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空间辩证法及其学科意义——地理学视角的解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孟庆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4,共6页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列文斐尔空间生产的逻辑的重要内涵。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作为空间三重性的集中体现,是表征内涵的重要手段,解析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基本内涵,探寻该理论的发展,是社... 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列文斐尔空间生产的逻辑的重要内涵。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作为空间三重性的集中体现,是表征内涵的重要手段,解析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基本内涵,探寻该理论的发展,是社会地理学研究中获得理论支持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辩证法 空间分异 地理学视角
下载PDF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特征及其建构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全胜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50-458,共9页
列斐伏尔在审视传统二元空间观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空间辩证法。在列斐伏尔看来,传统哲学对空间的理解,无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还是绝对意义上的空间,无论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空间还是先验的空间,都没有达到对空间的真正认识。所以,列斐伏... 列斐伏尔在审视传统二元空间观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空间辩证法。在列斐伏尔看来,传统哲学对空间的理解,无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还是绝对意义上的空间,无论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空间还是先验的空间,都没有达到对空间的真正认识。所以,列斐伏尔倡导建立一种在"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的空间"基础上包含着社会、历史和空间的"三元辩证法"。社会空间辩证法凭借空间维度既补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又开启了人们对空间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社会空间辩证法 空间生产 建构意义
下载PDF
社会空间辩证法视野中的油田居民地域身份认同
3
作者 宦丁蕾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用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理论视角,探讨江汉油田社区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居民身份认同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江汉油田社区"移民社会"与"单位社区"的双重性质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一个在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层面独立... 用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理论视角,探讨江汉油田社区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居民身份认同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江汉油田社区"移民社会"与"单位社区"的双重性质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一个在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层面独立于所在地的"飞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辩证法 油田社区 单位制 居民身份认同
下载PDF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 被引量:34
4
作者 叶超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0,共5页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素及其作用的批判。社会空间辩证法概念系通过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人的发扬,最后由索加正式予以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辩证法 空间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原文传递
安居与风险:廉租住房中外来务工者的生活秩序逻辑——以社会空间辩证法为视角
5
作者 潘倩倩 《青年学报》 2017年第3期54-58,共5页
我国外来务工者以青年居多,对于住房有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逐步将城市外来人口纳入保障住房体系。本研究以S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廉租住房社区Z为例,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分析青年务工者在保障性住房社区中的生活面貌,进而... 我国外来务工者以青年居多,对于住房有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逐步将城市外来人口纳入保障住房体系。本研究以S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廉租住房社区Z为例,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分析青年务工者在保障性住房社区中的生活面貌,进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逻辑。研究发现,面向外来务工者兴建的廉租住房社区选址偏僻,主要作为城市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社区中的外来务工者处于"政策吸纳,空间排斥"的矛盾中,基层社会各方的吸纳帮助外来务工者在排斥性的空间中构建起稳定生活,同时,外部设施的不可得性与社区内部的自给自足相互强化,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会空间。外来务工者在廉租住房社区中的安居实际上建立在社会区隔、阶层固化的风险之上,外来务工者的居住权利只是临时性雇佣关系的附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辩证法 廉租住房 生活秩序 青年外来务工者
原文传递
“社会—空间”辩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再认识 被引量:3
6
作者 金广君 刘堃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1-95,共5页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城市空间在概念和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可将城市空间当作表达社会生活与历史意义的文本,并依据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言、象、意"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社会-空间辩证法 文本 阅读
下载PDF
爱德华·苏贾正义理论空间化重构的三重维度及其逻辑展开——以《寻求空间正义》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任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2,共11页
爱德华·苏贾对正义理论的空间化重构围绕三重维度展开:立足“社会−空间辩证法”推进对正义理论“空间缺场”的考察,反思其社会性、历史性与空间性的三元本性,实现正义理论框架的重构与空间正义的构建;聚焦资本主义都市重建过程中... 爱德华·苏贾对正义理论的空间化重构围绕三重维度展开:立足“社会−空间辩证法”推进对正义理论“空间缺场”的考察,反思其社会性、历史性与空间性的三元本性,实现正义理论框架的重构与空间正义的构建;聚焦资本主义都市重建过程中资本积累的空间实现、社会支配权力的扩张和权利的剥夺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等问题,推进正义理论重心与问题域的转换;通过激进的空间实践、边缘群体的集体行动与都市社会运动的开展,推进正义由知识到行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与现实展开。苏贾正义空间化重构不仅开创了正义新的叙事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理论框架,对于正义理论的重建及其当代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苏贾 空间 空间正义 社会空间辩证法 都市重建
下载PDF
