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遁世旅游社会学诠释及文化小城镇供给
1
作者 宦震丹 王艳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64-68,共5页
基于学术贡献立场,提出近地遁世这一概念。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指出近地遁世乃社会流动性的一个具体,在意识上与边地概念共轭,在行动上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主被动选择,在历史上可谓是对近畿文化的一种接续性传承。进而,就遁世动... 基于学术贡献立场,提出近地遁世这一概念。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指出近地遁世乃社会流动性的一个具体,在意识上与边地概念共轭,在行动上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主被动选择,在历史上可谓是对近畿文化的一种接续性传承。进而,就遁世动机、遮蔽理论、空间的隐性注意、充电归隐论等4种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论证了近地遁世空间的存在及用于旅游发展的可能。创新性地给出了依据社会学的旅游域类型划分,家园域为其中的一种,与旅游体验本体论的唯一性假定形成强烈对比。最后就近地文化小城镇的旅游供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3小时经济圈内选择空间对象、文化小城镇建设、旅游方面化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遁世 社会学诠释 文化小城镇
下载PDF
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以自杀现象为例(上) 被引量:9
2
作者 谢立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5-73,共9页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自杀”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社会学家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自杀”...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自杀”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社会学家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与此相应,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们在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时总是致力于探究支配着“自杀”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诠释社会学家们则总是致力于考察导致“自杀”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们则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一起行为建构为“自杀”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研究 多元话语分析 实证社会学 诠释社会学
下载PDF
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以自杀现象为例(下)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立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2-70,共9页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自杀"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社会学家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将"自杀"视为一种纯粹给定的、独立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现实",诠释社会学家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意识建构出来的"主观性现实",与它们都不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则将"自杀"视为一种由社会成员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之下、借助于一些特定的话语策略而建构出来的"话语性现实";与此相应,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们在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时总是致力于探究支配着"自杀"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诠释社会学家们则总是致力于考察导致"自杀"现象产生和变化的那些主观意识,而多元话语分析学者们则主张致力于探讨人们将一起行为建构为"自杀"现象的那些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话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研究 多元话语分析 实证社会学 诠释社会学
下载PDF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问题所蕴涵的哲学意义
4
作者 徐英瑾 《哲学门》 2006年第2期222-243,共22页
长久以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反主观观念论”立场一直被简单地解读为对于公共语言游戏规则的优先性的强调,而“公共语言游戏规则”又习惯性地被理解为“只能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内起效的经验规则”。在笔者看来,这种对于后期维氏哲学的... 长久以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反主观观念论”立场一直被简单地解读为对于公共语言游戏规则的优先性的强调,而“公共语言游戏规则”又习惯性地被理解为“只能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内起效的经验规则”。在笔者看来,这种对于后期维氏哲学的“唯社会学诠释”忽略了后期维氏与主观观念论传统在内在思路上的传承关系,并由此错误地将前者对于后者的反驳庸俗化为一种“外在的反驳”。通过对于维氏转型期中神秘的“现象学”阶段的简要回顾,本文试图指出:无论是维氏在其“现象学”阶段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先天语法规则的兴趣,还是他对于“现象”自身不同于物理世界之特质的强调,都在其后期哲学中得到了保留;而维氏之所以在1929年深秋以后对作为一个主观观念论体系的“现象学”开始感到绝望了,也并不是因为他对于“现象”的兴趣的衰减,而恰恰是因为他发现了:“现象”自身的特质非但不可能通过一种特殊的“现象学语言”而得到刻画,而且还会因此而被歪曲。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氏对于“现象学”的扬弃与他对于“现象学”的建立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观念论 社会学诠释 现象学 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