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构造与伦理社会——一种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傅鹤鸣 《湖湘论坛》 2012年第5期74-78,共5页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深刻领会与洞悉必须由此三方面来开展,否则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必须看到,"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并不能独存,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共生关系,是"一体三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 社会构造 伦理社会
下载PDF
“道义”发展:有序边疆社会构造的根本出路 被引量:1
2
作者 谷家荣 蒲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2,共7页
有序边疆社会构造,主要基于民族国家、权力政府、资本市场以及公民社会有机协调的"道义"发展这个根本前置,只有民族国家根本立足于国家整体建设战略,充分基于社会构成主体自在需求和尊重边疆民族群体人本属性,科学设计边疆政... 有序边疆社会构造,主要基于民族国家、权力政府、资本市场以及公民社会有机协调的"道义"发展这个根本前置,只有民族国家根本立足于国家整体建设战略,充分基于社会构成主体自在需求和尊重边疆民族群体人本属性,科学设计边疆政策制度并由权力政府和资本市场共同参与有效实施,从而营造边疆民族群体在权利政治、物质需要和文化诉求方面都能得到合理化满足的社会场景,和谐有序的理想型边疆才具有成为现实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义发展 有序边疆 社会构造
下载PDF
和谐社会的制度设计原理和社会构造方法——从理想宪政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7-119,共3页
和谐社会的命题包含了和谐社会原理、社会构造方法和具体设计方案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揭示了和谐社会的原理和社会构造方法;和谐社会就是以理想宪政的制度条件为原理和方法的社会运行机制,其理想状态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命题包含了和谐社会原理、社会构造方法和具体设计方案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揭示了和谐社会的原理和社会构造方法;和谐社会就是以理想宪政的制度条件为原理和方法的社会运行机制,其理想状态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允诺“共同发展”的社会机制;在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符合对价的社会契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提供具体的制度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制度设计 社会构造 理想宪政 设计方案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社会构造与乡村建设: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希圣的乡村建设思想
4
作者 魏本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8-93,共6页
陶希圣把"解剖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史的决算"作为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前提,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构造的机理分析来探寻中国乡村农民、农业与农村空前危机的根源。基于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诉求,陶希圣主张回归... 陶希圣把"解剖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史的决算"作为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前提,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构造的机理分析来探寻中国乡村农民、农业与农村空前危机的根源。基于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诉求,陶希圣主张回归国民党一大精神,坚持孙中山民生主义导向的建设思路,在现代中国革命的视野下谋划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唤起民众创造新社会、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与同时代的社会思想家和乡村建设实践者不同,陶希圣致力于揭示中国土地、农民和农村问题背后的社会关系,从生产关系角度缕析农民和农业问题折射的都市与乡村、土地资本与生产资本、土地所有与使用、农民与商人资本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构造 社会关系 乡村建设 陶希圣
原文传递
温岭石塘镇聚落社会性构造与信仰场所空间构造的关联性探索
5
作者 陈凯业 王洁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9期177-178,共2页
温岭石塘镇素有"民间信仰活化石"之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赋予了石塘镇多元交融的民间信仰。而承载这类信仰的场所则在石塘聚落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在对多元化社会性构造的... 温岭石塘镇素有"民间信仰活化石"之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赋予了石塘镇多元交融的民间信仰。而承载这类信仰的场所则在石塘聚落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在对多元化社会性构造的认知下,对比道庙、祠庙、佛庙以及基督教四类信仰场所的布局特征和建筑空间特征,进而明确各信仰场所社会性构造和空间构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场所 社会构造 空间构造
下载PDF
中国徽州地区农村传统民居“住”空间构造的变化——关于黄山市黟县清代村落卢氏住宅构成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倪琪 张毅 菊地成朋 《城市建筑》 2008年第8期95-96,共2页
安徽皖南地区的民居对于中国传统住宅形成和发展机制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清代村落卢村住居的实地调查为依据,总结传统民居形式构成的规律和基本原理。
关键词 卢氏住宅 民居 社会构造 空间构造
下载PDF
建国后徽州地区农村传统民居“住”空间构造变化
7
作者 倪琪 王玉 《城市建筑》 2006年第6期87-89,共3页
本文通过对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分析徽州地区社会构造与传统民居空间构造在建国前后变化的原因,探求居住空间构造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呈坎村 民居 社会构造 空间构造
下载PDF
论李达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8
作者 周建超 吴恒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李达在对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把社会当作是一个"包括人类间一切经常相互关系的系统",阐明了"其固有的机能与发展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有关社会有机体的本质论、构造论、进化论和实践论。本质论是对... 李达在对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把社会当作是一个"包括人类间一切经常相互关系的系统",阐明了"其固有的机能与发展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有关社会有机体的本质论、构造论、进化论和实践论。本质论是对社会有机体内涵和整体性、有机互动性和活的特性等本质特征的一般描述,它又体现在李达对社会的横向的构造、纵向的进化,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等一系列问题的阐释中。深入研究和探讨李达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李达在传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面的历史贡献,进而揭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社会构造 社会进化 中国革命
下载PDF
中国物流的再构造
9
作者 李一凡 王岩 《办公自动化》 2004年第3期36-38,共3页