后现代地理学想象与社会理论的再激进化——测度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批判理论
8
作者 李晓乐 王志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40,93,共5页
在空间"社会性转向"的脉络下,爱德华·索亚追溯一条从20世纪末至今的批判社会理论思想史的重构性轨迹,梳理出对空间进行当代重申而又藏而不露的叙事,持续地为社会理论注入"地理学想象"的维度。作为从列斐伏尔... 在空间"社会性转向"的脉络下,爱德华·索亚追溯一条从20世纪末至今的批判社会理论思想史的重构性轨迹,梳理出对空间进行当代重申而又藏而不露的叙事,持续地为社会理论注入"地理学想象"的维度。作为从列斐伏尔延伸下来的一个理论支脉,与哈维、卡斯特尔都市政治经济学路径不同的是,索亚的"地理学想象"更多地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精神,试图通过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与空间转向的三重结合以及空间正义、区域民主这样的战斗口号,实现资本主义批判的再激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想象 "社会——空间"辩证法 批判社会理论 激进化
下载PDF
西安白鹿原地区社会结构演变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研究
9
作者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2期20-28,共9页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所衍生出的社会结构,揭示其不同社会结构下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通过历史演变过程的追溯,总结了白鹿原地区乡村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乡村自组织...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所衍生出的社会结构,揭示其不同社会结构下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通过历史演变过程的追溯,总结了白鹿原地区乡村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乡村自组织—行政强干预—行政退场—行政再次干预”,其公共空间相应经历了“繁荣—异化—弱化—离散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鹿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强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新乡村社会结构的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辩证法 社会结构 公共空间 响应特征 白鹿原地区
下载PDF
社会-空间辩证法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爱德华·索亚的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蓝江 王亦琳 《理论界》 2009年第4期111-112,共2页
爱德华.索亚反对以往那种从单纯的时间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并提出进行一种真正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即不单是从历史的时间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也需要从地理的空间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并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改造成为历史-地理... 爱德华.索亚反对以往那种从单纯的时间维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并提出进行一种真正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即不单是从历史的时间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也需要从地理的空间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并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改造成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这种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可以视为对传统局限于单纯时间视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索亚 马克思主义 社会-空间辩证法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空间生产的逻辑 被引量:33
11
作者 林晓珊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8年第2期90-95,共6页
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 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三个不同的层面。在列斐伏尔之后,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的生产 社会空间辩证法 列斐伏尔
下载PDF
广州沙面空间的生产与重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倩菁 蔡晓梅 《热带地理》 2015年第6期814-821,共8页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广州沙面岛为案例地,分析了沙面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发现:1)沙面的空间实践根植于空间的历史和物质基础,同时空间实践受到大环境下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影响,与表征空间相互作用;2)沙...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广州沙面岛为案例地,分析了沙面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发现:1)沙面的空间实践根植于空间的历史和物质基础,同时空间实践受到大环境下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影响,与表征空间相互作用;2)沙面的权力阶层规划下的空间表征不仅以沙面历史以及阶段性的物质空间为基础,还以权力阶层的自身利益和文化认同为出发点,设计出属于各自的独特的社会空间;3)沙面的表征空间多表现为认同和反抗,不仅体现沙面空间内民众的自身利益和文化认同,同时也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会空间辩证法 社会文化地理 沙面 广州
下载PDF
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理论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双双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1,共3页
文章通过调研新社会形态下家庭档案现状与问题,总结了家庭档案发展信息化,保存多元化、社会化、微权力化等特点。据此提出以社会空间辩证法与后现代理论指导家庭档案研究,以便于拓宽档案研究思路,利用家庭档案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 社会形态 家庭档案 社会空间辩证法 后现代
下载PDF
论后现代地理学的空间概念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之沧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12,共5页
在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后现代地理学,以信息空间、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特征,解构现代地理空间,重构人文地理空间,陈述了社会-空间辩证法,扩展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推动其由物质世界、... 在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后现代地理学,以信息空间、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特征,解构现代地理空间,重构人文地理空间,陈述了社会-空间辩证法,扩展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推动其由物质世界、现实世界、描述世界、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进入信息世界、虚拟世界、数字化世界,赛博空间和概念空间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政治经济制度更加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后现代地理学 空间 空间-社会辩证法
下载PDF
后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测绘爱德华·索亚的空间解释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晓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39,共6页
