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著作——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探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汪信砚 宋雨禾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0-84,共5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感理论建设严重不足,面向广大民众传播唯物史观的任务尤为紧迫。李达的《社会之基础知识》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撰写的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著作,它依据唯物史观解剖近代社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感理论建设严重不足,面向广大民众传播唯物史观的任务尤为紧迫。李达的《社会之基础知识》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撰写的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著作,它依据唯物史观解剖近代社会、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考察中国革命诸问题,论述了社会进化之原理、近代社会之解剖、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世界之将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之基础知识》最早面向大众传播了唯物史观,开启了唯物史观大众化的进程,开辟了唯物史观大众化的正确方向,推进了唯物史观的通俗化,为唯物史观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社会基础知识 唯物史观大众化
下载PDF
活动教学在《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中的探索
2
作者 万里霜 《广东教育(职教)》 2009年第4期51-52,共2页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则是其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活动教学不单指以动作操作为主的新型活动课程中的活动教学,也指以智力操作为主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设置悬念,创...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则是其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活动教学不单指以动作操作为主的新型活动课程中的活动教学,也指以智力操作为主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活动情景等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下载PDF
试论现代企业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焯 《现代企业》 2003年第4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现代企业秘书 知识结构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行业专业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下载PDF
察古今之变: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兼论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的知识社会学基础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四代 杜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0,共12页
中国一直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对历史的评价亦有相对稳固的评判标准体系,但古人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史观”的存在。严格说来,历史观是近代史学研究兴起之后特有的概念,是对历史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用历史观检视,长期主导古代中国史... 中国一直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对历史的评价亦有相对稳固的评判标准体系,但古人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史观”的存在。严格说来,历史观是近代史学研究兴起之后特有的概念,是对历史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用历史观检视,长期主导古代中国史差异族体书写的是“华夷之辨”族类观,这种族类观在民族史书写上呈现出“先诸传次夷狄”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政治文化的不平等性。近代以后,剧烈的政治社会变迁引发了中国人历史观念的重大变革,传统史学的立意与范式遭到颠覆性的挑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四夷传”等文类亦失去了存续的土壤。与此同时,基于抵制外侵和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以新的历史观念来阐释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成为史学救国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突出各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观逐渐代替了“华夷之辨”族类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最终形成的重要知识社会学基础。就根本而言,中华民族历史观是近代百年来国人对各民族历史关系追溯、多元一体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未来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进行知识社会学建构以及中国具体政治社会实践的结果,深刻蕴含着“察古今之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观 近代转型 知识社会基础
原文传递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水平的系统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文彩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32-35,共4页
从建设创新型高新技术园区的视角出发,研究如何精心培育园区的社会知识基础,持续提高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园区的创新人才作用,并从优化园区的社会环境支撑出发,营造园区良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 高新技术园区 创新水平 社会知识基础
下载PDF
李达的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洪认清 《船山学刊》 2001年第2期53-58,共6页
关键词 《现代社会学》 社会基础知识 社会学大纲》 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 社会性质研究 李达 历史理论 史学思想
下载PDF
Social Work as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 Opportunities, Prerequisites and Restrictions 被引量:2
7
作者 Juha Hamalainen 《Sociology Study》 2011年第7期473-483,共11页
The concept of 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i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econditions for its realization. Attention is paid both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social work and to opportunities fo... The concept of 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i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econditions for its realization. Attention is paid both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social work and to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a knowledge-produc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Both of these are seen as essential elements of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 On the one h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is necessary for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as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al system, and on the other hand, a knowledge-producing practice, conducted by research-oriented practitioners, can only be realized within such a system. Historically, social work has been partly developed as a knowledge-applying instead of a knowledge-producing profession, although the central founding pioneer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n own-knowledge basis and theory 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idea of knowledge-producing practice based on a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future of social work as a professional system in modern society may depend decisively on how it develops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al identity, not only in the sense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through practitioners with research orientation. These are practitioners who would be capable of research-based working in terms of crea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thus of developing social work as a credible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 This can be created only through education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necessary professional skills is linked to advanced academic meta-skills. There are good reasons to suspect that a three-year education is too short for th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work profession 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practice
下载PDF
追求高质量的学力--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7
8
作者 陈静静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5,共3页
佐藤学(Sato Manabu)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20年扎根中小学实地调研,著作丰厚。近期笔者就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采访了佐藤学教授... 佐藤学(Sato Manabu)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20年扎根中小学实地调研,著作丰厚。近期笔者就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采访了佐藤学教授。在对"新学习指导要领"进行详尽评价的基础上,佐藤学教授提出了培养"高质量学力"的关键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指导要领 知识基础社会 学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