一、物流的发展与变革 物流这个用语,大约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意为物资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50年代中期,日本通产省派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在回国后的考察报告中直接引用了PD,日文译为"物的流通".后来"... 一、物流的发展与变革 物流这个用语,大约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意为物资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50年代中期,日本通产省派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在回国后的考察报告中直接引用了PD,日文译为"物的流通".后来"物流"一词逐渐替代了"物的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 中国 信息化 专业化构造 社会构造 电子商务 经营业态
下载PDF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0
作者 闫纯英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B12期41-42,共2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内和谐,切实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关键词 构造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党的建设
下载PDF
梁漱溟的“理想国”——读《乡村建设理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瑞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5期36-38,共3页
梁漱溟是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问题有着深刻而独到的审视。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构想了一个秉承理性精神、发端于乡村组织的"理想国"。介绍了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 梁漱溟是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问题有着深刻而独到的审视。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构想了一个秉承理性精神、发端于乡村组织的"理想国"。介绍了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对于旧中国社会构造的本质解读和他所提出的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 社会构造 乡村组织
下载PDF
中西法律差异及其文化溯源——《中国文化要义》法律与文化关系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华广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认为,西方与中国法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律与礼俗、权利与义务、法治之有与无、民治制度的有与无、好讼与厌讼、和奸不为罪与为罪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形成有浅层与深层文化根源,浅层文化根源在于中西的...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认为,西方与中国法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律与礼俗、权利与义务、法治之有与无、民治制度的有与无、好讼与厌讼、和奸不为罪与为罪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形成有浅层与深层文化根源,浅层文化根源在于中西的社会构造不同,深层文化根源为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国是道德文化。浅层文化根源由深层文化根源所决定。这种法律思想为梁漱溟寻求近代以后的中国法律发展出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法律差异 社会构造 宗教 道德
下载PDF
The Third Space Identity Construction: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a Chinese College EFL Learner’s Experience of Online Intercultural Writing Exchange
13
作者 LI Yan-l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6期912-919,共8页
Drawing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 Chinese EFL learner,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s her identity changes throughout her engagement in the third space-the online intercultural writing exchange. The findings show... Drawing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 Chinese EFL learner,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s her identity changes throughout her engagement in the third space-the online intercultural writing exchang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her produ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space is marked by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reticent student to an open thought sharer and her claim of a legitimate ownership of using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A split is exposed between her newly acquired English rhetorical conventions and her deeply rooted percep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t is suggested by the study that EFL learners be provided greater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language as both a linguistic system and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where they can exercise their agency and expand the range of ident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hird space identity construction narrative inquiry online intercultural writing exchange EFL teaching
下载PDF
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1-155,共15页
近年来,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反映着中... 近年来,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社会动员能力增强、所涉问题敏感程度较高、引发国内外媒体介入以及决策者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变化,从而能够影响中国外交进程与决策。由于一些原因,这种影响仍是有限的,但它还是意味着中国外交决策面临新的环境和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公共领域 市民社会构造 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Innovative Services Models Based on "Four new" Economy
15
作者 Li Changhao Xu Qi 《Review of Global Academics》 2014年第4期335-340,共6页