作为激进的地理学者,索亚试图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地理学的行为、话语的交道与撞击,解构和重构刻板的历史叙事,追溯批判社会理论中空间维度的湮没以及最终重申的历史。其贡献在于,通过界定"社会—空间"辩证法和"历... 作为激进的地理学者,索亚试图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地理学的行为、话语的交道与撞击,解构和重构刻板的历史叙事,追溯批判社会理论中空间维度的湮没以及最终重申的历史。其贡献在于,通过界定"社会—空间"辩证法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将空间性提升为批判社会理论的积极因素,为一种正在崛起的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开辟道路。这种将空间本体论化、具有跨学科范式特质的、更富弹性和更为折中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一条将批判人文地理学与阶级分析范式、对地理差异的描述与政治经济学阐释结合在一起的路径。说到底,后现代地理学是一种文本阐释学或者空间阐释学,其实质仍是一种理论问题和政治想象,并不是现实的政治斗争,要想把这种地理学想象凝聚成反资本主义的实际斗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地理学 空间 社会-空间辩证法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解释学
下载PDF
郊区大型居住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空间再生——以北京回龙观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77,共11页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无互助经历等因素相关。对社区形成起到更直接作用的是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基于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的平台,以及通过固化居民间的联系而萌生社区文化。回龙观居民在脱离原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下,通过邻里关系在郊区大型居住区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改善了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状况,促使社会空间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关系 郊区大型居住区 社区 社会空间再生 社会空间辩证法 北京回龙观
原文传递
后现代地理语境下同性恋社会空间与社交网络——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健 赵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15-1832,共18页
采用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作为实证研究地区,探讨后现代地理语境下同性恋社会空间与社交网络的发展特点。北京同性恋场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场所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而人也对场所产生反作用,群体活... 采用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作为实证研究地区,探讨后现代地理语境下同性恋社会空间与社交网络的发展特点。北京同性恋场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场所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而人也对场所产生反作用,群体活动使物理空间具备性别特征,并转变为充满主观感觉的"地方"。同性恋社交网络表现出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并与同性恋者的"日常生活"空间相脱离。社交空间的破碎化、参与者的不稳定性和政府管制的影响都促成了同性恋社交网络的不稳定性。后现代地理中打破语言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化和权力关系反转等原理可用来诠释同性恋的社交空间,另外,同性恋空间的研究从亚文化或少数群体文化的层面诠释了社会—空间辩证法。本文还对西方文献中"同性恋聚居区"和"同性恋的城市本质"论断进行了中国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社会空间 社交网络 社会空间辩证法 北京
原文传递
从历史地段保护和利用到历史的再生产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晖 《山西建筑》 2008年第9期61-63,共3页
对当下历史地段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现有的方式归结为一种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而历史地段的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推动历史地段的再生产,并从社会空间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并提... 对当下历史地段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现有的方式归结为一种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而历史地段的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推动历史地段的再生产,并从社会空间辩证法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段 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模式 社会空间辩证法
下载PDF
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 被引量:41
19
作者 宋伟轩 吕陈 徐旳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9-722,共14页
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4个对比组共8个居住社区,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250份手绘草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4个对比组共8个居住社区,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250份手绘草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属性是影响人们社区空间意象的决定性因素,性别、年龄、收入和居住时间的差异导致居民空间感知与意象地图的差异;不同的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同样对居民空间感知产生影响,封闭社区居民对社区围墙和大门等的感知强烈,而开放社区居民则更加熟悉社区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认为封闭式社区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增加居民安全感和空间领域感,但不利于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与社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意象地图 社会空间辩证法 封闭社区 手绘草图 南京
原文传递
城市封闭社区的社会效应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宋伟轩 陈培阳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7,共7页
认为市场经济转型与社会阶层分化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而物质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则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差异的格局;封闭社区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城市社会空间中的投影,并深刻影响着转型期我国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在介绍国外封闭社... 认为市场经济转型与社会阶层分化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而物质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则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差异的格局;封闭社区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城市社会空间中的投影,并深刻影响着转型期我国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在介绍国外封闭社区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封闭社区的社会效应问题,认为封闭社区存在着一些值得警惕的社会风险,如其会阻碍不同阶层间的社会交往、加剧社会隔离与社会排斥、影响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等。对此需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社区 社会-空间辩证法 社会分异 居住隔离 社会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