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论》的社会建设逻辑探赜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典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0,共10页
《资本论》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更在于它蕴含了未来的社会建设逻辑。如果说《资本论》既属于一部哲学著作又属于一部经济学著作,那是因为《资本论》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又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灭亡。《资... 《资本论》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更在于它蕴含了未来的社会建设逻辑。如果说《资本论》既属于一部哲学著作又属于一部经济学著作,那是因为《资本论》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又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灭亡。《资本论》的这一写作特性表明,《资本论》还应该属于社会哲学著作的范畴。因为《资本论》所阐释的不仅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学说,而且还是一种蕴含着以建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为己任的学说,即《资本论》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不是最终目标,构筑共产主义体制才是它的终极追求。按照社会哲学的学科原则理解,《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不只是包含抽象性质的宏大叙事式的社会批判,而且还包含有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有比资本主义体制更为合理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意蕴,而表征这一思想意蕴的社会哲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就应该被称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逻辑批判 社会建设逻辑 唯物辩证法
下载PDF
中国新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丽霞 曹典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7-62,共6页
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理解离不开现代性理论,中国新现代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根据。现代性理论产生以来的当下现代性理论,已经演变为现代性理论(亦称传统现代性理论)、后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之后理论三大理论形态交互共存的... 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理解离不开现代性理论,中国新现代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的根据。现代性理论产生以来的当下现代性理论,已经演变为现代性理论(亦称传统现代性理论)、后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之后理论三大理论形态交互共存的现代性理论存在状态。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不仅融合了现代性的统一性原则,也融合了后现代性的差异性原则,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性之后理论,即体现出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本质特征。从社会建设逻辑的视角理解,中国新现代性中的现代性的本质统一性就是科技社会逻辑,中国新现代性中的后现代性的本质差异性就是不同于工业社会逻辑的生态社会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逻辑 中国新现代性 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 科技社会逻辑 生态社会逻辑
下载PDF
哲学阐释原则视域中的中国新现代性之辨——兼论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理论的合理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典顺 卞伟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5,共6页
中国道路应该坚持现代性哲学的"发展"的社会逻辑,还是选择后现代性哲学的"进步"的社会逻辑,抑或确立实践性哲学的"建设"的社会逻辑,是哲学家们必须澄清的重大理论问题。现代性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不应... 中国道路应该坚持现代性哲学的"发展"的社会逻辑,还是选择后现代性哲学的"进步"的社会逻辑,抑或确立实践性哲学的"建设"的社会逻辑,是哲学家们必须澄清的重大理论问题。现代性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不应该脱离现代文明的大道,应该秉承以"同一性"为原则、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理性自由"实现的"社会发展逻辑";后现代性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应该汲取现代化发展损害个性发展的教训,树立以"解构性"为原则、以实现个体生存方式自由为理想的"社会进步逻辑";马克思哲学论者认为,中国新现代性应该以当下中国的发展水平为背景,坚持以"实践性"为原则、以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为主旨的"社会建设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新现代性 哲学阐释原则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唯物辩证法解读——评《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4
作者 李媛媛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19-120,F0003,共3页
2020年1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集结了曹典顺教授多年来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深耕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和逻辑的研究成果。作者从唯物辩证法视域,全面梳理马克思社... 2020年1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集结了曹典顺教授多年来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深耕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和逻辑的研究成果。作者从唯物辩证法视域,全面梳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问题意识、思想主旨、理论形态和社会实践,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唯物辩证法 社会建设逻辑 社会建设思想 价值意蕴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学术话语——《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述评
5
作者 李惠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社会建设问题既是政治学、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基于对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社会建设思想以及中国社会建设亟须寻找逻辑根据的认识,《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以唯物... 社会建设问题既是政治学、社会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基于对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社会建设思想以及中国社会建设亟须寻找逻辑根据的认识,《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视角,在阐明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产生的思想史根源的同时,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内含的唯物史观逻辑、资本批判逻辑以及共产主义逻辑进行梳理与诠释,创新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学术表达,既实现了对社会建设问题传统理解模式的超越,也有助于从学术上推动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 唯物史观逻辑 资本批判逻辑 共产主义逻辑
下载PDF
唯物辩证法视域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探析——以《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著作为背景
6
作者 鉴传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75-188,共14页
解释人类社会的建设逻辑,是马克思对其社会建设思想的哲学表达,有必要沿着逻辑的进路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在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下,马克思以实践为着力点综合传统“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优势,将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研... 解释人类社会的建设逻辑,是马克思对其社会建设思想的哲学表达,有必要沿着逻辑的进路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在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下,马克思以实践为着力点综合传统“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优势,将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曹典顺教授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他批判黑格尔社会建设逻辑固守“知性思维”的问题,给出基于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建设的实践哲学理路,从世界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维度完成对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的清算,将对“天国的批判”转变为对“尘世的反思”。从马克思哲学关于时代社会发展主题的研究分布来看,可以从理论构筑、经济研究与社会运行等向度入手,多维呈现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意蕴,其努力具有彰显马克思哲学思维技术优势的认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实践转向”中的关键引领作用提供启示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唯物辩证法 社会建设逻辑 方法论
原文传递
The Inherent Logic and Developmental Tendency of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Structur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Questions of “Where Did China Come From?” and “Where Should China Go?”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庆祥 张健 Huang Yushe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2期5-23,共19页
The practice of more than 30 year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within it a five-step evolution: "functional thinking → government leadership theoretical guidance → hybrid structure... The practice of more than 30 year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within it a five-step evolution: "functional thinking → government leadership theoretical guidance → hybrid structure → the people in the principal posi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exercising governance for the people) and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innovative practice) determine that its basic tendency should be to carry out reform and breakthroughs at three levels: "deep structures → core institutions → operational means," embodied in "structural adjustment → restructuring → change of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logic structural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