The propose of "four new" economy is to undertake innovation-driven transformation of Shanghai,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ransform and upgrade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following y... The propose of "four new" economy is to undertake innovation-driven transformation of Shanghai,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ransform and upgrade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following years, Shanghai will focus on the capture of key technologie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expanding market demand,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rier,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enterpris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and use of"four new" economy, to promote the "four new" economy gradually grow and develop. With the "four new" economy'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ts service model should be changed too. On the ba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ext proposes three forms of innovative services models and relate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 new" economy service model INNOVATION
下载PDF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16
作者 ZHANG Sha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8年第1期106-108,共3页
Marx and Engels re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early as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and they revealed th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d... Marx and Engels re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s early as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and they revealed th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and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ro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political report.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lac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emphasizing tha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report of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strategic level, and made an Omni-directional discussion from a new height, the new goals. the new values, the new roles and the new initiatives and other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oint of focus
下载PDF
论物流企业经营业态的再构造
17
作者 魏修建 《上海企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8,共3页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经营业态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在Internet上进行的商务活动,它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使物流的各种职能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具有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经营业态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在Internet上进行的商务活动,它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使物流的各种职能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具有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功能.作为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经营业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企业 经营业态 电子商务 经营思想 社会构造 专业化构造 信息化构造 个性化构造 经营方式 连锁经营 管理
原文传递
论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文力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6,共5页
西美尔对货币的论述主要是从货币的价值根源、哲学本质、社会构造功能及文化影响四个维度展开的。前两者是对货币静态的形而上学的反思,后两者是从货币的演化历史中,去揭示货币对社会结构的构造功能及其对个体精神的文化影响。对货币的... 西美尔对货币的论述主要是从货币的价值根源、哲学本质、社会构造功能及文化影响四个维度展开的。前两者是对货币静态的形而上学的反思,后两者是从货币的演化历史中,去揭示货币对社会结构的构造功能及其对个体精神的文化影响。对货币的哲学意义的认识,可以使身处市场化潮流中的人们摆脱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倾向,发现被金钱遮蔽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哲学 价值根源 哲学本质 社会构造功能 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从民法角度看公法与私法的交错与互动 被引量:7
19
作者 吉村良一 张挺 《人大法律评论》 2012年第2期233-258,共26页
首先本文概括了传统的日本法学理论中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关系的相关学说,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新情势下出现的公法与私法的交错以及互动的典型情况:景观利益的私法保护、环境法以及都市土地法中的交错、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的效力、民营... 首先本文概括了传统的日本法学理论中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关系的相关学说,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新情势下出现的公法与私法的交错以及互动的典型情况:景观利益的私法保护、环境法以及都市土地法中的交错、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的效力、民营化,并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与以下日本民法的新理论是不无关系的:即"外廓秩序"论、市民社会公序论以及基本权利保护义务论等,而这些理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私法二分论或者融合论所能涵盖的了。最后,本文以公共性为切入点,分析了"私法的公法化"与"公法的私法化"以及公私交错的社会背景以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法与私法 交错与互动 民法理论 公共性 社会构造
原文传递
超越“少数人”定义?
20
作者 詹妮弗.杰克逊-普利斯 许庄斯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4,共8页
本文旨在梳理过去和当前对于少数人群体的定义,以评析少数人权利主体认定的特点及走势。本文认为少数人身份属于广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组成部分,少数人权利主体的特性指作为少数人而拥有的独特属性和机会,包括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间的关... 本文旨在梳理过去和当前对于少数人群体的定义,以评析少数人权利主体认定的特点及走势。本文认为少数人身份属于广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组成部分,少数人权利主体的特性指作为少数人而拥有的独特属性和机会,包括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本文在社会构造意义上理解这些属性、机会和关系,认为它们具有时空特定性,并因此具有多变性。本文并非旨在推荐一个笔者偏爱的定义,而是着重阐述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人 身份 权利主体 社会构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