校化社会。非学校化社会理论虽然被斥之为“荒诞”、“激进”,但它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反思和启示,对建设学... 美国教育批评家伊里奇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揭露了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并主张废除学校,建立非学校化社会。非学校化社会理论虽然被斥之为“荒诞”、“激进”,但它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反思和启示,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很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社会 学习型社会
下载PDF
伊呈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及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高燕 《现代教育论丛》 2007年第4期15-19,共5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学校愈加推崇。学校似乎在促进个体培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无以复加的重要作用。伊里奇却从另一个极端重新审视学校,对现代学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废除学校”的主张。他尝试以“教育网络”为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学校愈加推崇。学校似乎在促进个体培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无以复加的重要作用。伊里奇却从另一个极端重新审视学校,对现代学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废除学校”的主张。他尝试以“教育网络”为载体构建“非学校化社会”。尽管非学校化社会因无法满足人们快速、系统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需求而显得过于浪漫而今缺乏现实的可能性,但伊里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教育、完善学校功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 学校社会
下载PDF
是“非学校化”,更是“非制度化”——对《非学校化社会》的再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丽 《现代教育论丛》 2014年第5期17-24,共8页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对学校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学习网络"以取代学校,进而达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学者对《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中,存在一种普遍批评:伊里奇主张"废...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对学校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学习网络"以取代学校,进而达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学者对《非学校化社会》的解读中,存在一种普遍批评:伊里奇主张"废除所有类型的学校"是走向极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事实上,伊里奇并非单纯地主张"非学校化",而是追求社会的"非制度化",想要扭转制度化给社会造成的不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 学校 制度 非制度
下载PDF
学校化社会与家长教育观的二重变奏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同友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1-77,83,共8页
学校化社会依赖制度而行和按序升级衍生了家长的工具理性教育观。本研究以家长的"知行悖律"现象为起点,通过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设置两种情境,探究家长的个体教育观和社会教育观。控制情境中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家长价值理... 学校化社会依赖制度而行和按序升级衍生了家长的工具理性教育观。本研究以家长的"知行悖律"现象为起点,通过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设置两种情境,探究家长的个体教育观和社会教育观。控制情境中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家长价值理性的社会教育观,符合政治、经济和文化主流价值;日常情境中的访谈揭示了家长工具理性的个体教育观,具有媒体批评的"盲目"特征。学校化社会构筑的学校和社会两个阶段和情境,彼此文化、制度和规范不同,衍生出不同模式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制度化的分数与升级较之无形的能力与快乐,引起家长的两难选择和观念冲突,揭示了他们心理的虚弱和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 家长 教育观 冲突
下载PDF
对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批判的反思——读《非学校化社会》有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军梅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1-34,共4页
分析了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可的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行而上学的;其对学校"隐蔽课程"的认识是片面,脱离实际的;其行为方法(废除学校)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 分析了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可的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行而上学的;其对学校"隐蔽课程"的认识是片面,脱离实际的;其行为方法(废除学校)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的批判观点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 隐蔽课程 学校社会
下载PDF
“非学校化社会”思想述评
11
作者 张国玲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伊万·伊里奇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学校体制和学校"固有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并提出以"学习网络"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源于"教育作为向贫困开战的武器"的... 伊万·伊里奇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学校体制和学校"固有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并提出以"学习网络"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源于"教育作为向贫困开战的武器"的失败,也与"消费主义"、"批判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非学校化社会"对建立学习化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对审视互联网冲击下的学校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 学习社会 学校价值
下载PDF
论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终身教育的启示
12
作者 吴荷 《中国成人教育》 2018年第10期17-19,共3页
20世纪初,美国当代教育家伊里奇提出学习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社会及校外多途径学习资源影响的总和,并对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基于该非学校化教育思想,伊里奇提倡学习方法的多途径、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及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20世纪初,美国当代教育家伊里奇提出学习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社会及校外多途径学习资源影响的总和,并对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基于该非学校化教育思想,伊里奇提倡学习方法的多途径、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及学习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学校、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在分析伊里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非学校学习理论及思想内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校社会思想 终身教育
下载PDF
现代西方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柳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6年第4期67-78,共12页
