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疫情之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进路难题及其挑战 被引量:16
1
作者 郇庆治 刘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7,共17页
发轫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政治哲学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并不仅仅意味着构造一整套围绕着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治理目标的公共管理政策... 发轫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政治哲学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并不仅仅意味着构造一整套围绕着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治理目标的公共管理政策体系,而是还要努力创建将社会主义政治和生态可持续性考量相结合的新经济、新社会与新文化。2020年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既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更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或广义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未来图景的许多理论构想,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间其实还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同时基于社会主义政治和生态可持续性考量及其二者有机融合的历史和理论自觉,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切实持续取得成效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前提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经济 社会愿景 进路难题
下载PDF
面向社会愿景与挑战的优先技术选择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捷 陈凯华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面向社会愿景与挑战是科技创新政策转型研究的新发展方向,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把社会愿景与挑战和优先发展技术选择协同考虑,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解决社会挑战。技术预见方法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为面向社会愿景与挑战的优先技术选择提供... 面向社会愿景与挑战是科技创新政策转型研究的新发展方向,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把社会愿景与挑战和优先发展技术选择协同考虑,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解决社会挑战。技术预见方法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为面向社会愿景与挑战的优先技术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治理方式。本文结合日本11次技术预见活动,从技术预见方法、技术预见指导思想两方面系统梳理了日本11次技术预见的实践及演进历史,揭示了日本技术预见从经济效益导向到社会愿景与挑战导向的变化,并重点分析了日本第11次面向社会愿景与挑战的技术预见实践。针对我国技术预见研究现状,从技术预见导向、技术领域分类、信息技术应用、不同利益相关者创新政策研究和预见文化构建等角度对比了中日技术预见的差异。研究结果为我国改进技术预见实践以及推进以社会愿景与挑战为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愿景 社会挑战 技术选择 日本技术预见 演化与启示
原文传递
不懈寻求超越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愿景--论《共产党宣言》的一点启示
3
作者 程伟礼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5-76,83,共3页
在当代世界,《共产党宣言》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理性批判精神的同时不懈寻求超越替代这种制度的社会愿景。在超越替代现存制度的社会愿景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寻求超越替代现存制度的... 在当代世界,《共产党宣言》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理性批判精神的同时不懈寻求超越替代这种制度的社会愿景。在超越替代现存制度的社会愿景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寻求超越替代现存制度的社会改革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和谐特征与优越性至关重要;不懈寻求超越替代现存制度的社会愿景,已经成为一切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共识和执着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当代意义 社会愿景
原文传递
社会创新愿景指导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欧家尹 张寒凝 纪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61-167,共7页
目的探究埃佐·曼奇尼提出的社会创新愿景对乡村文化振兴服务的指导意义以及在社会创新愿景指导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设计的具体策略。方法阐述和利用社会创新愿景的具体指导内涵,对不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案例的经营形式、服务内容... 目的探究埃佐·曼奇尼提出的社会创新愿景对乡村文化振兴服务的指导意义以及在社会创新愿景指导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设计的具体策略。方法阐述和利用社会创新愿景的具体指导内涵,对不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案例的经营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出社会创新愿景,即“小型、本地、开放、互联”,“通过复制实现规模拓展”和“通过连接实现规模提升”对乡村文化振兴服务的指导意义,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服务设计策略。结论依据社会创新愿景对乡村文化振兴服务的指导意义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案例的分析结果,根据愿景中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具体的七个服务设计策略,为服务提供者改善和提升自身服务体验指出了方向和路径,也为今后相关乡村文化振兴服务设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创新 乡村文化振兴 服务设计 社会创新
下载PDF
康有为《大同书》的创作及其社会改造思想
5
作者 曹发军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68-71,共4页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系统阐述其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著作。在这本书里,康有为从他的“仁爱”观出发,历数了人们遭受的种种苦痛,并指出“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随后,康有为又分头论述了如何去除“九界...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系统阐述其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著作。在这本书里,康有为从他的“仁爱”观出发,历数了人们遭受的种种苦痛,并指出“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随后,康有为又分头论述了如何去除“九界”,并勾画了未来“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为了给改造旧社会构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在对传统制度进行抨击的同时,康有为也详细地呈现了自己的社会改造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大同书》 大同社会愿景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 被引量:8
6
作者 何中华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5,128,共12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被主题化,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有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这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实践 天人合一 社会愿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