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蜕变与苏共解体之比较 |
赵立民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5 |
0 |
|
2
|
普列汉诺夫在历史上的作用(续) |
高放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
1994 |
2
|
|
3
|
论列宁在革命低潮时期的理论贡献 |
宋才发
|
《社会主义研究》
|
1987 |
0 |
|
4
|
国内史学界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介综述 |
刘金源
周志亮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5
|
编辑改稿一例 |
李明华
|
《编辑之友》
|
1983 |
0 |
|
6
|
论共产国际创立的必然性 |
陈忠雄
|
《史学月刊》
|
1987 |
0 |
|
7
|
一本很有特色的新书——介绍《普列汉诺夫评传》 |
陈忠雄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8
|
学习列宁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 |
周作翰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
9
|
科学的反战理论 辉煌的革命实践──读列宁《社会主义与战争》笔记 |
关勋夏
|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
1999 |
0 |
|
10
|
纵观一生 功大于过——评普列汉诺夫 |
高放
高敬增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83 |
0 |
|
11
|
学习列宁攻读经典著作的精神和方法 |
魏泽焕
|
《理论月刊》
|
1986 |
0 |
|
12
|
从齐美尔瓦尔德到昆塔尔 |
格.叶.季诺维也夫
谷松
|
《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
|
1985 |
0 |
|
13
|
列宁的设想和共产国际的建立 |
沈荣华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4
|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活标本——评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
宋斌
|
《历史研究》
|
1975 |
0 |
|
15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介 |
曹若閑
|
《教学与研究》
|
1963 |
0 |
|
16
|
试论普列汉诺夫 |
陈忠雄
|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0 |
2
|
|
17
|
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专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新论》 |
李明华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