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粤语及其社会族群认同感 |
文雅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4 |
1
|
|
2
|
巴渝古镇社会族群构成与物质空间相关性诠释——以重庆安居、丰盛、松溉三镇为例 |
黄勇
石亚灵
黄瓴
邓良凯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3
|
民进党社会族群基础分析 |
叶世明
|
《现代台湾研究》
|
2002 |
0 |
|
4
|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
马戎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6
|
|
5
|
晚清粤东妇女集体自杀事件与地方族群社会——以民国《丰顺县志》为中心的讨论 |
周建新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6
|
全球化与族群社会变迁 |
廖杨
|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7
|
乔健:族群与社会研究的先驱 |
李亦园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8
|
休斯对社会学族群关系理论的反思 |
马雪峰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9
|
族群社会化:族群身份生成的社会机制 |
刘红旭
|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0
|
一种观念:族群社会艺术学 |
梁玖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6 |
2
|
|
11
|
西方族群社会工作的阐述与建构 |
卫小将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2
|
西方种族/族群社会工作多元论述与实践 |
古学斌
|
《社会建设》
|
2018 |
6
|
|
13
|
清水江流域的森林开发与多族群社会的建构——以边缘族群三锹人的迁徙落寨和生计方式为中心的考察 |
余达忠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14
|
浅析“千”在北方通古斯族群—社会组织分类中的意义 |
唐戈
|
《满语研究》
|
2003 |
1
|
|
15
|
围屋内外——评何国强《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 |
景燕春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4 |
1
|
|
16
|
对文化生态学理论要加以批判的应用——我看《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 |
范涛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4 |
1
|
|
17
|
闽台地域社会研究的新视野——读《闽台地域社会与族群文化新探》 |
林星
|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8
|
客家人的谋生世界——《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读后感 |
揭英丽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4 |
0 |
|
19
|
族群社会中的台湾民主 |
马海军
|
《团结》
|
2004 |
0 |
|
20
|
坎坷学者的写照 独树一帜的力著——评《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 |
王焯
|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