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场经济与妇女就业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永萍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1993年第1期16-16,共1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在把生产经营单位推向市场的同时,也将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者推向了市场。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其运行要求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社会范围自由流动,否则就不能实现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在把生产经营单位推向市场的同时,也将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者推向了市场。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其运行要求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社会范围自由流动,否则就不能实现效益最优的组合。可以想见,以市场为取向,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有人担心,迅猛而来的转型浪潮会给已经问题叠 出的妇女就业遮上新的阴影,于无奈中发出“顾全大 局,提高承受能力”的呼吁。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 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建立、延续、终止及 调整的出发点。但效益最大化,在宏观上,随行业、工种 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多元的经济形式、多样的劳 动方式需要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与之结合。毫无疑问,除 承重力外各方面比男子并不逊色的女性劳动力在现代 经济中具有广阔的活动领域与选择余地。在微观上,免 除了后顾之忧的用人单位对劳动力选择的首要标识是 岗位技能,而“性别”等非能力因素。可以断定,一个经营有道的管理者决不会用企业生存发展的代价来换取对“武大郎”的独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完全的用人自 主权,“能进不能出”的后顾之忧,是改革中“优男汰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就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劳动者 非能力因素 用人单位 劳动管理体制 社会生产的主体 效益最优 追求效益最大化 武大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