'非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思想是一股产生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社会的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是七十年代国际上盛极一时的'非学校化'运动的理论依据;也是当代资产阶级教育未来学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思想曾在... '非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思想是一股产生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社会的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是七十年代国际上盛极一时的'非学校化'运动的理论依据;也是当代资产阶级教育未来学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思想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长期的、激烈的争论,并对七、八十年代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一定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 伊里奇 教育改革 激进主义 八十年代 学习过程 社会批判理论 学校教育 偶然学习 机构
下载PDF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管理思想——以乡农学校为核心的考察
14
作者 朱义禄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年第1期108-114,155,156,共9页
作为20世纪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乡村建设,当属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以乡农学校为灵魂与核心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兼而有之。“社会学校化”是乡农学校的主要特征,它超越了传统学校的功能,而成为集政教合一的乡村基层行政机构。被赋予了行政... 作为20世纪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乡村建设,当属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以乡农学校为灵魂与核心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兼而有之。“社会学校化”是乡农学校的主要特征,它超越了传统学校的功能,而成为集政教合一的乡村基层行政机构。被赋予了行政权力的乡农学校,实施了与传统学校不同的管理模式,提出了颇有创见的管理理念。乡农学校的管理思想,有着过度依靠行政权力与教育万能论的缺陷,但内中不乏对今天乡村振兴来说有着历史借鉴意义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农学校 社会学校化 行政权力 民众教育 管理思想
下载PDF
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故与鼎新——伊万·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思想及其影响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文杰 范国睿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2,共14页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奇 “去学校社会 学校教育制度变革 学习网络 教育生态重构
原文传递
基于云计算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社会的初步设想 被引量:9
16
作者 姚娟 孙益祥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针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作者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非学校化社会。这种新型的学习社会并非空想,以当前较为流行的云计算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本文对该新型学习社会独特优势做了说明,并肯定了该新型社会存在的意... 针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作者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非学校化社会。这种新型的学习社会并非空想,以当前较为流行的云计算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本文对该新型学习社会独特优势做了说明,并肯定了该新型社会存在的意义。文末对构建的新型学习社会与现存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学习社会做了简要的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 云计算 构想
下载PDF
论学校教育功能替代
17
作者 张行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19,15,共5页
论学校教育功能替代①张行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近几年,教育功能研究一度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点。许多学者不仅阐释了教育的显性功能和正向功能,而且进一步探讨了教育的隐性功能和负向功能;有的学者针对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教育... 论学校教育功能替代①张行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近几年,教育功能研究一度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点。许多学者不仅阐释了教育的显性功能和正向功能,而且进一步探讨了教育的隐性功能和负向功能;有的学者针对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教育功能的释放与阻滞”的命题;也有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功能 功能替代 功能需求 教育功能研究 负向功能 学校社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功能系统 社会结构 教育缺失
下载PDF
《去学校化社会》50年:重新发现伊利奇的教育思想内核
18
作者 徐芳健 《比较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8,共9页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事实上,通过对学校中潜在的“价值制度化”“教育神话”“隐性课程”等问题的批判性质疑,伊利奇逐步认识到最初所提“去学校化社会”策略的徒劳。因此,从提出废除学校转向对教育理念本身的反思,伊利奇不再接受“稀缺性假设”下的教育需求话语及其社会承诺。基于此,在“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诞生50年后的今天,考虑到该思想可能引发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危险性,“去学校化”的诉求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政治要求上,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学习机构及其恰如其分的自由保障与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 伊万·伊利奇 人道的激进主义 学习自由 教育解放
原文传递
“学校消亡论”评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郑金洲 吕洪波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8-42,共5页
“学校消亡论”(deschooling)又称非学校论或反学校论,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激进的教育理论流派。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从根本上批判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并要求彻底改革乃至取消学校制度的一派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利奇(Illich,
关键词 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 理论流派 彻底改革 代表人物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社会 伊利 隐蔽课程 结构体制
下载PDF
“去学校化社会”:今天还能怎样看?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维娜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去学校化社会"既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不可能性,在这种逻辑-历史的悖论面前,今天还能怎样看?既然学校废除并无可能也没必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还能怎样看?假如儿童与成人始终不被区分,儿童仍有可能被放置学校;... "去学校化社会"既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不可能性,在这种逻辑-历史的悖论面前,今天还能怎样看?既然学校废除并无可能也没必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还能怎样看?假如儿童与成人始终不被区分,儿童仍有可能被放置学校;即使儿童与成人相互区分且区别对待,儿童权利也并非就能行使实效;儿童与成人无法截然区分存在多重复杂,需要重新学会"在一起"。既然学习网络、学习资源只是特定时境下的构想与设计,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还能怎样看?网络传播的"过度"省略症,可能选择性遮蔽教育全方位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及"程序病,可能退隐技术的多重意义;人与技术的双向奴役,可能造成教育的双向缺损。既然学校还会继续存在,学校化社会的现实还会继续存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能怎样看?作为"中庸"之境的合宜选择,不是去学校,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不是去学校与社会,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与社会";不是去学校化社会,而是去"过度学校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学校社会 儿童与成人 技术与教育 学校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